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學習院士大會講話輔導講稿(含PPT),供大家參考。
講稿word下載地址
講稿PPT下載地址(使用電腦版微信下載)
類型:word+ppt
大小:26.78Kb+1.19Mb
安卓手機可立即下載,蘋果手機可以打開但不支持下載。
電腦可以登錄PC版微信打開資料庫下載。
更多PPT在講稿下方
把握科技發展大勢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學習貫徹***在兩院院士大會講話精神
主講人:XXX
(2018年5月X日)
2018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這是我們黨的十九大召開后我國科技界的第一次盛會。對這次大會,科技工作者矚目,黨中央十分重視。***總書記不僅出席會議,還發表了重要講話。李克強、王滬寧、韓正也出席了開幕式。***發表重要講話,四位常委同時參加,足見規格之高,足見黨中央之重視。
******在這次盛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是站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高度,全面分析把握世界科技革命發展大勢,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經驗啟示,直面當前科技領域面臨的形勢任務和突出問題,就推進新時代科技創新作出重要部署,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一、科技創新、成就非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謀全局,深化改革,全面發力,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5年來,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國家創新能力排名從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在世界科技發展進程中進入并行、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一)“六個堅持”成就輝煌
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原因在于:
1.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工農商學兵,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項事業才會蒸蒸日上,鑄就輝煌。科技事業的發展也不例外,通過健全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體制,發揮黨的領導政治優勢,深化對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礎,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2.堅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
******自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通過健全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才能在前沿領域乘勢而上、奮勇爭先,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
3.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適應經濟新常態,******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我們各項事業的發展。而五大發展理念,第一位的就是創新發展。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明確我國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實現優勢領域、關鍵技術重大突破,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
4.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治國理政思想,推出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重大舉措,加強創新驅動系統能力整合,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通道,不斷釋放創新潛能,加速聚集創新要素,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5.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
強調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6.堅持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
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深入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主動發起全球性創新議題,全面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我國對世界科技創新貢獻率大幅提高,我國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
這既是我們在實踐中得來的寶貴經驗,也是在新的實踐中贏得優勢、開創未來的根本保證。
(二)“五個著力”引領突破
1.著力推進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化學、材料、物理等學科居世界前列,鐵基超導材料保持國際最高轉變溫度,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多光子糾纏世界領先,中微子振蕩、干細胞、利用體細胞克隆獼猴等取得重要原創性突破,悟空、墨子、慧眼、碳衛星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上海光源、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為我國開展世界級科學研究奠定了重要物質技術基礎。
2.著力推進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高技術研究
超級計算機連續10次蟬聯世界之冠,采用國產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獲得高性能計算應用最高獎“戈登·貝爾”獎,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宮”、“神舟”、“嫦娥”、“長征”系列等重要成果,北斗導航進入組網新時代,載人深潛、深地探測、國產航母、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納米催化、金屬納米結構材料等正在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3.著力引領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復興號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超臨界燃煤發電、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海水稻等世界領先,移動通信、語音識別、新能源汽車、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掘進裝備等躋身世界前列,集成電路制造、C919大型客機、高檔數控機床、大型船舶制造裝備等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龍門五軸機床、8萬噸模鍛壓力機等裝備填補多項國內空白,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芯片實現商業化應用,超導磁共振等醫療器械實現國產化替代,重大傳染病防控和疫苗研制、重大新藥創制等有力改善民生福祉。
4.著力完善國家創新體系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形成系統布局,在科技計劃管理、成果轉化、評價獎勵等方面大膽改革,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顯著增強,科技創新人才加速集聚成長。
5.著力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提高軍民協同創新能力,完善軍民協同創新機制。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二、找準問題,彌補短板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生活福祉。創新如同逆水行舟,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必須勇于識變、善于應變、主動求變,牢牢把握戰略主動,緊緊抓住發展機遇。但還必須清醒的看到,當前我國科技領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只有找準問題,認清短板,彌補不足,方能迎來科技發展的春天。
我國科技在視野格局、創新能力、資源配置、體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
1.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2.我國技術研發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不夠,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開放合作還不夠,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
3.我國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完善,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頂尖人才和團隊比較缺乏。
4.我國科技管理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科技體制改革許多重大決策落實還沒有形成合力,科技創新政策與經濟、產業政策的統籌銜接還不夠,全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環境有待優化。
思考啟示:
只有堅持問題導向,下大氣力解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突出,技術研發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和需求不夠,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完善,科技管理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需要等問題,才能根本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激活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
三、牢記使命、迎難而上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現在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有的歷史性交匯期可能產生同頻共振,有的歷史性交匯期也可能擦肩而過。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一)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前沿趨勢
1.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
2.以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再生醫學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領域孕育新的變革,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
3.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加速發展將引發全球能源變革,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域。
總之,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間、海洋等的原創突破為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提供了更多創新源泉,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
(二)搶占世界科技制高點的總要求
第一,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要通過補短板、挖潛力、增優勢,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滿足有效需求和潛在需求,實現供需匹配和動態均衡發展,改善市場發展預期,提振實體經濟發展信心。
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我們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要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第二,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
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只有自信的國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樹高葉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強“四個自信”,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三,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創新體系效能,著力激發創新活力。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科技體制改革要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優化和強化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讓市場真正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第四,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著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共同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人類共同挑戰,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其他更多國家和人民,推動全球范圍平衡發展。
要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鼓勵我國科學家發起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要把“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合作建設面向沿線國家的科技創新聯盟和科技創新基地,為各國共同發展創造機遇和平臺。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規則制定能力。
第五,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
一切創新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全部科技史都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釋放各類人才創新活力,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
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強學習和實踐,提高科學素養,既當好領導,又成為專家,不斷增強領導和推動科技創新的本領。要尊重科研規律,尊重科研管理規律,尊重科研人員意見,為科技工作者創造良好環境,服務好科技創新。
結束語
形勢決定任務,認識決定行動。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關鍵在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