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廣州市體育健身娛樂業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時間:2022-10-29 18:30:03 來源:網友投稿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體育健身娛樂步入了服務與消費的行業,進而形成一種經營性產業行為。廣州作為華南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我國體育健身娛樂業率先發展起來的城市之一,在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今天,研究該市體育健身娛樂業發展的狀況,對于該市體育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廣州市體育健身娛樂業的發展現狀

1.1 大眾體育健身場館、場所現狀。體育健身場館、場所是大眾體育健身運動開展的物質保證,同時也是發展體育健身娛樂業的物質基礎,體育健身場館、場所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體育健身娛樂業的開展。

1.1.1 以大型體育場館為依托的大眾健身場所已具規模。隨著廣州市各區級體育場館的建成,全市大型體育場館建設布局日漸合理,形成了一個以天河體育中心為核心,各區(縣級市)大型體育場館為重點的大眾體育場館設施的網絡格局,為市民營造了濃厚的體育健身氣氛,極大地推進了廣州市體育健身娛樂業的發展。

1.1.2 街道、社區、新型小區的大眾健身場所初具規模。隨著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臨近,廣州市在加快新建、擴建、改建大型競技體育場館的同時,也加快了對街道、社區、新型小區大眾健身設施的建設步伐,目前大眾健身場所已遍布城市的街道、社區及新型小區。

1.1.3 社會投資建設的大眾健身俱樂部健身場所正在快速增長。近年來,大眾健身俱樂部已廣泛地分布于廣州市各大酒店、商業、娛樂、休閑中心,成為一道靚麗的城市風景線,隨著市民消費健身意識的增強,健身俱樂部的發展勢頭良好,社會投資活躍。

1.2 體育健身娛樂業發展狀況。隨著廣州經濟的飛速發展,市民健康意識的提高,特別是經歷了“非典”后,再一次掀起了全民健身的新高潮。

1.2.1 市民體育健身消費積極,呈逐年上升趨勢。據調查,廣州市目前有85%以上的市民參與過體育健身,全年進入經營型體育場館健身人數約650萬人次,并呈逐年上升趨勢。[1]

1.2.2 體育健身娛樂企業的整體發展狀況良好。從行業的發展規模來看,廣州體育健身娛樂企業已開始由過去單一、小型、家庭式的個體經營方式,向集約化方向發展。從行業的經濟類型來看,已形成私企、集企、外企、國企、中外合資等并存的格局,其中民營居多。從經營趨勢來看,逐步向多樣化、時尚化發展。除了這些傳統項目外,定向運動、極限運動、野外生存等新興項目近年來也得到發展。截至2005年,廣州在企業法人和個體工商戶中,從事體育健身娛樂業的有1000多家,從業人員約5萬人,資產規模約20億元。[2]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市民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廣州市健身娛樂業無論是注冊資金、投資規模,還是場地面積、從業人員、設施器材等方面都表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

2 推動廣州市體育健身娛樂業發展的優勢

2.1 擁有國內先進、數量較多的大型綜合性體育場館。隨著廣州市經濟飛速發展和迎接亞運會在廣州市舉辦,廣州按承辦高水平世界性單項和綜合運動會的要求,目前已擁有各類大型綜合性體育場館50多個,遍布在城市的各區(縣級市),這些場館無論從建筑規模、設計造型風格或是設備水平都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2.2 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體育健身娛樂業的發展。隨著廣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不斷完善,成功申辦2010年亞運會和不斷成功承辦各類世界級單項賽事,為市民參與體育健身娛樂營造了濃郁的外部環境。

2.3 市民人均收入不斷提高,體育健身消費呈現大眾化,普及化和多樣化。主要表現在:體育消費形式已由單位福利型向個人資助消費方向轉變;體育消費群體已由以高薪階層為主向各年齡層和大眾工薪階層方向轉變;體育消費方式由不穩定的零星消費向定期、定項目、定點的有規律消費方向轉變;體育消費能力由低層次消費向中高檔消費方向轉變。[5]

