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常年型變應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應用鼻內鏡手術治療的效果分析

時間:2024-10-26 19:00:05 來源:網友投稿

王金麗,張燕松,李偉

三明市第一醫(yī)院耳鼻咽喉科,福建三明 365000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臨床多發(fā)病,指機體接觸到某些變應原后,由多種免疫細胞及細胞因子參與,由免疫球蛋白E 介導的炎癥介質釋放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階段,臨床表現(xiàn)為鼻癢、鼻塞及流涕等,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資料顯示,國內AR 發(fā)病率為4%~38%[2-3]。AR 多合并鼻中隔偏曲,可導致氣流特征改變,從而加重AR 癥狀[4]。臨床治療AR 伴鼻中隔偏曲包括藥物、手術等治療方法,其中藥物多用激素、抗組胺等,但療效欠佳,且用藥后可導致鼻腔干燥、出血等情況發(fā)生[5]。相比較而言,手術治療的療效更為確切,通過鼻中隔矯正術可促進癥狀改善。但近年有研究發(fā)現(xiàn),單一行鼻中隔矯正的遠期療效欠佳,需探索聯(lián)合術式[6]。隨著鼻內鏡手術不斷發(fā)展,鼻內鏡下鼻中隔黏膜切除術因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勢,逐漸被應用于AR 伴鼻中隔偏曲治療,但報道較少。本研究方便選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0 月三明市第一醫(yī)院收治的108 例伴鼻中隔偏曲的AR 患者,分析常年型AR 伴鼻中隔偏曲應用鼻內鏡手術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本院收治的108 例伴鼻中隔偏曲的AR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4 例)中男30 例,女24 例;
年齡23~58 歲,平均(37.98±3.15)歲。研究組(54 例)中男28 例,女26 例;
年齡21~59 歲,平均(37.65±3.4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核準(2020121),且患者均知曉并同意。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鼻中隔偏曲診斷標準;
②符合常年型AR 診斷標準;
③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鼻腔腫瘤者;
②合并鼻息肉、鼻竇炎者;
③既往有鼻部手術史者。

1.3 方法

對照組行鼻中隔矯正術,術前1 d 剪除鼻毛,對鼻腔進行清潔處理;
手術時常規(guī)消毒鋪巾,行氣管插管全麻,填塞1%卡丁因棉片(加入1‰腎上腺素)以收斂鼻黏膜;
將2 mL 生理鹽水與1 mL 濃度為1‰腎上腺素混合,于鼻中隔左側黏膜前注射混合液;
于皮膚與鼻中隔左側黏膜交界處作一切口(L型),剝離處理后于切口后方2 mm 將鼻中隔軟骨切開,再次剝離,將篩骨中板與鼻中隔軟骨分離,切割軟骨,使用多關節(jié)軟骨鉗將其取出,確認偏斜矯正后,進行復位縫合。

研究組在鼻中隔矯正術后行鼻內鏡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自下鼻甲前端向后作一深度達到骨質的縱形切口,將黏骨膜剝離后去除部分骨質,條狀剪除部分黏膜,復位后止血,鼻腔用止血海綿填塞。

1.4 觀察指標

1.4.1 鼻部癥狀 術前、術后6 個月以視覺模擬評分法對鼻部癥狀包括噴嚏、鼻塞、流涕及鼻癢程度進行評估,總分10 分,評分越高即癥狀越嚴重。

1.4.2 氣道反應性 術前、術后1 個月測定氣道反應性指標,設備采用肺功能儀(MS-DIFFUSION 型),測定振蕩頻率為20 Hz 的黏性阻力(20 Hz Viscous Resistance, R20)、共振頻率(Frequency Resonance,Fres)及振蕩頻率為5 Hz 的黏性阻力(5 Hz Viscous Resistance, R5)。

