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弘揚優良傳統(精選文檔),供大家參考。
弘揚優良傳統加強孝德教育
七星泡鎮涼水學校 馮麗
弘揚優良傳統加強孝德教育 七星泡鎮涼水學校 馮麗 孝敬父母,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是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非常明確地告訴人們, 孝是一切人類美德的基礎和出發點, 只有具有孝心, 真真切切的贍養尊敬自己的父母, 才有可能去愛他人, 愛社會。
從古至今,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
父母對兒女的疼愛, 發自肺腑, 是人性的原始本能; 兒女對父母的孝敬, 天經地義, 是親情的回報。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 一個人從出生那天, 來到人世間, 他的頭腦就像一張白紙, 是后天的教育, 讓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
后天的教育, 在小學階段開始啟航, 他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也是從愛父母開始的。
所以在小學階段抓好孝德教育, 對一個人一生的成長意義重大, 對于一個家庭的和諧, 意義重大, 對于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的發展意義重大。
一、 小學生的孝德現狀
小學生都知道孝敬父母的道理, 也經常在作文中寫道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孝敬父母。
可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 孝敬父母不是要在長大后才能做的事情, 而是要從小做起, 從小事做起。
現在的孩子, 獨生子女多, 家庭的百般溺愛, 讓他們過慣了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的生活, 在他們的頭腦中有這樣深深的烙印, 父母的責任就是照顧他們, 供養他們生活, 供養他們學習, 長此以往, 讓他們變得自私、 狹隘、 心中無他人, 只有自己。
我曾在班會課上做過一
次調查問卷。
出了十道題:
1、 請你答出父母的生日。
2、 請你說出父母的年齡。
3、 說出爺爺、 奶奶、 姥爺、 姥姥的名字。
4、 你父母最喜歡吃的菜。
5、 天要黑了, 父母還沒下班, 你會做些什么? 6、 睡覺前,誰給你打洗腳水? 7、 你給父母打過洗腳水嗎? 8、 你給父母夾過菜嗎? 9、 你對父母為你做的一切感到滿意嗎? 還有什么要求? 10、 你想為父母做些什么? 從學生的回答中反饋出來的情況看, 非常令人擔憂。
過半數的同學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過半數的同學竟寫著父母喜歡吃咸菜, 過半數的學生不能完全說出四位老人的名字, 全班幾乎無人知道自己父母的年齡, 沒有一人給父母打過洗腳水, 無一人給父母夾過菜, 近三分之一的同學對于父母對他們的照顧不滿意, 或不十分滿意。
其它幾個問題的回答也令人堪憂。
學生的孝德缺失如此嚴重, 不能不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試想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關心, 還會愛他人、 愛家鄉 、 愛祖國嗎? 那么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二、 孝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小學生嚴重的孝德缺失現象, 不能簡單的歸結為家庭原因或學校原因, 而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
首先, 我們來看一看家庭普遍存在的現象。
現在的家庭中, 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 家庭雙方的幾個老人就把目光瞄向了孩子, 用老百姓的話說, 放在頭上怕嚇著, 含在嘴里怕化了, 窮盡各自精力, 全力以赴的呵護孩子。
這一點, 我們可以理解, 可問題的根源是他們只看重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 卻忽視孩子的心靈塑造。
孩子想騎馬, 馬
上就有人跪在地上當孩子的“坐騎”, 孩子想吃某種東西, 即使是深更半夜, 也要出去想法設法弄來, 久而久之, 孩子不可避免的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 自私自利、 說一不二、 毫不顧及他人的性格, 他們這樣的方法教育出來的孩子, 怎么會有孝心呢? 年輕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可能要比老人高一些, 他們除了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之外, 還要求孩子好好學習。
在學習這方面, 父母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只要學習好, 一好頂百好。
孩子只要學習, 只要成績好, 什么事都不讓孩子自己做。
表現嚴重一些的五、 六年級的學生, 連穿衣戴帽都由父母代勞,更別提參加什么課外勞動、 社會活動了。
有時學校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 如幫家長做些家務事, 也被家長取代了。
這種“出格” 的愛, 豈能讓孩子們了解生活的艱辛, 了解父母的辛苦。
怎能讓孩子們 “感恩”父母, 感恩他人呢?
