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楊銳的書法與書學思想初探

時間:2023-07-15 13:35:02 來源:網友投稿

江淼

摘 要:楊銳(1857-1898)字叔嶠,四川綿竹人,光緒授內閣中書、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是著名的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因為他變法維新影響大,過逝早,傳世書法甚少,所以長期以來,他的書法成就和他的書學理論光彩被政治家、改革家所掩,未能以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名世。時至書法藝術和書學理論大播的今天,對楊銳的書法和書學理論的研究都還基本屬于空白。所以,本文僅從他的書法成就和書學理論的視角來探索研究,從而使人們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楊銳偉大燦爛的人生。

關鍵詞:楊銳;書法;書學思想;研究

一、楊銳書法的特點和影響

(一)楊銳書法取法廣博、各體皆能、篆書造詣最高

楊銳書法傳世甚少,從其遺墨來探索,他的書法路經是初學顏真卿、歐陽詢、趙孟頫楷書和“二王”法帖,再學“二李”(秦代李斯、唐代李陽冰篆書)、然后參入三國名碑、魏碑和蘇東坡法書。各體皆能,碑帖相融,別具風韻。特別以篆書見長,他取法高古,曲筆如鐵,柔中帶剛,雜取諸碑,造詣極高。如:他寫給虞元任的一幅篆書聯競使梁啟超嘆為觀止,特跋日:“叔嶠先生遺墨傳世絕希,虞仁兄寶此,豈唯藏掌故,蓋正氣實寄焉。”(此聯原收藏于楊銳家鄉綿竹,90年代綿竹政協主編的《綿竹亭亭出縣高》文史資料,縣治辦主任、學者李幫寧有明確記載)。楊銳的篆書作品是其書法藝術造詣最高的,但也是比他其它書體更少的作品。據筆者研究,楊銳篆書作品其風格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現收藏于德陽市江奎藝術博物館的楊銳篆書巨幅八條屏(每幅180x48cm),是目前發現的楊銳最大的早期篆書精品。所書內容為《易經》摘錄,是他乙丑(1889年)秋月寫給“艱云二兄”的篆書巨作。“艱云二兄”是誰有待考證。從書寫時間推算是楊銳三十二歲所書,但取法高古、上追秦漢,下參唐篆李陽冰,筆力渾厚,筆走龍蛇,墨滾珠璣,為其篆書早期作品,觀者無不稱奇。

楊銳篆書的中期作品,其傳世遺墨發現為:1893年寫的“節庵”二字的篆書立幅(41x67cm),款識為:“藏山老弟屬篆此額,癸巳(1893年)十二月銳。”印章為:“楊銳之印”。據考,此作是楊銳應梁鼎芬之屬所書,(梁鼎芬(1859-1919),字海星,號節庵,又號藏山,光緒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因彈劾李鴻章六大可殺之罪,被罷官。清帝遜位后,與陳寶琛同為末代帝師。楊銳書此篆額于癸巳十二月,即:1893年12月。正值兩湖書院創建初期,楊銳與梁鼎芬同為張之洞幕僚,又于此時共事,出講史學。關系非同一般,故以藏山老弟書屬為上款。其作品比早期篆書更為骨氣遒勁、更為圓曲婉轉流動。雖然只有兩個字,因其遺墨珍貴,在2010年深圳市聯合拍賣有限公司拍賣中,竟然以12.88萬元成交。

楊銳篆書的晚期作品,其傳世遺墨代表作應是:現收藏于國家博物館的“贊語絹本圓扇”。(上款為:“伯駒仁兄法家指正”,下款為:“叔嶠弟楊銳書”)。因為此作沒有書法時間,有鑒定專家認為是楊銳寫給清晚民國時期著名書畫家、大收藏鑒定家張伯駒的篆書精品。經過筆者考證,此書是楊銳篆書精品無疑,但非是寫給張伯駒的,而是寫給紀曉嵐的五世孫紀鉅維的。為什么不是張伯駒呢?因為張伯駒1898年三月才剛剛出生,而楊銳是1898年12月就遇爛了,未滿周歲的張伯駒還沒有學書法,不可能稱他為“法家”,楊銳也不可能稱其為兄。據《逸名網名人大全》載:“紀鉅維,清,字香驟,一字伯駒,號悔軒,晚署泊居老人,昀五世孫,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拔貢,直隸霸州訓導,內閣中書加侍讀衛。沈毅好學,博覽群籍,精考據,善鑒別書、畫,工詩古文辭,旁及繪事,與楊銳同為張之洞僚屬,紀鉅維從張之洞游鄂最久,監督學校,多所成就,有《泊居剩稿》、《清畫家詩史》傳世”。

