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建設——“兩個結合”的重要啟示

時間:2024-11-09 15:45:01 來源:網友投稿

彭吉象

眾所周知,迄今為止大多數學科幾乎都是從國外引進中國的。我們只需要照葫蘆畫瓢,引進人家的既定模式,再參照我們自己的國情,就可以完成我們的學科建設,并增加了自己的內容和特色。但是,恐怕只有藝術學這門學科是一個例外。迄今為止,西方發達國家高等院校中幾乎沒有真正的藝術學理論的學科建制。目前,絕大多數外國高校仍然只有音樂學、美術史論、舞蹈史論、戲劇史論等藝術理論學科,還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普通藝術學理論學科體系構架供我們參考。完全可以說,作為一門學科來講,藝術學目前在世界上仍然處于無規可依、無章可循的狀態。因此,就算我們從西方引進了藝術學這個范疇,設立了藝術學一級學科,但如何建設這門學科,恐怕也只能依靠我們中國人自己來探尋了。

正因為如此,創建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藝術學理論,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它不僅關系到我們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我們藝術教育和學科建設的大局。毫無疑問,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應該是立足中國大地、切合中國實際,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所謂民族風格,就是我們數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體現出來的中國特色;
所謂時代特色,就是當今世界的現代化語境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講,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藝術學理論體系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了。

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來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藝術學理論體系呢?***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①***.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對我們文藝領域而言,******關于“兩個結合”的理論思想,不但是指引我們走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正確途徑,也是指引我們建構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的必由之路。

中國式現代化旗幟鮮明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根據實踐的需要和時代的要求進行理論創新,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從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來看,在每一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創造了與時代相適應的科學理論。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來看,新時期以來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的道路上又獲得了許多發展,尤其是******指出:“繼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全黨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學懂弄通做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把這一思想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①***.為實現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J].求是,2023(1):7-9.

毫無疑問,按照******的要求,我們應該“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一個結合”“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我國的文化藝術領域,需要我們首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正因如此,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藝術學理論體系必須首先完成的第一個結合,就是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文藝實踐相結合。作為意識形態重要內容之一的藝術,歸根結底會受到特定社會物質生產方式的制約,因此,藝術與社會經濟基礎、藝術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之間都有著緊密而復雜的聯系。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明確了藝術在人類社會和文化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第一次闡明了藝術特有的社會意識形態屬性,強調了藝術的社會歷史文化內涵。從一定意義上講,對藝術意識形態特性的揭示完全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重大貢獻。

強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文藝實踐相結合,就需要我們在建構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的時候,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對藝術學理論的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充分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必須協調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我們充分認識文學藝術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我們黨百年來不斷探索的結果,我們今天正在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正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偉大理論成果作為指導思想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強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文藝實踐相結合,加強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藝術學理論體系建設,必須首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指導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遵循。與此同時,***文化思想,特別是***關于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特別是******始終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強調“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②***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等重要論述,深刻詮釋了文藝與人民、文藝與生活、文藝與時代、文藝與傳統等重大關系問題,都是我們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進行藝術學理論體系建設時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隨著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樣式等要求也更高了,藝術需求也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文藝創作的各個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創作出更多讓人民滿意和喜愛的文藝作品。“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是******對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要求。“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③***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文藝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社會生活的主體,文藝作品理所應當地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表達人民的真情實感。我們的文藝還必須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文化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文藝實踐相結合的典范,始終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同樣可以說是我們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藝術學理論體系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藝術學理論體系必須首先完成的第一個結合,就是必須首先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中國文藝實踐相結合,就是需要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文化思想。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一個結合”發展成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兩個結合”,這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巨大推進與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講,“兩個結合”也為我們建構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施路徑。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形成的文化藝術的寶貴成果,離不開綿延幾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基礎,離不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蓬勃發展的藝術實踐。

******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①***.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M]//***.***著作選讀: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0.顯而易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凝結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為我們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二個結合”一方面,在文化立場上,強調了文化的主體性,強調站穩中華文化立場;
另一方面,在文化態度上,強調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堅定文化自信。如果說“第一個結合”是“魂”,那么“第二個結合”就是“根”,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文化建設必須在這個基礎上培根鑄魂。***文化思想這些重要論述,不僅為我們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們構建中國藝術學理論“三大體系”指明了方向。

