湖北 杜 銳
2018 年1 月國家正式頒布《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它提出英語課程的目標是培育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其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內涵上的亮點之一便是融入了“思維品質”,還原了語言學習過程中“語言、文化和思維”的三維統一。在《課程標準》頒布之前,指導歷次課改的相關文件 中均未明確提出“思維品質”這一目標。
“思維品質”這一目標的提出,在豐富英語課程內涵的同時,也對一線教師提出了要求。如何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擺在每一位英語教師面前的難題。
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依靠“問題”來驅動的系列活動。一個好的問題能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啟發學生思考,且能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并賦予教師“釋放創造力”的幸福感。因此,高明的教師一定是善于提問的教師。
而反觀當前的英語教學課堂,不少教師的提問還僅僅局限在語言層面上,如: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這個句子的主干是什么?這種句型還有哪些變式?即便是涉及內容意義層面,不少提問還是浮于表面,即:問題的答案很容易被找到,或多個問題之間的邏輯不夠緊密,從而不能起到“深入啟思”的作用。這些僅僅圍繞語言知識所提出的淺表零散的問題對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如何設計出高質量的問題,在鞏固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又能促進其思維品質的發展,是每一位英語教師走進課堂前必須思考的問題。
當前高中英語的教學課型有很多種,如聽力課、閱讀課、語法課和寫作課。其中,閱讀課是最常見的課型。因此,教師研究閱讀課上的問題設計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筆者基于長期的教學實踐,總結出閱讀課上能夠有效提升思維品質的三類問題:語篇問題、內容問題和情境問題,以下分別予以介紹。
(一)設計語篇問題,培養邏輯思維
就其本質而言,邏輯思維就是一種建立于因果關系上的反映客觀現實的思維方式。邏輯思維在英語學科中的外在表現便是表達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具體而言就是:先表達什么,后表達什么,詳細表達什么,簡略表達什么,前后表達是否連貫,總體表達是否有中心、重點。
任何語篇都反映了作者的邏輯思維。只有讓學生通過某種手段看清作者的意圖,進而分析作者的邏輯,才能提高他們的邏輯意識、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達成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便是:語篇分析。語篇分析的內涵是:從整體理解語篇內容的角度入手,分析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方式,邏輯思維的連貫方式以及語言形式方面的內在聯系。
教師基于自己對語篇的分析,提出合適的語篇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語篇分析,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大有裨益。
語篇分析有宏觀語篇分析與微觀語篇分析兩種。前者主要是分析語篇中各個段落以及它們與語篇主旨之間的關系,后者主要是分析段落內部句子之間的關系。基于此,語篇問題也可以分為宏觀語篇問題與微觀語篇問題。
1.宏觀語篇問題
宏觀語篇問題就語篇中各個段落以及它們與語篇主旨之間的關系進行提問。概而言之,宏觀語篇問題可以分為兩類:“明晰關系”類和“應用關系”類。“明晰關系”類問題要求學生洞察作者如何圍繞語篇核心話題展開寫作,最終將語篇信息轉化為清晰的語義結構圖。“應用關系”類問題則要求學生基于語義結構圖,對全文進行口頭復述或者概要寫作。在口述與寫作的過程中,學生要有意識地利用一些手段,如分段、使用銜接語,來彰顯邏輯。
與“應用關系”類問題相比,“明晰關系”類問題更具“基礎性”,因此應是教學設計的重點。為幫助學生明晰關系,教師一方面要立足語篇整體,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要問題,引導其進行整體閱讀,厘清線索;
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涉及語篇知識的系列問題,將學生的思考進行延伸。這一系列問題被很多學者研究過,如李福慶老師就總結出以下典型的系列問題:
①How many parts can the passage be divided into?
② How do the different parts serve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③What is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parts?
2.微觀語篇問題
該類問題主要針對段落內部的句子。句子之間通過順承、轉折、例證、因果及對比等進行邏輯關聯。有時這種關聯借助明顯的關聯詞而呈顯性狀態,有時則無明顯的關聯詞而呈隱性狀態。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明晰這種關聯,進而更好地引導其理解段落內容。
與宏觀語篇問題一樣,微觀語篇問題也可分為“明晰關系”類與“應用關系”類。只不過在微觀語篇問題的設置上,因為分析對象較小,教師還可以設置其他問題,如確定主題句、詞義猜測、句意理解、完形填空。
(二)設計內容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
所謂批判性思維,是針對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決定而進行的理性的反省思維。在當前信息充盈、乃至泛濫的網絡時代,批判性思維的存在更加難能可貴。
培養批判性思維可以從閱讀內容入手。筆者在這里所提出的“內容”主要是相對于“語言”而言的概念。關注“內容”意味著教師的教學焦點不僅僅是在“語言”或語言知識上,更應該充分利用語言所承載的意義。《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對“一味關注語言知識”的糾偏,就是對“內容依托式學習”的贊同。
在“內容問題”的設計上,筆者經常采用以下三種問題。
1.推理判斷式問題
該類問題要求學生超越表層內容,走向深層內容。這通常需要學生在表層內容中尋找證據進而形成一定的結論。對文章內容的推理判斷是形成批判性思維的基礎。
2.賞析評價式問題
該類問題主要是鼓勵學生基于中心主旨的表達,對語篇中的一些詞、句、圖、標題乃至一些修辭進行賞析評價,從而形成自己對語篇的獨到見解。這也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絕佳方式之一。
3.質疑探究式問題
該類問題主要是引導學生針對文本中的一些觀點、表達觀點的修辭手法以及其他方面進行有理有據的質疑,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主張與方法。
以上三類問題在同一文本的教學中不一定要全部涉及。教師可以基于文本的題材與體裁,擇定最適合的一類問題來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三)設計情境問題,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指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推陳出新,開拓新領域的思維能力。在英語學習中創新思維主要體現在:在不同的情境中,學生基于自己的思考,利用已經學習的英語知識,進行個性化的表達。
因此,創設不同的情境是培養學生語言創新能力的有力手段。教師可以依托文本主題,利用語言、圖片、實物、音樂等描述或展示一些能夠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場景,從而為其“個性表達”搭建平臺。
教師在創設情境的時候,一定要基于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盡量滲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同時還要實現寫作與閱讀的協同,讓學生能夠利用閱讀文本中的一些要素,如語言、結構等進行寫作。