還有一幅可算楊銳家鄉綿竹市博物館收藏的楊銳篆書六條屏(173x44cm),此作是民國名人,成都十二橋烈士王干青生前捐獻物。此作與國家博物館收藏的“贊語絹本圓扇”風格基本一致。這兩幅作品雖然沒有寫明創作時間,但從其書法風格、骨力與落款的行楷水平可以看到與早期、中期的篆書風格發生了顯作的變化。筆者考證認為是楊銳的篆書的晚期作品。可以看到楊銳篆書的晚期作品參以了《天法神讖碑》的筆法意蘊。楊銳極為推崇相傳為三國(吳)皇象書的《天法神讖碑》,他認為其“不守窠臼,劍拔弩張,大非史籀李斯之舊”(《蜀秀集》卷三,成都尊經書局光緒五年版)。所以在他的晚期篆書作品中可以看到其書起筆處是方圓兼并,有很多字是參以了《天法神讖碑》方重筆法,有隸書筆意,其轉折處也是方圓兼并,方中見圓,圓中有方。晚期篆書下垂處多呈懸針狀,其形象森森然如武庫戈戟,凌然不可侵犯。

(二)楊銳書法諸體俱佳、碑帖兼融、神韻超逸。

楊銳的書法從發現的遺墨看在楷書、行書、草書方面也有相當高的成就。據載其隸書也具有成就,但筆者尚未發現其遺墨,不加評論。

1、楊銳早期楷書是上乘的清代館閣體。

從四川什邡市文館所收藏的楊銳小楷扇面來看,雖然沒有書法時間,但從書法字體的風格可以看出是他青少年時期用工學習歐顏和趙字的楷書作品。屬于比較上乘的清代館閣體范疇,端秀清新、結體嚴整、靈動流美。

從此作可以看出楊銳的學書和人生經歷。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大凡走學而優則士的道路的士人,必須具備上乘的書法和詩文修養。首先就是要練好書法。楊銳出生在官宦文人家庭,幼年時在家庭的影響下,開始臨習唐代楷書和趙孟頫,其目的是進入仕途,這也是當時讀書人為了應試,大家必須都要走的書法道路。楊銳早期書法雖然屬館閣體,但也屬于當時流行的上乘之作,為其后來書法的成就打下了堅實良好的基礎。

2、楊銳成熟期的楷書是碑帖兼融、清雅遒勁、厚重流逸。

2018年12月,浙江西冷印社拍賣公司拍賣了楊銳致張之洞(香公)和梁鼎芬(節公)的兩封行楷信札(34x23x2cm)此信札出版于1988年日本二玄社江兆申主編的《明清書法叢刊》,第十卷P70、71。楊銳寫于1895年初,雖不是他的正式書法作品,但可以窺見楊銳的楷書已經不是青年時期的翰林體的風格,他的楷書已經參入了蘇東坡行書的瀟灑流美和魏碑的勁建厚重筆意,使之剛柔并濟、相得益彰,形成了清雅遒勁、厚重流逸的自家藝術風格,是書法造詣極高,碑帖兼融的藝術珍品。

