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江 申仲妹
(1.運城市鹽湖區農業農村局,山西 運城 044000 2.山西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山西 太原030031)
近年來,運城市鮮食棗以設施冬棗為主要方向發展迅猛,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一大主導產業。隨著冬棗產量大幅增長,尤其是栽培的無序快速發展,設施冬棗已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優質水果掌握著市場定價權,棗農需要進一步提升設施冬棗品質,實現由面積產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才能獲得較為滿意的市場回報。
1.1 品種多樣化
目前,運城市設施鮮食棗缺乏早、中、晚熟品種的合理搭配,90%以上都是冬棗,新品種更新速度緩慢。雖然通過不同設施模式差異化了上市期,也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但是由于品種單一,仍舊存在著一定的市場局限性。冬棗是目前鮮食棗中公認的、品質最好的品種。但是再好的品種,一成不變,消費者也會產生審美疲勞,消費疲軟,會使市場失去發展動力,因此,鮮食棗生產應該實現品種多樣化發展。
1.2 品種良種化
只有攥緊冬棗品種權,才能走在產業發展前列。冬棗等優質鮮食棗品種,其種群在自然條件或人工干預條件下,肯定會有更優的變異出現并穩定下來,新的良種會為鮮食棗生產注入新的活力。今后應加強品種選育工作,完善冬棗選優育種體系,開發利用新的種質資源,為鮮食棗品種更新換代打好基礎。
2.1 實施多施有機肥策略
有機質含量是判斷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土壤有機質與果實含糖量呈正相關,全磷和全鉀與糖酸比呈正相關。較高的土壤有機質可以提升果實風味,并進一步提升品質,提升土壤有機質是提高品質的保障,化肥以增加產量為主。同時,有機質提升對化肥的吸收利用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果園施用有機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由于有機肥施用時需要深挖深埋,勞動強度大,嚴重影響了果農秋施基肥、補充土壤有機質的積極性,加上目前果園生產人員日趨老齡化,施用有機肥受到了人力限制。但是,要注意只施化肥,會引起土壤板結,團粒結構破壞,土壤元素失調,冬棗含糖量降低。有機肥不單是能為樹體供應一些可吸收營養,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為土壤微生物提供足夠的底物,為樹體吸收礦質營養提供便利條件,為樹體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因此,施有機肥是保證樹體生長良好和提高果實品質的重要條件。多施有機肥,會活化土壤微生物,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最大限度地調節樹體自身吸收能力。
2.2 正確把握有機肥施入時間和數量
果園全年施肥量,應根據產量確定,穩產的果園每年通過果實采收、葉片落葉、枝條修剪以及地下流失等方式缺失的礦質營養基本是一定的,可以通過施用化肥補回來維持一定的平衡就行。有機肥應通過秋施基肥施入果園,可以使用腐熟的農家肥,也可以使用商品有機肥,同時全年的氮肥施用量的50%、磷肥的70%,要隨有機肥一并施入土壤。
生長季可以使用施肥槍進行追肥,萌芽期、花期、膨大期、轉色期,基本上是前重氮、中平衡、后偏鉀,葉面噴肥也是這個原則。另外花期加硼,幼果期加鈣,膨大期后重磷鉀,轉色期應使用純鉀肥。
棗坐果期需要使用九二〇(激素類藥劑)來提高坐果率,目前冬棗生產中還無法保證不使用激素。在實際生產中,還存在多次使用九二〇、將九二〇捧為“冬棗坐果藥”的誤區。棗坐果最主要的還是要依靠樹體營養成份,只有樹體健壯,花器官發育良好,噴施17ppM~25ppM 的九二〇作為助力,才能獲得較好的坐果率。
生產中部分棗農受冬棗果實大小分級價格有差異的影響,可能還會噴施具有膨果、促退青或促轉色等功能的激素類藥劑,由于目前該技術還不穩定,經常會出現果形畸形、果肉偏硬等品質下降現象。脫青轉色是冬棗成熟開始的標志,負載量大、澆水量多、含氮量高的果園基本成熟都晚,冬棗葉片偏黃綠色更容易生產出好品質,正常成熟;
反之,葉片濃綠而大,常常成熟偏晚。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日光溫室風口下樹體葉片深綠(可能是溫度偏低、雨水吸收多造成的),果實成熟偏晚。有不少藥商推薦具有一定功能的藥物,實際上使用后大部分事與愿違,多出現果個確實大了,但品質變差,成熟變晚,效益受損嚴重;
或上色了,但是果實含糖量過低,果肉底色發綠,品質低下,甚至無法出售。冬棗果個并不是越大越值錢,果重應控制在12g~18g,要追求品質,追求精品。
4.1 構建科學合理的葉幕結構
合理的葉幕,具有高光效特性,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通風透光;
有合理樹體結構,才能達到足夠的光合面積,形成合理的負載,這是提高冬棗產量和品質的前提。負載過多,通常品質就下降了。冬棗常見樹形有疏散分層形、開心形、主干形,這些樹形適用于不同的株行距或栽培模式,管理標準化都能使樹體具有很好的通風透光性。注意做好樹體更新復壯。
4.2 合理控制產量
要科學合理控制產量。目前臨猗冬棗畝產量偏高,市場上不缺冬棗,缺的是高品質的冬棗,提高棗果品質需要進行產量控制,畝產量應從2 500kg~3 000kg 轉為控制在1 500kg 以下。要通過間伐或降低單株產量等措施保證單位面積合理的負載量,使冬棗品質提檔升級,進而帶動農戶提高質量意識———追求高品質的精品理念。高品質價格高,低品質價格低,才能提高農戶的質量意識。
抹芽、摘心、開甲、疏果這些管理措施都是冬棗生產過程中,常采用的技術,在實施這些技術過程中,應注意應用時間及方法:①抹芽:要趁早,但要保留頂部帶頭枝,一次都抹掉,后期可能會再憋出更多撅芽。②摘心:要仔細,上下里外都要找到,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坐果率。③開甲:可以2 次進行,盛花初期選晴天,最好是開甲后有3 天以上晴天。開甲實施過程中要區分樹勢,旺樹甲口寬一點,愈合時間30 天~40 天為宜;
弱樹甲口窄一點,15 天~20 天愈合,愈合3 天~5 天后可以用細繩再次打開,使其總愈合時間在30 天~40 天;
弱樹中間愈合3 天~5 天,能緩和根系饑餓狀態,有利于樹勢恢復。④疏果:除疏畸形、病果外,還要疏除過早或過晚坐果的,保留大小均勻一致的果個,結果部位在中上部。
采收期樹下生草,改善果園小氣候,提升果面光潔度,提高好果率。病蟲害防控要及時,防治綠盲蝽、桃小食心蟲,做好棗銹病、褐斑病預防。一要注意防治關鍵期用藥:二要注意選用優質農藥,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三要嚴格控制使用次數和種類,合理輪換使用,堅決不打無用之藥。這是產量和品質的保證。
冬棗不同采收期品質差異很大,對于我國的消費者,含糖量至少要大于28%,才能說品質較好,如果含糖量高于30%更好;
正常成熟后果面著色面積大于1.0cm2時采摘,能達到較好的口感。
果冬棗實轉色期,可以通過提高晝夜溫差來達到提高含糖量的目的。運城地區8 月之前,夜間溫度均很高,可以通過傍晚日落后向棗園地面及墻面噴水的方法,提高溫差,促進棗果糖分積累;
溫差在12℃以上時,果實品質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