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普及,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學校教學的主要模式,多媒體有信息量大,能綜合使用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等優點。恰當的運用多媒體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生物的能力。
1. 直觀展示圖文,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當教師用多媒體把一些生物學研究和應用的成就,或動、植物圖片等等,非常直觀的展現在學生眼前時,立刻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和興趣。教師只要加以恰當的設疑,就可以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思考、解答將要學習的知識。對于一些無法做的驗證實驗或探究實驗,可以通過實驗視頻的觀看,讓學生思考和討論為什么這么做,如果自己來做又會如何探究和驗證呢。從而培養和加強學生主動預習復習的能力。
如:在學習植物需要的礦質元素時,把缺少氮、磷、鉀的植株的圖片通過多媒體放出來,學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在植株出現的缺乏癥上,學生會很好奇會什么會這樣,主動想要尋求答案。這就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了。教師還可舉一些生活中的“缺素癥”:缺氟性齒、缺硒引起克山病等,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生物體的生命活動與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關系。這樣引起學生主動地學習,比起教師用語言直接講述缺乏元素時的癥狀,學生被動地接收,效果要好得多。
2. 化難為易,幫助學生掌握重點難點
多媒體含信息量大,可以直觀展示等等優點,教師將較難掌握的知識點結合多媒體的圖文以較簡單易懂的形式展示,以便學生的學習和掌握。
如學習輸血時,血型不同的可能有沉淀現象,通常解釋產生沉淀的原因,比較抽象,也要用比較多的時間,取得的效果也不明顯。而在多媒體上把凝集原和凝集素的結構特點用形狀表示出來,學生看了就很好理解:它們之間其實是鎖與鑰匙一一對應的關系,所以當A型血的人把血輸給B型血的人時就會發生紅細胞集合成團的現象即凝集反應,不同血型該怎么輸血也就很好掌握了。再如:學習心臟四腔的運動時,觀察水蚤的心臟搏動是一個不好做的實驗,一般學校也無法做,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人的心臟運動的動畫。
3. 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共同提高
在同一個班有幾十個學生,教師在課堂授課只能按大多數學生的水平來進行。因此難免會出現學習后掌握超前或者跟不上進度的現象,可能出現“接受能力強的吃不飽,接受能力弱的消化不了”,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呢?
其實,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可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步,掌握跟不上進度等問題。教師可以把自已的教學課件放到課室的多媒體上,以便學生利用課室多媒體學習,或者自己拷貝回家里進行復習和超前學習。教師也可設計一些不同層次難度的討論題或練習題放到多媒體上,讓學生課后按自己掌握的程度自主完成,以便教師更有針對性地了解和改善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達到因人施教。此外,教師還可以將一些與新學內容相關的現象,讓學生自行討論探究和驗證。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設置一個交流平臺,進行師生的相互交流。通過交流,可使教學信息有效反饋,以便教師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從而達到更好地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目的。
4. 搜集資料,帶領學生探究生命現象
初中生好奇心強,很多學生家里都有電腦。當遇到一些生命現象是學生很感興趣,或者相關內容已經學習了的,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生命現象給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指導學生該怎樣按照一般探究實驗的方法步驟進行探究。從而讓學生逐漸學會自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主動觀察、搜集資料、思考分析、合作交流、設計實驗的科學探究能力。
如學習到遺傳的時候,學生對智力、身高、外貌的遺傳,究竟是遺傳自父親,還是母親,各占比例又是多少等等問題會很感興趣。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成立一個小組進行探究。可以給負責搜集相關資料的同學一些提示:“身高的遺傳究竟是由什么染色體決定的呢?是常染色體或者性染色體呢?是X染色體或是Y染色體決定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搜集有用的資料,資料搜索出來了,綜合資料得出結論。還可以提示學生可以對一些家庭進行身高調查統計,驗證是不是符合得出的結論等等。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