筆者在自己的閱讀教學實踐中,經常在讀后環節,創設相關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要求他們進行個性表達,同時也結合閱讀文本的特點,提出一些限制要求,以提高學生個性表達的精確性。
這里筆者以2019 年人教版必修二Unit 3 THE INTERNET 中的Reading and Thinking 部分的語篇STRONGER TOGETHER:HOW WE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為例,闡述筆者對上述理論的應用。該文講述了英國的一位老師Jan Tchamani 因為患病不能工作,只能待在家中。在家中的歲月,他先是感到孤獨、郁悶,而后通過網絡找到了生活的樂趣與擔當,最終消除了消極情緒,獲得新生的故事。文章采取“總—分—總”的敘述方式,給人邏輯清晰的感覺。筆者從三個層面設問,積極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
(一)設置語篇問題,培養邏輯思維
1.宏觀語篇問題
筆者在導入文本之后,提出問題“How many parts can this passage be divided into?”,讓學生速讀全文,同時概括各部分的大意。這樣就梳理出了文章的結構。
Part 1: (Para 1): People’s lives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
Part 2: (Para 2—Para 4): Jan’s example;
Part 3: (Para 5): Jan’s feeling.
然后進一步針對第二部分進行宏觀分析,提出問題:Can you use the same-structured phrases or sentences to sum up the changes the Internet brought to Jane?
這個問題深度考查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來說是個挑戰。有些學生或許能夠總結出這些變化,但做不到句式統一。經過筆者提示之后,學生歸納如下:
Para 2: A sense of belonging;
Para 3: A sense of success;
Para 4: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至此,筆者引導學生完成了宏觀語篇分析。
2.微觀語篇問題
完成宏觀語篇分析之后,筆者開始引導學生聚焦微觀內容。此處僅以第一段為例。筆者為了引導學生關注But所起的轉折作用,設計問題“Which sentence is the topic sentence? ”,當學生成功指出But 所在句的后一句:“People’s lives have been changed by online communities and social networks.”,筆者順勢拓展出幾種常見的邏輯銜接語,如:
因果:so,therefore,thus,consequently,as a result...
轉折:but,however,yet,while,though,or/otherwise...
遞進:too,also,besides,further,furthermore,moreover,in addition...
例證:for example,for instance,in other words,that is to say...
(二)設置內容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
1.推理判斷
筆者在引領學生進行語篇分析之后,迅速就一些表層信息進行了追問。在這之后,筆者考慮到閱讀人物傳記類文章時,設置總結人物品格的問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因此設計問題:“What brilliant qualities does Jan have? Find out evidence to support your conclusion.”,這類問題能讓學生不局限于字面意思,深入到文本的背后,了解作者的意圖。不少學生總結的optimistic,resourceful,smart,helpful,responsible等品質,都不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需要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推理總結。
2.文體賞評
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推理判斷之后,聚焦文章標題STRONGER TOGETHER:HOW WE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賞析。
筆者設問如下:文章講述了Jan 的故事,那能不能使用Jan’s story: How we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這個標題呢?是否還能設置出更好的標題呢?這樣就能激發起學生的批判性乃至創造性思維。
3.質疑探究
在“質疑探究”的教學階段,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對作者表達的觀點:“Internet removes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以及“There are many benefits brought by the Internet.”進行質疑探究,并提出問題:Did Internet remove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all the time? Are there disadvantages brought by the Internet?
這類問題幫助學生形成了“一分為二”的批判性思維。
(三)設置情境問題,培養創新思維
在本課的讀后階段,筆者創設了如下兩個情境,并提出相應的問題。
【情境1】推介藏族理塘小伙丁真,贊揚其“宣傳家鄉、謳歌自然”的行為。基于該情境,讓學生替丁真撰寫一篇英語演講稿“I have been changed by the Internet.”。在撰寫的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使用學過的語言知識,如inspire,remove,have access to 等單詞以及現在完成時。
【情境2】假設你是Jan,紅星中學邀請你為該校學生做一場演講。基于該情境,設置問題:你需要介紹自己的蝶變故事以及對同學們的期望。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學生在充分考慮文本體裁、表達對象等因素,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進行創造。
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學習英語的過程應該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逐步發展的過程。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設問水平,以高質量的問題驅動學生思考。本文僅總結了閱讀課的提問策略,難免有總結不到位的地方。與此同時,本文并未涉及其他課型上的設問策略。筆者會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與完善這些方面的內容。
猜你喜歡批判性語篇筆者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1年1期)2021-03-29老師,別走……教育信息化論壇(2020年10期)2020-11-07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廣東教學報·教育綜合(2019年4期)2019-09-10思辨讀寫促進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不懈質疑 在批判性閱讀中提升思維品質——以《鴻門宴》閱讀教學為例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基于歷史判斷三個層次的批判性思維教學——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思辨讀寫促進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中國學校體育(2019年11期)2019-02-17從語篇構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語篇特征探析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