其次學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對于學生的孝德教育, 許多老師有這樣的偏見, 認為孝敬父母, 孝敬老人是家庭的責任, 學校只有輔助作用。
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授知識和文化, 學生的成績提高了,升學率上來了, 家長就會滿意, 社會就會滿意, 學生的孝德靠家庭慢慢培養。
對于這種觀念, 我不得不說, 這是對學生的成長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的確, 學生孝德觀念, 家庭的影響, 家長的教育很關鍵,但學校的系統理論教育更不可缺失。
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普遍要高于家長, 學校還有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以及生動活潑的教育形成可以利用, 另外對小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也是老師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學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 我們要培養的人才是“德才” 兼備的。
所以, 無論從哪個層面說, 老師必須要花大力氣, 對學生進行孝德文化教育, 讓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懂得“感恩” 有孝心的人。
三、 孝德教育的幾種形式 (一)
孝德教育要循序漸進。
不同階段的學生, 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 那么進行孝德文化教育的時候要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 采用不同的形式, 讓孝的思想在學生頭腦中扎根, 讓孝的行動時刻伴隨其左右。
我個人認為, 在小學低段, 老師要利用一定的時間, 給大家多講講孝的故事, 比如古人的“二十四孝” 就是很好的教育材料, 同時還可以結合教材內容, 適時引入孝德教育。“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多好的教育素材, 如果把這些文化瑰寶浪費了, 就是對學生的犯罪, 對人類文明的浪費。
小學中高年級, 學生們的理解能力, 判斷能力提高了。
這個時候, 要以行動為主, 時時告誡學生, 你們已經長大了, 能做事了, 要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掃掃地、 洗洗碗、給父母打洗腳水這些平常的小事情, 你用心去做, 父母會感到莫大的欣慰。
其實,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簡單, 他們求的就是心理上的、 精神上的快樂。
(二)
孝德教育要家校聯手 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孝德教育, 單單依靠學校, 依靠課堂, 會有些力不從心, 必須聯合各方面的力量, 尤其是家庭教育, 多方共同攜手, 會使孝德教育進展得更加順利、 效果更為明顯。
學校可以利用家長會, 家長學校的講座, 向家長們廣泛宣傳孝德
教育的必要性, 爭取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
我們學校要相信學生家長,盡管部分家長對孩子的照顧有些“過度”, 但只要講清道理, 家長們會認識到自己某些做法的不妥, 會大力支持學校的教育工作的。
家庭是學生們展示孝心的平臺, 在學校的全方位教育下, 孩子們回到家中, 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心中許下的諾言, 父母便會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這樣, 家校雙方互相聯系, 對于每個孩子的點滴進步, 老師都要及時掌握, 并在合適的時機進行表揚鼓勵, 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 孩子們會將自己當初偶然性的嘗試, 變成習慣性的做法, 久而久之, 一個良好的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便會漸漸養成。
(三)
孝德教育要到生活中去體驗 老師教育學生大多體現在理論層面, 需要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當下, 各種形式的教育實踐開展的有聲有色, 這是一個有力的時機,完全可以教育學生走出校門, 走出家門, 到社會中去, 理解老人的艱辛, 體會了老年人的寂寞。
老年人中心、 敬老院, 這些地方是我們對學生開展孝德教育的理想場所。
讓孩子們到那里去, 和老人們談談心,除去他們的寂寞, 給老人們洗洗頭發, 洗洗臉。
總而言之, 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一方面會讓老年人感到溫暖, 另一方面, 會幫助我們的孩子更好的養成尊老、 敬老的好習慣、 好品德。
家家都有老人, 人人都會變老, 無論是學校、 家庭還是社會, 都有責任幫助我們的孩子培養孝德意識, 自覺養成尊老、 敬老的好習慣,讓美德代代相傳, 讓我們的家庭更加美滿, 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