同時,該信札還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文獻。它是楊銳論清朝時政的書札,圍繞李鴻章偕李經方、馬建忠前往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和即將入都參加會試、掀起公車上書的康有為而作。可謂前后連接甲午海戰、戊戌變法兩大清末重大事件。信件開頭談到1895年初,張之洞、梁鼎芬為其送行。楊銳從湖北經上海北上京師的過程中,在上海楊銳得知“康長素(康有為)來滬,再赴會試”,當系出于對康有為鼓動輿論的行為略有微詞,以為“不免虧損道德”。其楊銳詳細描述了李鴻章前往日本的隨從和安排,記錄了李鴻章因要在日本請旨而要求“一應官報均暫行停發”,以至楊銳需向張之洞等匯報李鴻章的準確出發日期。不幸的是,李鴻章與清廷間的往來電報,均為日方竊取,使得清廷在談判中極其被動,以至喪權辱國。另外,信中亦寫道其他列強也在趁火打劫,傳說在天津“紫竹林洋人將租界與華人房屋劃斷”。信中并談及徐賡陛(字:次舟)、王秉恩(字:雪澄)、沈瑜慶(字:養原)、呂調元(字:雪廬)、陳允頤(字:愛蒼)、沈塘(字:燮甫)六人均為張之洞僚屬,是研究中國清晚期歷史的珍貴歷史資料。雖然僅為兩封行楷信札(34x23x2cm),因為書法精湛,又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文獻,所以,竟以48.3萬元的高價成交。

3、楊銳的行書遒美勁健、沉作痛快、神韻超逸。

2013年中國嘉德拍賣有限公司拍賣了楊銳寫給潭嗣同的一副對聯:“守愚不覺世途險,無事始知春日長。”上款為:“復生二兄屬正”(潭嗣同,字復生)。下款為:“乙未十月,楊銳,鈴印:楊銳印信,叔嶠。”此聯書于1895年10月,可以看出他的帖學功底十分深厚,雜取諸家,筆力雄健,方圓結合,提按分明、結體凝練、又參入篆魏遒勁的筆法,完全形成了自家獨特的行書風范。

4、楊銳的草書筆勢豪縱、飄逸靈動。

楊銳草書以小草為主,且傳世遺墨更為稀少。僅見北京藏家收藏楊銳小草扇面一幅,書法內容為《書譜》“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一段,但其筆法不是完全臨摹,而是融和了二王草書和漢魏碑的蒼勁方筆,使其草書作品顯得更為豪縱飄逸、遒勁靈動、意態跌宕。

楊銳書法在清代晚期就有很大的影響力,很受人喜愛和追捧。這在綿竹市人民政府、政協主編的《綿竹亭亭出縣高》)紀念楊銳專集中有明確的記載。“楊銳在京師期間,就連以孤傲聞世的名畫家劉梓謙(別號聾道人)也向他乞求墨寶。”還載:“晚期于皖、浙以外獨成一派的 “篆刻大師黃士陵仰慕其盛名,為之鐫刻過大量印章。后來《續益州名人書畫錄》收綿竹縣三人即為楊銳及兄楊聰和黃尚毅(楊銳門人之作)”。

二、楊銳書法理論在書學領域的重要地位

(一)楊銳書法理論產生的學術背景:

清代漢族知識分子在反思亡國根源的思潮中,以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為代表的大學者對宋明理學的崇尚淸談的空疏學鳳進行激烈的批判,大力提倡實用之學,使漢代古文經學注重訓古、考證的考據之學大興;又由于康、雍、乾三朝大興文字獄,文人學士人人自危,噤若寒蟬,在其治學中盡量回避政治,轉入金石考據之學,從而使考據之學的興盛,帶動了文字學、金石學、書法碑學的發展;再由于清代咸豐年前后,大量的商周青銅銘文、漢魏碑碣、瓦當金石出土,摹拓日廣,這些大大刺激了清人書法取法于秦、漢、魏碑碣的審美情趣,使金石考據之學大興;另外,帖學末流不能傳承“二王”正統,館閣盛行,而金石文字之學大大地開闊了文人視野,打破了帖學一統天下的格局,使中國書法進入了一個多源求變的時代,一直延續到現在。最早是阮元提出的“北碑南帖論”和“南北書派論”,是碑學思想形成重要的誘因。接著是包世臣寫的《藝舟雙楫》,是阮元之后最著名的碑學理論著作。《藝舟雙楫》定下了揚碑抑帖之調,但闡發很少。后來,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在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之上加以進一步擴充闡發,主旨是抑帖揚碑,卑唐尊魏,提倡碑學,攻擊帖學。康有為在書學理論上雖持見多有偏激,受到近現代很多學者、書家的批評,但其對碑學的闡幽發微、其貢獻也是值得后人肯定的。

