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血清心肌酶測定在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心肌損害診斷中的臨床意義。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0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觀察組)血清心肌酶譜檢測結果,并與同期50例健康兒童(對照組) 血清心肌酶譜檢測結果作對比分析。結果: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血清心肌酶各項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并與病情輕重呈正相關。結論:支原體肺炎小兒可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損害,血清心肌酶檢測能夠及時發現心肌損傷,有利于支原體肺炎的治療和預后。
【關鍵詞】 肺炎支原體;肺炎;小兒;心肌酶譜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5-0012-02
肺炎支原體是較為常見的導致小兒社區獲得性呼吸道感染病原體之一。近年來,因肺炎支原體感染導致的小兒肺炎呈現低齡化和癥狀加重化的趨勢,其不僅會造成呼吸道及肺部感染,還可能累及機體其他臟器,其中以心血管系統最為常見。我們對我院2012年0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支原體肺炎患兒血清心肌酶檢測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心肌酶譜檢測在支原體肺炎患兒心肌損害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觀察組56例,均為2012年0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其中男31例,女25例,手齡1.5-12歲,平均6.2歲。均符合《實用兒科學》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標準[1],全部病例血清特異性肺炎支原體IgM抗體陽性或咽拭子支原體聚合酶鏈反應(PCR)陽性;對照組50例,為我院同期健康體檢者,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1.5-13歲,平均6.4歲。兩組患兒既往均無心臟、肝臟疾患,且年齡和性別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兒均于診斷后12-24h內留取血標本,采用酶動力學方法檢測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4項指標。儀器為日本OLYMPUS AU-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為四川邁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所有操作嚴格按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結果以X±s形式表示,組間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心肌酶譜各項指標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各項指標治療前后比較,治療后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見表1)。
3 討論
肺炎支原體是一種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的能自行繁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是兒童時期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源菌之一。多數研究者認為肺炎支原體感染后機體發病并出現相應癥狀的機制可能與其侵入的呼吸道上皮細胞以及侵入后釋放的物質所引起的各種免疫紊亂過程密切相關[2],當發生肺炎支原體感染時,機體內會產生大量的免疫復合物,這些免疫復合物通常會激活補體系統,并導致周圍中性粒細胞產生大量趨化因子,引發連鎖反應,致使更多的中性粒細胞聚集于病變部位并釋放炎性物質,損傷肺外器官,并引起相應癥狀,嚴重影響患兒預后。
眾所周知,肌酸激酶(CK)是由M 和B亞單位組成的二聚體,其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是特異性較強的心肌酶,其活性的變化趨勢以及變化持續時間與心肌細胞損傷壞死呈正相關,是特異性的心肌酶;乳酸脫氫酶(LDH)在體內廣泛存在,主要起催化乳酸和丙酮酸相互轉換的作用,其同功酶的分布有顯著的組織特異性,所以可以根據其組織特異性來協助診斷疾病,在疾病初期和末期均可能上升,但特異性較差;谷丙轉氨酶(AST)主要存在于機體肝臟、心臟和骨骼肌中,僅在疾病早期上升,但特異性也較差。
綜上所述,對于支原體肺炎患兒,應及時檢測心肌酶的變化情況,并綜合各心肌酶檢查結果做出判斷,以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心肌損傷,并及早給予心肌保護藥物治療,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患兒心肌受到損害。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04- 1205.
[2] Lung DC,Chan YH,Kwong et a1.Severe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used by inae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a 6 year old boy[J].Hong Kong Med J.2011.17(5):40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