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對X邊境民族地區實地調研報告(完整文檔),供大家參考。
對X邊境民族地區實地調研報告
為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進一步總結邊境民族地區的實踐經驗,推動校地合作成果轉化,****年x月**日至x月**日,**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組織師生到**縣共**個村寨開展實地調研。調研期間,恰逢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在**召開,調研組認真學習領會******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調研的實際情況,通過**看**,提出邊境民族地區重點要在四個方面著力,在推進共同發展中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堅持固邊穩邊興邊,處理好安全與發展的關系
邊境民族地區,首要的是固邊穩邊,牢牢樹立國家意識、國土意識、國防意識、國門意識,守護國土安全是第一責任。邊境民族地區必須不斷強化對國家的認同,守護好國家領土,把全力抓好邊境安全工作作為建設好美麗家園的前提條件。比如,**縣**村的界務員**,**多年來堅持巡邊守邊,對邊境線上的每一塊界碑、每一條小道、每一塊田地都了如指掌。他說:“在邊境線上,再小的事都不是小事。”面對邊境線上的異常情況,必須及時上報村委會和邊防派出所。近年來,村里很多人為了賺錢營生都離開了村莊,但**從未離開,他說自己對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在這里生活是光榮,也是責任。**省的邊境地區有無數像**這樣的村民,他們是維護祖國邊境安全的重要力量。
固邊穩邊同時要興邊,要利用**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良好機遇,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邊境民族地區群眾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持續提高,會進一步增強各族群眾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激發邊疆人民熱愛邊疆、建設邊疆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近年來,**省的邊境地區實施了“興邊富民行動”“沿邊三年行動計劃”“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等一系列擴大沿邊開放水平的戰略和項目,為當地群眾增加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源源不斷的動力。“種地就是站崗、放牧就是巡邏”,這是邊境地區安全和發展相統一的最好寫照,要在統籌安全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增強邊境地區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堅持夯實發展基礎,處理好鞏固成果同接續發展的關系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邊境民族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眼下,**邊境地區的重要工作就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持續夯實發展基礎。一方面,在邊境民族地區切實抓好**省出臺的“一平臺三機制”落地落實,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及時發現并處理返貧致貧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另一方面,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將作為財政重點支持方向,持續推動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投入資金完成進村道路、村內道路硬化,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保障產業用水充足和村民用水便利,推進村民文化活動中心、邊民互市市場等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運營和保障后續維護服務。切實把夯實發展基礎作為新時代邊境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
三、堅持**發展難題,處理好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系
**邊境民族地區的發展總體來說仍然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各地區的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發展條件等都各不相同。邊境地區的發展應該立足于當地實際情況,著眼于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要著重關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邊境地區“外防輸入”面臨巨大壓力,各地也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建立了相應的強邊固防新模式,在完成疫情防控任務的同時,全力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堅持高質量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邊境民族地區長期受限于地理環境、交通、語言和文化等因素,相比內陸地區來說,在現代化交通物流體系構建、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高科技和人才支持等方面沒有優勢。此外,**邊境的鄉村地區還面臨人口內遷帶來的“空殼化”現象和跨境違法犯罪等問題,影響社會穩定,阻礙社會發展。**要不斷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動政策、資金、項目向邊境民族地區傾斜,要進一步推動“興邊富民行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等項目實施,探索邊境貿易、邊境旅游等新型發展業態,持續提高邊境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邊境地區的各族群眾帶來良好的發展機會。三是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邊境地區要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統一,要構筑邊境地區生態安全屏障。比如**邊境地區的生態治理、補償、開發和修復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縣、**縣和**縣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減少了水土流失發生率,恢復了林草植被面積,為發展生態產業奠定了基礎。但是,調查組也觀察到邊境的鄉村地區仍然存在農業污水排放不當、秸稈隨意燃燒、垃圾隨意堆放等不利于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現象,要進一步提升和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推動生態治理現代化建設。
四、堅持共同富裕,處理好邊境民族地區與全省全國同步的關系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促進邊境地區各族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一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邊境民族地區的發展,需要從全局、整體角度理解和把握,將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二是注重激發內生動力。共同富裕需要靠共同奮斗才能實現,只有人人參與、人人盡力,才能真正實現人人享有。邊境地區的發展中要確保各族群眾的主體地位,激發其主體意識,充分發揮當地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真正完成從“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轉變。在實踐中,要充分尊重當地各族群眾的主體性,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讓群眾充分參與決策,不能忽視一些群眾因為擔心自己文化程度低、對外交流經驗少而不敢、不愿意表達自己想法的情況,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動員和引導群眾參與到發展中來。三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富裕。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意義上的富裕,還需要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邊境地區各族群眾在追求自身發展的過程中,要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礎上,要豐富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讓生活在邊境地區的各族人民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比如在**縣城的街道和廣場上,對國家重要政策、本地民族文化、“老山精神”等內容進行大力宣傳。在邊境地區,要加強輿論引導力度,不斷探索宣傳教育的常態化機制,不斷滿足當地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邊境民族地區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循序漸進,在努力與全省全國一起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薦訪問:邊境 實地 調研報告 對X邊境民族地區實地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