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對中小學中開設“竹笛”的校本課程可行性進行研究與闡述。竹笛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樂器,它由于形制簡單又音色悠揚,一直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樂器之一。竹笛藝術在今天仍然保持著創新與進步,作為我國的希望,中小學開設竹笛主題的校本課程十分必要。文章將圍繞竹笛校本課程開發來進行嘗試性討論,分析列舉出課程開發可行性,也為課程實踐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竹笛;校本課程;中小學;可行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5-0169-02
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啟蒙于“學堂樂歌”時期,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從那時起中國就已經意識到通過音樂來培養學生的情操與審美重要性。建國后全國中小學更是響應國家號召開設各種類型的音樂課程。20世紀90年代中期,校本課程概念傳入中國。意為學校出于自主意愿通過開設形式多樣課程來豐富學校學科建設,其中音樂藝術更是校本課程建設主要內容。竹笛作為我國最古老樂器,它在今天專業民族音樂領域仍然占據重要位置,它具備很多特征更是不可替代。為了能夠讓中小學生接受更加豐富多彩優秀傳統藝術內容,以竹笛為主體建設校本課程具有重大意義。
一、“竹笛”校本課程建立依據與設計原則
圍繞“竹笛”建設校本課程可行性需要具有一定依據和設計,換言之就是課程建立開展所具備的意義和價值,使用竹笛做主體構建課程具有哪些優勢。
(一)建立依據
中小學竹笛校本課程建立定位應該以培養興趣愛好、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審美意識為主,通過竹笛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
培養興趣: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關鍵所在。中小學生正處于天性使然階段,興趣培養應該是竹笛校本課程建立根本依據。竹笛作為我國歷史最為悠久樂器,演奏出的作品具有積極向上情緒,所以從音樂本身來說或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如果在課程設計和實踐環節能夠采用一些游戲或互動式授課方法則更會刺激學生學習興趣。
傳承傳統文化:5000年歷史鑄就了中國數不清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內容,在今天仍然需要保護與傳承。竹笛藝術悠久歷史和其中蘊含傳統音樂文化、審美特征是學生應該學習的。將民族文化植入在課程中可以給課程提供源源不斷生命力和創造力,能夠讓學生發展遵循時代與歷史發展規律,為多樣性人才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培養審美意識:審美意識是人的意識形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從中小學開始便系統培養學生審美意識,能夠正確引導和塑造學生思想。竹笛本身代表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讓學生從音樂本體出發去了解它發展和應用情況,能夠動態培養學生審美意識,讓其以后發展中能夠遵循科學依據和前進動力,不至于在藝術理解上產生偏差。
(二)設計原則
竹笛校本課程在中小學實施開展的可能性,需要遵循設計原則,如果設計原則不夠滿足課程開設條件和標準,那么很難在實踐中得到滿意效果。
發展原則:竹笛本身就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樂器,時代發展具有諸多挑戰和際遇,傳承與創新碰撞不應該阻礙竹笛。校本課程在中小學中開設也是要按照發展原則制定,用歷久且彌新樂器搭載新的授課模式和教學理念,絕對能讓學校、教師、學生將竹笛青春再次點燃,也會讓學生產生持久民族意識,避免無原則崇洋媚外現象出現。
多元化原則:毛**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曾提出“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理論,這也是建國以來無數藝術家為之努力的理論原則。竹笛所具備的包容性、融合性、多樣性可以非常完美適配諸多樂器和演奏形式,其中包括西洋樂器甚至現代音樂。除了音樂本體多樣性以外,竹笛特色也十分明顯,根據它獨特音色可以設計出很多課程開展內容,增加課程設計維度。
靈活性原則:靈活性也是竹笛校本課程建設可能性重要原則之一。在竹笛課程開發全部過程中,以它為中心,無論是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開設方式、教學管理方法、評價機制還是演出實踐等都非常靈活。作為校本課程,時長短暫,授課如何發揮能量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固定模式和僵硬框架很難讓學生積極主動投身其中。
竹笛校本課程建立的可行性需要理論和實踐雙重驗證。就以上分析內容來看,竹笛本身是符合校本課程建立和發展規律與原則,就竹笛藝術來看,它完善體系和全面受眾群體也是與中小學學生學習模式適合,那么只要有科學授課方式、專業教師團隊、科學教學教材以及完善實踐活動就能夠良性有序進行開展教學。
二、竹笛校本課程內容構建的必要組成部分
保證竹笛校本課程實際開展可能性必須滿足以下四個基本方面,才能夠保證有序進行。