1.4.3 并發(fā)癥 包括鼻腔干燥、鼻腔出血,計算總發(fā)生率。

1.4.4 生活質量 術后6 個月以鼻結膜炎生存質量調查問卷評估,包括行為問題、活動限制、鼻部癥狀、情感障礙、眼部癥狀、睡眠障礙及其他癥狀,共計28 個條目,各條目以0~6 分計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

1.5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鼻部癥狀評分、氣道反應性指標、生活質量為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行t檢驗;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為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鼻部癥狀比較

術后研究組鼻部癥狀評分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鼻部癥狀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鼻部癥狀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54)研究組(n=54)t 值P 值噴嚏術前7.79±1.25 7.96±1.18 0.726 0.469術后2.84±0.99 2.31±1.03 2.726 0.007鼻塞術前7.82±1.54 7.79±1.63 0.098 0.921術后2.78±0.82 2.01±0.49 5.923<0.001流涕術前6.65±1.22 6.59±1.31 0.246 0.805術后2.98±0.84 2.51±0.71 3.140 0.004鼻癢術前8.02±1.52 7.93±1.48 0.311 0.755術后2.54±0.82 2.11±0.42 3.429<0.001

2.2 兩組患者氣道反應性比較

研究組術后Fres、R5 及R20 等氣道反應性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氣道反應性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氣道反應性比較(±s)

注:Fres:共振頻率,R5:振蕩頻率為5 Hz 的黏性阻力,R20:振蕩頻率為20 Hz 的黏性阻力。

組別對照組(n=54)研究組(n=54)t 值P 值Fres(Hz)術前24.35±3.52 24.48±3.47 0.193 0.847術后16.68±2.05 14.21±2.01 6.322<0.001 R5(kPa/Los)術前11.65±1.15 11.85±1.24 0.869 0.386術后7.45±0.82 5.15±0.69 15.770<0.001 R20(kPa/Los)術前6.71±0.52 6.67±0.48 0.415 0.678術后4.78±0.33 3.18±0.24 28.814<0.001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研究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分別為5.56%、9.26%,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研究組行為問題、鼻部癥狀、睡眠障礙、眼部癥狀及其他癥狀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54)研究組(n=54)t 值P 值行為問題1.24±0.25 1.01±0.16 5.694<0.001活動限制1.19±0.39 1.12±0.25 1.110 0.269鼻部癥狀1.08±0.35 0.71±0.18 6.908<0.001睡眠障礙1.28±0.35 0.71±0.21 10.262<0.001情感障礙0.97±0.42 0.91±0.45 0.716 0.475眼部癥狀0.99±0.15 0.81±0.11 7.111<0.001其他癥狀0.94±0.15 0.83±0.12 4.208<0.001

AR 是耳鼻喉科常見病之一,全世界各地區(qū)的AR 患病率為10%~30%,美國一項資料顯示,每6 個人中就有1 人患有AR,而每年治療AR 費用高達20~50 億美元,而國內資料顯示,我國AR 發(fā)病率為4%~38%[7-10]。AR 發(fā)病機制復雜,危險因素包括藥物過敏史、花粉過敏、哮喘病史及螨蟲等,臨床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噴嚏、鼻癢等,多數(shù)患者伴有灼熱感、眼癢及流淚等。AR 常伴有鼻中隔偏曲,鼻腔機械性阻塞可促使氣流對雙側鼻腔產生異常刺激,導致感覺神經反射異常,鼻黏膜受到刺激后可釋放出大量化學物質如血管活性肽及P 物質等[11]。藥物保守治療是臨床治療AR 伴鼻中隔偏曲的常用手段,但單一藥物治療的療效欠佳,原因在于,鼻中隔偏曲可導致鼻腔堵塞,變應原可對變態(tài)反應產生刺激,進一步加重鼻腔堵塞,增加變應原聚集,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12-13]。手術治療AR 伴比鼻中隔偏曲的目的在于通暢鼻腔,以打破上述惡性循環(huán)。