(二)楊銳比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所闡發的類似書學思想在時間上早出了十四年。

楊銳還在成都尊經書院讀書的學生時代(即1875),就撰寫了《秦漢碑篆文考》的書學理論之作,在文中他闡述了與康有為1889年發表的《廣藝舟雙楫》中所闡發的類似思想,但他不像康有為多有偏激,主張碑帖兼融,提出了“要當兼收而并蓄之”的觀點。他認為書法只有求變創新才是弘揚中國書法藝術的必經之道。他極為推崇相傳為三國(吳)皇象書的《天法神讖碑》。光緒五年版《蜀秀集》卷三有載:楊銳認為:“《天法神讖碑》不守窠臼,劍拔弩張,大非史籀李斯之舊”。他還主張“文無定式”,不可拘泥于許慎六書,“要當兼收而并蓄之”的觀點。這個認識,比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1889年)中所闡發的類似思想,在時間上早出了十四年,所以楊銳的《秦漢碑篆文考》是在阮元、包世臣之后、康有為之前承先啟后的重要書法理論著作。

在書法實踐上,他也是走碑帖兼融之路,他寫篆、隸、楷、行、草,皆是碑帖結合,與其書法理論觀點相一致,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自家書法風格。

三、楊銳書法和書學理論是淵博的知識和卓越的才華滋養而出

楊銳出身于書香門第,幼承父兄教養熏陶,博覽群書,文學、歷史、天文、地理、歷算、醫術、文物鑒賞、金石、書畫無不涉獵; 才華橫溢,學問淵博,擅詩文、書法,尤長于經學。其祖三代皆注重研習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之經學。他家書屋稱“說經堂”, 他與長兄楊聰互為師友, 兄弟常以天下為已任,莫將青史讓前賢共勉。鄙夷腐儒式的空談,注重經世致用之學。

同治十三年(1874),楊銳入成都尊經書院,在書院同學中“年最少”,學業卻“嘗冠其曹”。深得四川學政張之洞嘗識,“謂銳兄弟蜀中今日之軾轍(將楊銳喻為蘇軾),之洞不虛此行”。遂收楊銳為弟子,改楊銳原字“退之”為“叔嶠”,召入幕府,襄理文卷,校勘《書目答問》、《鞧軒語》。每遇州郡考試,督學張之洞必攜楊銳隨行,代閱試卷。張之洞本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方針,倡導疑古批判、兼收并蓄的精神、務實去浮、經世致用的學風,楊銳在這個環境里,大展才華。

光緒三年(1877),王闿運長尊經書院,讀楊銳詞章, 贊為奇才。贊曰:“有駱賓王本事”。尊經書院因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刻本有誤,讓楊銳分校其中第十一、十二、十三卷。楊銳是編專取秦漢兩代石刻篆文證以《說文解字》之篆文。凡《岣嶁禹碑》,《殷比干墓碑》、《比干銅盤銘》、《贊皇壇山周穆王石刻》、《吳延陵季子十字碑》、《詛楚文》等不足信不經見者,一概不取。取舍之間,頗為有見。考釋亦精,于聲音訓詁方面多有所創獲。他校得最快最精,深得王闿運青睞。時尊經書院主講錢徐山將楊銳與宋育仁并稱為“揚雄、宋玉再生”。

光緒五年(1879)十月,由學政譚宗浚編選并作序的《蜀秀集》9卷8冊本在尊經書局刊成。在這本尊經書院學員的優秀作品集中,收錄了楊銳求學期間撰寫的《秦漢碑篆文考》、《讀鶚冠子》、《導河積石解》等文、賦11篇,前、后蜀《雜事詩》等22題,涉及文、史、書學以及兵家、金石、聲音訓詁、水利諸多學科。書中張之洞將楊銳與其兄楊聰二人比為“蜀中當代的蘇軾和蘇轍”。

從光緒七年十二月(1881年12月)張之洞在山西擔任巡撫和兩廣、兩江、湖廣擔任總督期間楊銳都被聘為幕僚,掌管機要文牘。他入升張之洞幕府15年,以其卓越的才華與高尚的品格深得張之洞的敬重,成為其重要幕僚。