(一)師資力量建設
師資是課程建設和聯動最重要環節。因為課程本身需要從教師板塊輸送給學生,最終學生學習成果也需要教師板塊進行接受和檢驗,所以竹笛校本課程開設可能性前提是需要建設師資力量。對于竹笛教師選擇,熟練演奏技巧以及樂理知識是必備的,另外要能夠進行深入淺出教學,以基礎教育和簡易上手技巧為主。除了演奏與樂理知識以外,教師還要具備教育素養,通過音樂將竹笛歷史和文化以及作品中所涉及故事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從內到外掌握竹笛藝術,熱愛竹笛藝術。
(二)課堂模式建設
中小學校本課程一般都是采用選擇性學習的方式以學生作為主導來進行,所以以竹笛為主體來進行課堂模式建設可以更加靈活。竹笛藝術本身所包含諸如基礎演奏技巧,呼吸及參與器官練習,識譜樂理練習等,這些都需要時間來培養。所以我通過教學中總結得出,在中小學竹笛課程開設模式上應該以教材為引領,在由簡入難過程中去傳授專業知識,同時也要盡量用通俗易懂表述形式教授。另外,在課程時長上建議以周為單位,每周一節,每節課一個半小時,這樣既能夠有充足實踐教授理論知識,也能夠給予每個學生實踐指導。在周期設置上,建議以實踐課程為主,四分之一理論內容,四分之三實踐內容,讓大腦、眼鏡、耳朵、手、口腔同步感受竹笛藝術。
(三)教材內容建設
教材是竹笛校本課程實施開展可能性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授課參考和學生學習過程中依據。竹笛校本課程整個體系都是以知識傳輸為導向,形式內容可以多樣化,所以教材所涉及作品和教學語言等要簡化、生動、實用。由于校本課程開發是彰顯本校或區域特色,所以在教材開發部分要根據學生學習興趣點而定,在實際授課中我們可以看到,樂曲以及改編作品較受中小學段學生歡迎,這些作品可以與動畫片音樂、影視音樂相結合,給學生營造一種休閑趣味化場景。此外,教材也可以采用正面人物第一視角形式來進行文字、圖片、文化渲染,讓學生能夠進行情景帶入,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而非逼迫性學習。
(四)實踐活動建設
實踐活動是展示和檢驗學生學習水平重要渠道和方法,其中主要包括演出、比賽、等級評定三種形式。演出是最重要一種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和心理能力,演出緊張感會讓學生精神高度集中進而達到平時松散環境下很難達到的效果,而且演出也是學生展現成果平臺,無論規模大小或是學校內外,整個課程體系都不能缺少演出。比賽是更加小眾化實踐活動方式,但卻能夠通過成績來挖掘優秀人才和教學成果,所以讓學生參加比賽是人才選拔重要途經。最后一種是等級評定,我認為等級評定更像是一種自己與自己比賽,通過學習過程中等級評定來正視自身優劣勢以及進步程度,也便于學校、教師、家長來驗證校本課程開展水平和普遍成果。
課程內容構建是整個課程體系建設可行性外部顯現,它充斥于整個體系全過程,覆蓋全部參與人群,所以以上闡述內容是竹笛校本課程開展與事實可能性必要條件。
三、多種竹笛校本課程呈現方式
竹笛校本課程所有內容框架在樹立完成情況下,采用何種方式呈現也是靈活多樣,完全可以根據學校自身要求和學生特點來進行設置。
(一)校級社團
校本課程本身作為一種類似于選修課程形式出現在中小學中,它本身影響的就是較小范圍的學生。竹笛雖然不是影響力最廣泛民族樂器,但是它既可以集體化授課也能夠小規模授課,既能夠完成樂隊合奏,也有豐富獨奏作品。在校內構建社團來承載校本課程,本身就類似于精英化教育,可以在普及教育基礎上著重培養出有專長學生,為專業人才蓄力和積累鋪橋搭路,所以通過社團形式來完成日常的校本課程呈現是適合于每所學校的,也增加了課程開發或引入可能性。
(二)區域聯合
區域聯合主要是指在一個區域內進行多所學校共同開設竹笛校本課程。區域聯合開設竹笛校本課程是有獨特優勢的。學校獨立開設校本課程從開發到應用耗時較長,投入較大,教師團隊建設較為困難,區域聯合可以采用建設固定師資隊伍輪替式進行教學,在資源利用率提高前提下降低成本。另外,區域聯合受眾群體更為集中,規模更大,適合集中高效培養,大大節約了授課時間。最后,區域聯合課程開展形式有利于實踐表演和內部評比開展,給學生提供更多檢驗和鍛煉機會,也能有效突顯教學成果。
(三)校間結對
由于竹笛課程開設具有一定特殊性,教師隊伍需要專業人才勝任日常教學,受此限制,很多學校放棄了以竹笛為主建立校本課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在當地高校內選擇竹笛專業教師、學生進行業余時間授課。這樣既保證了教學專業性,又避免或降低了學校建設師資隊伍各類投入,節約資源。中小學和高校點對點或點對面合作是較為科學又行之有效辦法,也為竹笛校本課程建立提高了可能性。
實際上,在課程呈現過程中,針對不同學校和學生需求還有很多方式方法進行課程搭建和開展,讓學生感受到竹笛魅力以及豐富校本課程內容才是基礎與關鍵。
四、結語
以竹笛作為載體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具有可行性,同時意義和價值也是十分巨大的。正如正文中所述,竹笛的歷史以及竹笛藝術所蘊含的文化思想不應該被時代遺棄,更不應該受專業與非專業框架限制。在中小學內開設竹笛校本課程能夠豐富學生學習內容,同時接受到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思想,也能夠在不斷學習中提高審美能力,為我國優秀文化傳承和人才儲備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2] 董翠香.我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
[3] 葉波.校本課程實施:從技術取向到文化取向[J].中國教育學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