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評估是學校德育管理過程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學校德育的重要一環。學校德育是在教學工作和校內外活動中進行的,是借助各種形式來完成的,而中學德育評估的正確做法是定量與定性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德育;德育管理;量化評估;定性;定量;學生管理
1 德育評估
德育評估是學校德育管理過程的最后一個階段。它是依據一定的標準、程序和技術手段,對德育過程及結果作出某種價值判斷。其過程除了德育實施的時間幅度, 還應包括德育實施的途徑、手段、程序與方法。德育評估的方法有兩種:定量評估和定性評估。
定量評估也是自然科學研究中一個常用的方法,它是指通過數據的收集、分析來評判被評估對象。將定量評估運用于德育評估是近代以來引進西方教育模式以后才開始的。
定性評估主要是指對德育工作不能量化的部分進行定性分析與考核,如對學校德育工作成績的描述,對學生素質的評價等等均屬于定性評估范圍。
2 德育評估之爭
在德育評估活動中,究竟應當采用定性的方法還是定量的方法,常常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某A校校長認為:把量化作為一項德育管理的措施,對學生的品行進行檢查記分。把學生操行評分的“數”記載下來,一定數所積累的“量”,能比較客觀地反映出學生道德水平和行為發展的情況,因而它能有效的克服定性評估中經常出現的“表現一般”、“較好”、“有較大進步”等隨意性比較大的評語,同時為以后的獎懲、升學提供比較精確的參考依據。某B校校長認為:從效能來說,實行量化管理,并與學生的獎懲、升學掛鉤來,這對刺激學生遵規守紀和使學校風氣好轉等方面特別靈,而且操作簡單,省時省力。然而,學校是育人的場所,考察一項教育成敗的效果不僅要看它在某一具體問題上的成就,更要看它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終極目標有多大的促進作用。事實證明,“量化”實際是只重視學生行為結果的評分,并沒有注意到學生的行為過程,因而導致一些學生不擇手段的取得高分,想盡辦法的躲避扣分,使德育評價的教育作用沒有真正的發揮。所以,這是一種有悖于學校整體培養目標的短期行為,作為一項長期的德育管理措施是不可取的。
3 德育評估案例
學校德育是在教學工作和校內外活動中進行的,是借各種形式來完成的。以筆者學校為例,我們學校實施“三線三級管理模式”,三線即德育線、教學線、后勤保障線。三級即學校直屬領導,年級組長,班主任三級管理責任制。德育評估的方式是以定量評估為主。每學年量化考核滿分是100分,這是學生的基礎分,在100分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分。當成績低于90分時會有班主任負責教育學生;當成績低于80分時會有年級組長負責教育學生;當成績低于70分時,會有學部領導負責教育學生;一旦成績低于60分就會約見家長共同教育學生并給予記過處分。以筆者所在班級為例:量化考核的加分扣分標準如下:(1)升旗儀容儀表:按照項算(如皮鞋、領帶、襯衫等),一項扣0.5分。(2)課間操考勤:缺勤一次扣0.5分,星期五考慮到藝術課的原因,不計入考勤。(3)課堂表現:每周老師推薦幾個優秀/進步的學生,加一分;每周老師提出幾個表現不好者,扣除一分(極特殊的情況)。(4)重大違紀:如私帶手機、違規使用電腦、其它重大違紀等,一次扣除2分。(5)上課/自習表現:備品不齊,一次扣除0.5分。遲到5分鐘以內,扣除0.5分遲到5-15分鐘,扣除一分。遲到15分鐘以上,按曠課(有老師/醫務室的請假條不算)處理(重大違紀),扣除2分。(6)作業完成情況:如果學生一周的作業都按時上交,一周加一分。如果有作業未按時上交,一次扣0.5分。(7)值周生:評選時如果值周生分數高于95分,加2分。如果值周生分數低于85分,扣除一分。(8)自習紀律:說話;第一次 提醒,不予懲罰。第二次 扣除0.5分。第三次 扣除1分。串座位:經過值周生/老師許可不算,未經許可一次扣除0.5分。(9)校內外活動:積極參加校內外活動:學生志愿者,學生會,藝術團,社區與服務特殊貢獻等每項+1分。一學年下來,有的學生可能會達到150分以上,有的學生可能會低于60分。無論如何都嚴格按照學校制定的細則執行。
這種通過對學生成績的收集和分析來評判學生的德育的行為,它有一定的合理性,順應了教育近代化的進程。但我們將德育和定量評估放在一起比較來看,不難發現德育的特點與定量評估有著天生的矛盾,就像感性與理性有著天然的區別。思想終究是靈性的,枯燥的數字在生動的現實面前難免蒼白無力。在定量評估中,學生和老師都不自覺地更關注成績而忽視學生行為的過程。但我們不能否認,定量評估的方式在中學德育管理工作中是非常見成效的,學生在乎自己的成績,同時也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喜歡發表獨立的見解,喜歡標新立異,極力想在各方面表現自己。他們的情緒也及其的不穩定,有時活潑而又富有朝氣,有時又會很沖動,自控能力較差。他們的好奇心很強,對新鮮事物很敏感,禁不住誘惑。這些種種情況,都需要有一種規則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在這時定量評估中的“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我們只想到如何來用“量”衡量學生的行為也是片面的,在學生行為過程中,我們也應該給予“定性”的評估,及時肯定他們行為中的閃光點,給予正向積極的評價。
4 德育評估,各抒己見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德育的定量化評估和定性化評估各有利弊。德育的定量中的“量”,能激發中學生道德的動機的產生,從而促使中學生比較自覺的矯正不良行為,使得學風、班風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生較大的變化。但是,由于量化得到的分數有時與中學生實際思想品德狀況不一致,因而很難發揮它作為評估應有的選擇、導向、激勵和教育作用。更何況學校開展德育活動,不能僅僅強調開展了多少次的活動、做了多少件好事、結果得了多少分,還應該分析活動是什么樣的情況下開展的,動機怎樣,活動的質量如何,是否有利于現代中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教育工作的過程就是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全方面發展,教育工作者應該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三位一體的教育原理,特別是當代中學生的管理,方法更應該多樣化,不能太單一。比較合理的做法是以定性評估為主,定量評估為輔的評估方法。具體來說,定性評估主要是指對德育工作不能量化的部分進行定性分析與考核。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如對學校德育工作成績的描述,對中學生素質的評價等等均屬于定性評估范圍。定量評估則主要是對學校德育工作進行具體的數量分析,如對學生會,藝術團成員的構成、學生志愿者和入黨積極分子的人數等等可以量化的指標進行定量評估。
所以,在中學德育評估中只有將定量評估和定性評估有機結合,才能對德育活動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才能使評估結果更人性化、更具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周斌渭:《對目前流行的學生品行量化評分管理的幾點看法》,《教育研究與實驗》,1991年第1期。
[2]趙祖地.關于德育評估客體的認識論思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5
[3]楊曉江.教育評估的科學性與科學的教育評估.[J].教育研究.2000.8
[4]新編教育管理學/吳志宏,馮大鳴,魏志春主編.—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