對我們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進行藝術學理論體系建設來說,毫無疑問,首先是“三大體系”中的學科體系建設。這一方面,需要我們對中國各個門類藝術共同普遍的問題進行綜合系統的研究,包括中國傳統藝術和現當代藝術的本質與特征、發展與變革等。另一方面,還需要我們在具有數千年悠久傳統的中國各個具體門類藝術實踐與理論基礎上,進行耐心艱苦的資料梳理,并且開展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工作。正如******所指出,“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M]//***.***著作選讀: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0.對我們建構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來說,恐怕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花大力氣找出蘊藏在各個門類藝術之中的藝術精神,或者說是蘊藏其中的中華美學精神。毫無疑問,對建構新時代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來說,如果從原創性的角度來看,最關鍵的就是需要找出中國藝術和外國藝術最根本的區別。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從古至今,所有優秀的中國藝術都有一種內在的中國藝術精神,或者稱之為中華美學精神。顯而易見,正是這種中華美學精神數千年來綿延不絕,形成了我們中國的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民族的鮮明的藝術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進行藝術學理論體系建設的時候,大力提倡這種中華美學精神,一方面體現出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另一方面也體現出鮮明的時代內涵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其次是學術體系建設。作為“三大體系”建設中承上啟下的部分,學術體系建設完全可以稱之為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的核心和靈魂。從學術體系中,能夠更加清楚地看出中國藝術理論體系自身的特點,以及它同西方美學理論和藝術理論的明顯區別。相較西方傳統藝術理論而言,從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諸子百家開始,中國傳統藝術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例如,孔子幾乎從來沒有專門論述過美學與藝術問題,但《論語》所錄的孔子言論中,涉及美學與藝術理論的內容卻相當多,包括他對“美”與“善”、“文”與“質”、“禮”與“樂”等內容,都有許多獨到精辟的見解,這為儒家美學理論的建構奠定了基礎。又如,老子、莊子同樣沒有直接談論文學藝術的問題,但是莊子所述的“輪扁斫輪”“庖丁解牛”“佝僂承蜩”“削木為”等寓言故事都蘊藏著深刻的藝術創作理論。這些寓言故事既講到藝術創作需要達到一種出神入化、難以言喻的自由境界,達到一種忘我或者無我的創作狀態,才能真正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又告訴我們,藝術家必須持之以恒、用志不分,經過辛勤的磨練和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漸掌握創作規律和創作技巧,才能在藝術創作中得心應手、自然天成。正如已故著名美學家李澤厚先生在《華夏美學》一書中所言:“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的審美規律,特別是那種似乎不能捉摸、難以言喻、未可規范、有如鬼斧神工的創作現象,在中國美學史上,便首先為莊子所發現和強調。盡管莊子原意不是講藝術,但可以說,正是莊子把孔子講的‘游于藝’的自由境界提到宇宙本體和人格本體上加以發展了,莊子多次形象地描繪了技藝創造的自由境界,如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①李澤厚.華夏美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128.

最后是話語體系建設。作為藝術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話語體系建設既是學科體系建設和學術體系運行的基礎,又是該學科體系、學術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和世代傳承的工具和手段。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研究新時代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時,要吸收世界各國的先進理念與話語方式,但千萬不能照搬西方話語來解釋中國藝術學理論問題,必須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運用有時代內涵的中國藝術學話語來闡釋中國藝術學的理論問題。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強調,各門學科由于歷史傳承和性質任務的差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并被世世代代傳承下來。例如中國藝術學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進程中,就形成了一套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中國藝術學范疇體系。列寧曾經專門討論過范疇。所謂“范疇”在他看來就是人類認識之網的網上紐結。由此,我們不難推斷,所謂“中國藝術學理論范疇”,就是中華民族藝術審美認識之網的網上紐結。中國藝術學理論范疇是中國藝術學這門學科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最基本的概念,是從歷朝歷代創作經驗和眾多的藝術實踐中提煉而來的,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如“意境”這個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藝術學重要范疇,已經延續了上千年的歷史,廣泛影響了散文、詩歌、書法、繪畫、戲曲、音樂、建筑、園林,乃至傳統工藝等多個藝術門類,它非常值得我們認真加以研究。除此之外,我們還必須看到,中國藝術學自身的話語體系深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還是拿“意境”這個中國藝術學話語體系中的重要范疇來說。一方面,意境的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老莊哲學與魏晉玄學,并且直接受到漢代傳入我國的佛教影響,特別是中國化的佛教禪宗更是對“意境”范疇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一種樸素的辯證思維方式,導致所形成的中國傳統藝術學范疇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由兩個矛盾對立的詞共同組成一個新的范疇,“意境”就是如此。此外,我們還可以舉出“意象”“情景”“情理”“形神”“虛實”等范疇,它們都是由兩個對立的詞素共同組成一個詞,產生了第三種含義。尤其需要提請大家注意的是,范疇中偏于精神性一面的詞,往往處于主導地位,例如“意境”“意象”中的“意”,“情景”“情理”中的“情”,“形神”中的“神”,等等,都體現出中國傳統藝術強調精神性的特色。①彭吉象.關于首先構建新時代中國藝術學理論“三大體系”的幾點思考[J].藝術評論,2022(1):16-17.總而言之,新時代中國藝術學理論話語體系建設,一方面需要強調民族特色和繼承傳統,必須要有更強烈的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必須具有時代特色和學術活力,尤其是注重加強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美學理論的有機結合。這意味著,新時代中國藝術學理論話語體系建設任重而道遠。