本研究中研究組行鼻中隔矯正術聯(lián)合鼻內鏡下鼻中隔黏膜切除術,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鼻部癥狀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均<0.05);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26%,與對照組的5.56%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行為問題、鼻部癥狀、睡眠障礙、眼部癥狀及其他癥狀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均<0.05)。鄭家坤等[14]在研究中選取150 例AR 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觀察組行鼻內鏡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術,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鼻塞、鼻涕、咳嗽及鼻癢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33%,稍高于對照組6.67%,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提示鼻內鏡手術用于AR 伴鼻中隔偏曲治療,可改善患者鼻部癥狀,并發(fā)癥少,且可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提高。分析原因,鼻內鏡下鼻中隔黏膜切除術于鼻內鏡下進行手術操作,可減輕創(chuàng)傷性,以有效解除鼻腔機械性阻塞,最大限度恢復鼻腔正常結構與通氣功能,從而降低神經末梢應激狀態(tài),并緩解鼻腔受到的不平衡刺激[15]。鼻中隔矯正術可通過減張松解以糾正偏曲,不僅可改善鼻腔功能,還可促進鼻腔結構恢復。鼻內鏡下鼻中隔黏膜切除術聯(lián)合鼻中隔矯正術治療,一方面可擴大總鼻道、縮小下鼻甲體積,另一方面可降低鼻腔阻力,由此改善鼻腔結構[16]。其次,鼻內鏡下鼻中隔黏膜切除術只要對黏骨膜下行鼻甲剝離處理,可最大限度保留鼻黏膜完整,以此減小對上皮細胞功能恢復的影響,從而減少并發(fā)癥。此外,手術在鼻內鏡下操作,可獲得更為清晰的術野,以減少對黏膜損傷,進一步減少并發(fā)癥[17]。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研究組術后Fres、R5 及R20 水平較對照組均更低(P均<0.05);
提示鼻內鏡手術治療AR 伴鼻中隔偏曲,可改善氣道反應性。分析原因,既往研究證實,AR 病理機制在于副交感神經活性增高、氣道高反應性等,而篩前神經是鼻黏膜副交感神經的主要組成,鼻甲有著較為豐富的篩前神經分支,其可調節(jié)鼻黏膜血管舒縮,通過矯正鼻中隔偏曲,并將腫大的下鼻甲切除,可降低副交感神經活性[18]。此外,鼻內鏡下鼻中隔黏膜切除術不僅可阻斷鼻后下神經,還可阻斷篩前神經,而這些神經可支配鼻甲神經,從而改善氣道反應性。

綜上所述,鼻內鏡手術治療常年型AR 伴鼻中隔偏曲,可改善氣道反應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并減輕患者鼻部癥狀。

猜你喜歡 偏曲鼻部鼻中隔 鼻炎發(fā)作 試試穴位按摩保健與生活(2022年17期)2022-07-10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中醫(yī)眼耳鼻喉雜志(2019年3期)2019-04-13兩種鼻腔手術治療鼻中隔偏曲的對比性探究西南國防醫(yī)藥(2016年7期)2016-12-01尖吻腹蛇血凝酶在鼻中隔偏曲矯正術中止血療效及安全性觀察中外醫(yī)療(2015年5期)2016-01-04音樂干預對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后疼痛的影響天津護理(2015年4期)2015-11-10鼻部整形術的觀察與護理研究中國醫(yī)療美容(2015年4期)2015-04-27自體耳軟骨移植聯(lián)合硅膠假體置入在鼻部整形中的應用中國醫(yī)療美容(2015年4期)2015-04-27鼻部按摩保健操家庭醫(yī)藥·快樂養(yǎng)生(2014年9期)2014-12-25鼻內鏡下鼻中隔偏曲再次矯正術的臨床觀察河南醫(yī)學研究(2014年2期)2014-02-27238例鼻中隔偏曲手術的切口選擇重慶醫(yī)學(2012年18期)2012-08-15

推薦訪問:鼻中隔 鼻炎 常年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