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輯
也許這就是我們不管在哪里,過年都要回家的理由。因為最暖的記憶在那里,最牽掛你的人在那里,不管多晚都為你亮的那盞燈在那里
春節將至,人們會不約而同,不遠千里,從這座城市奔赴另外一座城,只為趕上除夕夜的那頓團圓飯。
在中國人心中,春節有著千斤般的分量。我們為了生活,背井離鄉,漂泊在外,與親人聚少離多,在外拼搏了一整年,就為了春節能夠回家。
我們這一生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而回家過年是我們最大的福氣。
有健康,才有年
最近,朋友圈被“我陽了”“我陽過了”“我陽康了”刷屏,有人說,今年回家似乎有些費勁,也有人已經定好了回家的時間。
我們渴望人聲鼎沸,期待煙火如初,盼著過年能回家團聚。
這三年我們錯過了很多,病毒也讓我們意識到:“沒有比身體更高的山,沒有比健康更遠的路。”
我們要善待自己的身體,不要在努力奔跑的時候,忽略了身體。
到了年底,如果全家人都身體健康,大約就是這一年最大的慰藉。
記住,有你,有家人,有健康,才有年。
一句我回來了,就是最好的年
“馬上就可以搶票回家了。”
朋友們感嘆道。
年關將近,在外的游子又打響了“搶票的戰爭”。
歸途中,有背著行囊的游子,有騎著摩托車的父親,有抱著孩子的母親,有牽著手的愛人......
去年過年回家,本以為開車8個小時就可以到家,卻在路上開了13個小時。
到家的時候已經凌晨2點,沒想到父母還坐在家門口等我,走向我對我說:“回來了。”
“嗯,回來了。”我應著。
想到上學的時候,每次放假回家,父母也是守在門口,等著那句:“回來了”。
逝去的歲月好像從未走遠,只一句話,就讓一切都涌現到眼前。
也許這就是我們不管在哪里,過年都要回家的理由。因為最暖的記憶在那里,最牽掛你的人在那里,不管多晚都為你亮的那盞燈在那里。
昨天,母親又打電話叮囑:“過年回來啥都別買,你回來就好。”
扎根異鄉,才懂得這世間最動聽的話,不過就是如期歸來時,推開家門說的那句:“我回來了。”
親人等著,菜在桌上,熱氣騰騰。
你風塵仆仆地回來了,便是最好的年。
世界再大,總有人盼你回家
生活會給我們設置很多“關卡”,跟我們較勁,讓我們走得跌跌撞撞。而過年的意義,無非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備上一桌好菜,洗去一年的風塵。
對所有中國人來說,回家過年,是一種儀式,因為:
家,是我們的精神屬地,是我們千里之外的牽絆,是我們辛勤工作的動力,是跨山越海的唯一目的。
因為家,可以消弭我們一整年的磕磕絆絆、煩心焦慮,可以讓我們有勇氣重新出發,面對真實的生活。
就像所有候鳥歷經千辛萬苦,就是為了找一片溫暖的棲息地,在那里停頓、取暖、積蓄力量……然后,再次起飛。
曾經以為,離別,才能更好地出發;
后來發現,歸來,才能更好地前進。
為什么要回家過年?
這,便是全部的意義了。
谷春林摘自“中國青年報”公眾號
猜你喜歡盞燈游子親人娘的那盞燈今日農業(2021年17期)2021-11-26你是我的親人草原歌聲(2021年2期)2021-10-14親人音樂天地(音樂創作版)(2020年9期)2021-01-14潮細胞睿士(2020年1期)2020-04-03游子天津詩人(2019年4期)2019-11-27親人(連載二)湘潮(上半月)(2019年1期)2019-05-22寫自己的親人小學生學習指導(低年級)(2019年3期)2019-04-22游子歸家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游子之心北方音樂(2017年19期)2017-12-08選擇一盞燈知識窗(2014年7期)2014-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