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320例病例尸體解剖及22例脂肪心猝死病例分析

時間:2022-10-24 12:35:02 來源:網友投稿

【摘要】 目的 對尸體解剖死因分析。方法 回顧320例病例尸體解剖的統計資料。結果 22例脂肪心猝死。結論 脂肪心可造成心源性猝死。

【關鍵詞】 死因;脂肪心;心律失常;右心肌病

我們病理科自建院以來,共計320例尸體解剖,為解決醫療糾紛、法醫司法鑒定、及臨床明確死因提供可靠的依據。現分類如下:

1 分類

1.1 心血管系統 94例,男性68例,女性26例,最大年齡79歲,最小年齡1歲。死因:脂肪心22例、急性心梗63例、心內膜炎3例、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癥4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2例。

1.2 呼吸系統 52例,男性26例,女性26例,最大年齡67歲,最小年齡7個月。死因:肺結核穿孔12例、先天性肺囊腫病8例、白喉5例、血氣胸12例、羊水吸入性肺炎15例。

1.3 婦產科 38例,最大年齡42歲,最小年齡22歲。死因:羊水栓塞22例、宮外孕14例、胎盤早剝大出血2例。

1.4 神經系統疾病 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最大年齡75歲,最小年齡5歲。死因:腦血管畸形7例、腦腫瘤3例、腦轉移瘤7例、腦外傷及原發繼發腦出血29例。

1.5 其他死因 過敏性休克52例,有機磷農藥中毒13例,外傷失血性休克15例,感染性休克10例。

2 臨床及鏡下特點

通過對320例尸體解剖死因總結,幾乎所有疾病均有引起死亡的可能性,但其發生率有較大的差異。在各種猝死中,心血管系統占首位,這與文獻統計相同,但脂肪心造成猝死最近幾年才被人們所認識,現就脂肪心猝死的臨床表現、心臟大體所見及鏡下特點做以下分析。

22例脂肪心猝死中,18例為男性,年齡在39歲到67歲之間,大部分死者體型肥胖,而且絕大部分沒有高血壓心臟病史等器質性病變。尸體解剖所見:除死者心臟大于正常外,主動脈及冠狀動脈未見異常,于右心尖部見脂肪增厚,且大部分死者右心室肌幾乎完全被脂肪組織取代。顯微鏡下所見:右心室肌靠近心尖部大部分死者被脂肪組織取代,不見心室肌,脂肪組織從心臟外膜開始浸潤心肌直到心內膜下,部分脂肪細胞排列于心肌細胞之間,成片狀或條索狀排列,心肌纖維因受壓而萎縮,部分心肌細胞代償性肥大。

3 討論

3.1 猝死是由于機體潛在某些疾病或重要人體器官發生急劇功能障礙導致的意外而突然死亡。據統計,脂肪心占心源性猝死的15%,此類人群大多為青壯年,平均年齡44.2歲,生前無任何癥狀,看似健康人群,只有輕微誘因便可造成猝死。

3.2 脂肪心,又稱右心室肌發育不良或右心肌病,其特點為右心室肌部分或完全被脂肪組織取代。目前,病因未明,病變以右心為主,初始較為局限,逐漸發展為彌散性,偶爾可侵犯左心室。病變可致右心室壁變薄,心腔擴張,而室間隔不受侵犯。該病多有家族史,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男女均可發病,病人常以心律失常就診,尤其是青壯年。本病可引起猝死,近年來逐漸被人們重視。22例脂肪心猝死病人均有右心室肌肥厚伴彌散性或局限性擴張,擴張部分心肌變薄,病變大部分局限于右心尖部、漏斗部及后基底部少見。最常見的形態學改變為右心室肌大部分被脂肪組織取代,同時伴有散在的心肌細胞與纖維組織,局部有單核細胞浸潤。

3.3 發病機理 心臟的收縮和舒張,靠心肌來完成,由于脂肪心時右心室肌部分或完全被脂肪組織取代,心臟收縮或舒張能力顯著下降。心電圖顯示:室速的QRS波為左束支阻滯、電軸右偏和右胸前導聯T波倒置。由于一些人右心累及局限,常常被認為心臟正常,但超聲檢查或右心室造影幾乎在所有病人可見異常的右心室,竇性心律的心電圖有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此類病人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如疾病、情緒激動等誘發下極容易猝死,此類病人也稱致心律失常型右心肌病。

參考文獻

[1] 趙子琴,主編.法醫病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07.

[2] 喻林升,王宗敏.脂肪心急死八例法醫病理分析[J].溫州醫學院學報,1990,(01).

[3] 趙曉東.脂肪心猝死8例[J]法律與醫學雜志,2001,8(增刊):88-89.

[4] 祝家鎮,主編.法醫病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02.

推薦訪問:病例 猝死 解剖 脂肪 尸體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