如前所述,中外都有著十分悠久深厚的藝術理論傳統,值得我們去認真地發掘、整理、研究和總結。正因為如此,我們一方面需要繼承與弘揚中國傳統美學與藝術理論,另一方面需要學習與借鑒世界各國優秀的美學與藝術理論,才能真正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建構好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

中華文化歷來具有十分突出的包容性,對世界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在中外的相互交流與相互學習中不斷煥發新的活力。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只有在持續互動中文化文明才能夠傳播和發展。******指出:“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M]//***.***著作選讀: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0.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充分尊重世界其他文明的多樣性,廣泛吸納外來文化文明精華,學習借鑒世界其他國家的美學和藝術理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藝術學理論體系的豐富和完善,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使我們的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既符合中國國情實際,也符合時代發展要求,而且還能對全世界藝術學理論的發展發揮獨特的作用和優勢。真正做到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融通中外、博采眾長,推動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更好地走向世界,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讓中國藝術學體系同世界其他國家的藝術學體系一道,相互交流、彼此學習、融會貫通。******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③***.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這種共同特征顯然是包括了經濟、社會、法律,以及文化藝術等許多方面。顯而易見,我們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加強藝術學理論體系建設,既需要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彰顯中華審美追求和藝術旨趣,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
與此同時,我們又必須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下,努力反映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從而提出可供其他國家和其他民族參考的藝術學理論的新模式,為世界藝術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做出中國人的貢獻。

還有一個需要提到的問題,就是當今世界上藝術的多樣化與本土化給我們藝術學理論建設帶來的新課題。隨著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帶來的巨大沖擊,多樣化時代中各國藝術紛紛出現了明顯的國際化現象,中國當代藝術也呈現出加速國際化的趨勢,藝術的國際交流日趨活躍,中外聯合創作明顯增多,相關的藝術批評從過去的審美方式批評轉變為文化批判,在文化多樣化的進程中激發了文化的民族自覺與藝術本土化步伐。毫無疑問,藝術的多樣化與本土化給我們藝術學理論提出了新的課題,更加凸顯出建構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當代藝術的本土化需要構建與之相應的藝術理論體系,以作為藝術質量評判和內容闡釋的支撐。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例,如果缺乏本土理論系統的構建與闡釋,缺乏對中國當代社會語境下中國本土思想與文化的藝術轉化與意義闡釋,本土化只能是一種理想而不會成為現實……我們應當重視全球化時代文化多樣性的研究,開展對藝術中殖民文化和唯西方中心主義的批判,使優秀的藝術傳統自信而又自然地內化為當代藝術思想與觀念。”①《藝術學概論》編寫組.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49.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還表現為文化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需要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還需要在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在文化領域推陳出新,使我們的文化藝術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世界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兩個結合”的理論思想,對我們建構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更是尤為重要。建構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離不開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學習與借鑒世界各國優秀的藝術理論成果。總而言之,建構新時代中國藝術學理論體系,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科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我們當代學人義不容辭的義務與責任。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為之奮斗吧!

猜你喜歡 兩個結合理論體系中國式 中國式民主環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概論》黨員干部之友(2021年7期)2021-07-19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海峽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新時期重談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兩個結合”中國綠色畫報(2017年9期)2017-09-16基于“兩個結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3期)2017-09-04關于做好兩個結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水平未來英才(2016年1期)2016-12-26《文心雕龍》理論體系再認識①——兼論“依經立義”與《文心雕龍》理論體系之關系西南學林(2016年2期)2016-11-08中國式失敗知識經濟·中國直銷(2016年10期)2016-02-27淺談內經氣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及其應用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年14期)2014-03-01文學語用理論體系構想外語學刊(2011年2期)2011-01-22

推薦訪問:視域 體系建設 中國藝術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