3 制約廣州市體育健身娛樂業發展的因素

3.1 大眾體育健身場館分布不均衡,開放比例偏低。從分布狀況看:天河區、東山區、番禺區、花都區、增城市分布最多,約占75%;荔灣區、海珠區、越秀區、黃埔區、芳村區、從化市分布較少,約占25%。從各系統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情況和體育場館活動人次分布看,廣州市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率較低,僅為56.76%,全天開放的不足三成。一些地屬于各系統(機關、學校)的體育場館基本不對外開放,導致了資源閑置浪費。[3]

3.2 體育健身業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缺乏大企業和品牌支撐。雖然廣州體育健身業起步較早,經營單位數量較多,但普遍經營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3.3 缺乏企業管理人才,健身指導員服務質量不高。目前廣州體育健身娛樂業的經營管理者相當部分是退役教練員、運動員,雖然他們熟悉體育工作,但大多缺乏營銷管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少部分熟悉經營之道的經營商,卻又缺乏對體育專業及市場的了解,這些非專業的經營管理者難以將體育健身娛樂業的經營和發展推向高水平。目前廣州市體育健身娛樂市場的健身指導員主要來源于教師、學生、退役運動員,多數兼職,極少專職,練完走人的現象普遍存在,服務質量無保證(在消費者對健身指導員滿意度的調查中,認為能勝任工作的不足30%),大大挫傷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健身指導員的不穩定性和服務意識淡薄直接影響健身娛樂業的發展。

4 加快發展廣州市體育健身娛樂業的對策

4.1 科學規劃、建設大眾體育健身娛樂設施,有條件地開放學校體育場館。積極鼓勵國有、外資、集體、個人等多種經濟形式投資建設大眾體育健身娛樂設施。對于大型體育健身娛樂設施建設應加強其多功能、多用途性,并與社區及城市人文景觀相融合。對于中小型體育健身娛樂設施的建設,應廣泛深入城市的各個社區、街道。對于符合條件的廣州市大中小學校在不影響教學工作和學習秩序的前提下,利用節假日等面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

4.2 制定發展規劃,給予政策扶持,規范行業管理。政府支持體育健身娛樂業的發展應落到實處。有關職能部門還應積極了解市場需求、體育投資的流向和效益,確定發展重點,加快制定體育健身娛樂業發展規劃,積極出臺有關用地、融資、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積極改革和調整體育行政管理體制,把不屬于政府行使的經營職能轉移給經營單位,使其成立獨立的經濟實體自主經營,政府對體育產業主要實施引導投資、宏觀調控和依法管理。

4.3 加強專業人才培訓,提高經營水平,進一步激活體育健身娛樂市場。本地方院校在加快培養體育市場需要的人才的同時,有關部門也應建立培訓機構,多渠道開設短期培訓班,如:針對管理人員開設體育經濟、體育營銷、體育管理、體育法等方面的課程,針對健身指導員開設教育學、訓練學、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營養學、體育保健及康復醫療學等方面的課程等,以此適應體育健身娛樂市場的發展需求。[6]

4.4 加快與體育健身娛樂業關聯密切的其他產業的同步發展。體育健身娛樂行業同國民經濟中的許多產業息息相關,一方面體育健身娛樂業的發展間接地推動著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交通運輸業、建筑業、信息產業、印刷業、生產制造業、以及其他體育產業等。另一方面,完善的配套產業也吸引著更多地健身者走進體育健身場所消費,如:餐飲業、休閑娛樂業、旅游業等,從而推動體育健身娛樂業更加有序地大跨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明.廣州市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研究[J].廣東經濟,2005,12

[2] 廣州市統計局、廣州市體育局,發展中的廣州體育——廣州市體育產業和體育場地普查報告書[R],2005,12

[3] 車建平等,廣州市體育產業結構實證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3

[4] 田新德.廣東體育產業現狀和發展對策[G].中國(廣東)國際體育產業論文集.廣州2004

[5] 劉學謙.廣東體育服務業“十一五”規劃研究[R].廣東省體育局課題.2006.7

[6] 翁家銀等.2010年亞運會對廣州市健身娛樂業引發道德思路[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3

收稿日期:2007-12-09

推薦訪問:廣州市 娛樂業 現狀 體育健身 對策研究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