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風》讀后感7篇楊絳《風》讀后感篇1文學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過一件事,愛恨別離。錢鐘書一家人在古棧道上相遇,也在古棧道上相失。三個人或緊緊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床,或蹣跚走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楊絳《風》讀后感7篇,供大家參考。
書籍中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讀后感是用于記錄我們讀書后感受的應用文體,撰寫一篇讀后感有助于深化同學們對名著內容的領會,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楊絳《風》讀后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楊絳《風》讀后感篇1
文學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過一件事,愛恨別離。
錢鐘書一家人在古棧道上相遇,也在古棧道上相失。三個人或緊緊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床,或蹣跚走在路上,靈魂卻倚靠在一起。南柯一夢,如同星河般縹緲,但也似山峰般堅定。詩書,庖廚,分離,相聚...生活是這個家庭做了一生的夢,落在層巒聳翠中。一種堅韌把他們纏繞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對時光的流逝,疾病的侵擾,仍然“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這堅韌似金絲銀縷,把他們郁郁青青的歲月編成了一場盛世。
錢鐘書和楊絳可謂是偉人了,他們的一生稱之為盛世,原因卻并不在于此。因為縱然聲名遠揚,但面對生死,人還是人,還是滄海一粟。漫說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愛不朽。楊絳先生曾說“因有兩人陪伴,可相依為命”,他們進入彼此的生命,相互依靠,奮力前行。愛情的熱烈與沖動,已經(jīng)交織成溫柔綿長的親情。錢鐘書在前面慢慢地走,楊絳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這樣的小夢被拉成萬里長夢,才是他們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們煢煢孑立,一邊看著這樣那樣的夢,一邊不自知地墜入自己的夢中。我們贊頌他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云之志不墜,不是我們的堅韌嗎?風雪滿道,盼故人早晚上高臺,是我們相互的扶持啊。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感情卻是可以延續(xù)的。其實我們和身邊的人早已被那樣堅韌的絲線纏繞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氣如斯的堅定,而且也會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還有所恃知己,肝膽相照的友誼。一步步探索而來的,這些是我們自己的盛世啊。
“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我們仨》是楊絳晚年的一個盛世回首,而腳下的路才是我們現(xiàn)在要去奔赴的。
楊絳《風》讀后感篇2
昨晚看本書看到了夜里十二點多,看到楊先生描寫阿園去世的文字,不禁淚如雨下,不能自已。媽媽的愛,永遠伴隨著她的孩子,在媽媽眼里,即使是六十歲的老人,始終是一個孩子。依然有著孩子的調皮,稚嫩,全部因為面對的是自己最親的人。楊先生記得女兒去世的年紀,六十歲欠兩月。這樣的數(shù)字恐怕也只有母親能夠記得住了。
楊老師一家三口的生活讓人羨慕,雖然自始至終都沒有多富裕,一家人在一起卻過得十分幸福,這就是家,是能讓每個人向往,魂牽夢縈的地方。而只有他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夠一生以書為伴,不受世俗的束縛,做著最真實的自己。這一點讓人特別羨慕。
楊先生在孩子和丈夫都不在了的情況下,多次組織中關村大講堂,還是照常做自己的事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漫漫長夜,她是怎么樣度過的吧,每每想到這個場景都覺得好心痛,我在想要是人世界沒有生離死別該有多好,可是如果沒有生離死別又有誰會重視情感呢!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不得已,才會讓我們能夠珍惜已有的幸福。正如楊先生自己所說,這一生過得很幸福,雖然他們都不在了,可是還有回憶可以作伴。
而現(xiàn)在,楊先生應該在另一個世界與自己心愛的丈夫和女兒團聚了吧!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因為時間一去不復返!
楊絳《風》讀后感篇3
這個學期·伊始,我讀了一本書——《我們仨》。這本書是錢鐘書的夫人楊絳在丈夫、女兒相繼離世,在“我們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時,寫下的生活回憶錄。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沒有著太多筆墨,寥寥兩頁,拉開了那“長達萬里的夢”的序幕。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如夢似幻,我只覺朦朧,沒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就是著墨的地方了,這一部分主要寫楊絳老人對于“我們仨”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
然而,令我最有感觸的還是封底楊絳老人的題字:“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一句多么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如今社會,而許多老人很久才能見到兒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兒女們卻渾然不覺。科技如此發(fā)達,家人之間當然也減少了相見的機會,人與人的內心之間之間仿佛隔了一層厚厚的屏障。這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卻又深刻的情感,是現(xiàn)代人無法體會的吧……試問,在這個交通十分方便的時代,多遠的距離都不成問題。但是在身體靠近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同樣靠近了嗎?我認為沒有!我們的心中,怕是已沒有這本書中楊絳老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歡這本書,不僅是因為它的情節(jié),更是因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愛!
楊絳《風》讀后感篇4
今天聽過最有意義的話,記住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好平平安安度過這漫漫歲月。
真是好巧,剛翻出一篇舊文章來正準備另存為新的稿子,結果發(fā)現(xiàn)居然是北京生活記錄的第一篇。而上段話正是那篇的結尾。看著自己當初來北京的一些體悟,還有文章中出自楊絳的這句話,真感覺緣分如此奇妙,正愁苦不得解脫的心情,也突然被莫名安撫了一頓。
看這本書前,對錢鐘書和楊絳兩位先生的印象,大概就是兩位學識淵博不求名利的兩位老人。看過書后,對兩位先生的崇敬之情又多了許多細節(jié),譬如愛書如命又熱愛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樸實平和與世無爭的處事風格等等。另外,一家三口經(jīng)營生活和婚姻的小細節(jié),也讓我這個準媽媽有了頗多感悟。
在書中,楊先生大致敘述了從夫妻倆去英國讀書,到后來回國,經(jīng)歷各種戰(zhàn)爭的家庭生活。雖然有時候時局危急物資緊張,一大家人擠在一套房里應該也不很不容易,可是從文章字句中,卻沒有一絲辛苦艱難的感覺,所有的困難像一陣微風,吹過就過去了,就這么波瀾不驚地度過那些艱難甚至驚恐的歲月。推及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國破家亡的危險是完全不用擔心,家境普通卻也能從容生活,比上不足比下也是有余的。可是,消極的情緒總是不時折磨自己,既不滿意現(xiàn)狀,也對未來憂心忡忡,總是沒法簡單快樂的過日子。這樣的狀態(tài)自己也很不喜歡,卻總是被消極情緒左右,備受其苦。看看楊先生的經(jīng)歷,也許還是得沉浸在某些事務中,才能從憂慮中解脫出來吧。所以重新寫起文章,希望能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
楊絳《風》讀后感篇5
愿此生唯有死別,沒有生離。
讀完此書,是對楊絳先生升起萬丈敬意!她用平實的筆調,有時還捎帶愉悅的,輕快的感觸,來敘述一家人為求學,為工作,為避難,為團聚而顛沛流離的坎坷人生。在她娓娓敘寫的文章中,我們都知道在文字背后所經(jīng)歷的苦難與艱難,但是我絲毫沒有讀出憤怒,不平,埋怨這些負面的情緒,讀到的盡是樂觀,平和,慈愛,滿足這些積極的心態(tài)。有如此豁達之胸襟,有如此從容不迫之氣度,有如此與世無爭之情懷,不可不讓人敬佩之至!
生活是瑣碎的,而如何對待生活之瑣碎,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能決定一家人生活是否幸福和快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多行善舉之事,不行有害家人之事,禍端自會遠離。一家人如若能同舟共濟,家和萬事自然會興,而名利,財富,都是家和的附帶之物,不刻意求之它也會隨之而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今生能有緣成為一家人,是前世各自修來的莫大福分。所以要珍惜我們的家人,要愛我們的家人。看著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有如此恬淡,平和,充滿溫情的家庭生活,讓我想到了《浮生六記》的沈復與蕓娘,都是一家人志趣相投,相互幫扶,相濡以沫,憑借對彼此的愛,對生活的熱愛,共同度過各種難關。給世人呈現(xiàn)平淡且又真實的生活。
人是家的最基本要素,如果人不齊,失散了,也就不能成之為家。而只要人在,不管在哪里,到哪都能成為一個家。愿我們都不會是一葉浮萍,愿我們都能常伴親人于左右,愿我們都能有一個美好的家。
楊絳《風》讀后感篇6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xiàn)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xiàn)代科技環(huán)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lián)網(wǎng)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虛擬空間里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云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后情感呢?
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xiàn)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yè),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jīng)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楊絳《風》讀后感篇7
如果說文字有力量,我想讀《我們仨》這本書,就是用最溫柔、樸素的語言,為我注入最堅韌的力量。
?我們仨》是楊絳在92歲時所著,該書以簡潔而質樸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這是一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故事。本書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講述了楊絳先生的一個夢,最后以“鐘書是大概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為我們展現(xiàn)了這長達萬里的夢,描述了錢鐘書及女兒先后去世的場景。即使用夢境來表達,仍然掩蓋不住讓人感同身受的難過和悲傷。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文章娓娓道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盡顯溫情,日子中的坎坷羈絆暗藏力量。
初讀時,留在我心里的是一個字---家,再讀,仍是----家,此家非彼家。這兩個家,就是我推薦此書的理由。
第一個家,我讀到了家庭的家。楊絳先生含蓄婉轉的抒發(fā)了對三口之家的依戀,這樣一個平凡的家庭,雖然歷經(jīng)戰(zhàn)火、疾病、風暴,但家中永遠溫情蜜意。家永遠都是我們每個人最溫馨的港灣和最堅強的依靠。
我讀到的第二個家,是家國情懷的家。從文中三人顯現(xiàn)的淡泊名利的人格精神中,體會到了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每當讀到此句,都讓我感受到《我們仨》的精神、追求、志趣、品格,在當今有著極好的楷模意義,激勵和鞭策我們牢固確立愛國意識、歷史意識、正氣意識、擔當意識,無論在何處何時,都盡心竭力,善作善成。
我想這本書里,還有更多的內容值得我們一起分享,期待我們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閱讀都能有不一樣的觸動。
推薦訪問:楊絳《風》讀后感7篇 讀后感 楊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