凡送呈朝廷的奏疏與重要文獻,大多出自楊銳之手。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時促成張之洞啟用馮子材,贏得中法戰爭勝利,捷報傳來后楊銳代張之洞草擬的《廣軍援桂奏稿》成為近代名篇。

1895年8月楊銳同康有為、文廷式等18人在京發起組織組織“強學會”。辦《中外紀聞》,以開通民智,講求經濟之學,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振興中華為目的。

1897年德國強占我膠州灣,康有為數次上疏,陳述救亡自強之策。楊銳大加贊賞,謂:“長素條陳,透切時弊”,上疏薦康,引起光緒對康有為的重視。

1898年于京師創立“蜀學會”并發動尊經書院的同學在成都組織“蜀學會”出版《蜀學報》,支持維新變法。同時,楊銳又在京創設“蜀學堂”,講研中西學業。同年6月20日楊銳等四人被光緒命為軍機章京行走,參與新政。當時有關新政的詔書全由四章京(楊銳、譚嗣同、劉光第、林旭)代皇上草擬,加上一些守舊衰謬大臣已失去光緒帝的信任,因此,當時的四大章京頗有實權。按梁啟超的說法是“名為章京,實為宰相”。楊銳身入政壇以后,即義無反顧地投入救國活動,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維新變法失敗,同年9月28日與潭嗣同等六人 遇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變法六君子,年僅41歲。

楊銳自幼家庭殷實,富收藏、精鑒賞、擅研究,是成績斐然的文物鑒賞大家與收藏大家。特別對古代金石書畫,商、周青銅器、古錢幣、古籍善本等收藏頗豐。楊銳的收藏在一些收藏專業書籍多有介紹。民國五年(1911年)縣人和楊銳后裔在建專詞念,冀為后人推崇。張之洞、康有為、梁啟超、徐世昌、駱成驤、廖季平、顧印愚、趙熙、等大名人都撰聯悼念。楊楊銳生前收藏的各類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均陳列于專詞。時代變遷,楊銳的部分收藏雖多有散失,但現在綿竹市博物館和綿竹市圖書館還收藏有部分楊銳曾經收藏的、有銘文的商周青銅器、古錢幣、古書畫和古籍善本等。

楊銳從小勤奮治學、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富收藏、精鑒賞、擅研究這些都滋養了楊銳在書法和書學研究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他的遺著有《楊叔嶠文集》、《楊叔嶠詩集》、《晉書十八家輯遺》、《隋史補遺》、《說經堂詩草》、《秦漢碑篆文考》等。

參考文獻:

[1] 綿竹市人民政府、政協主編的楊銳專集《綿竹亭亭出縣高》[M];綿竹2007

[2]《綿竹縣志》第27篇第一章楊銳傳略[M];成都;四川省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3]《國家博物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第119頁[M] ;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4] 《歷史文化名城 –綿竹》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5]子娟《楊銳的書法及收藏》[J]《文史雜志》2009年04期

[6]2018,12西冷印社拍賣有限公司2279號楊銳致張之洞、梁鼎芬信札,巜明清書法叢刊》第十卷p70、71江兆申編,二玄社1988年出版

[7] 楊銳1893年書"節庵"立軸 2010年12月22日深圳聯合拍賣。

[ 8] 光緒五年四川學政譚宗浚編選并作序的《蜀秀集》尊經書局刊成

[9] 光緒五年版《蜀秀集》卷三 楊銳《秦漢碑篆文考》四川學政譚宗浚編

[10]《綿竹文物選粹》綿竹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編 [M];綿竹 2008

[11]《什邡館藏文物集粹》什邡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編[M];什邡1997

[12] 楊銳行書七言聯2013年3月中國嘉德拍賣

猜你喜歡書法研究書法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書法大江南北(2022年6期)2022-06-16什么是《清明上河圖》,現在就帶你研究中學生天地(A版)(2022年5期)2022-05-27書法欣賞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公司研究證券市場紅周刊(2018年17期)2018-05-14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軍事文摘·科學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地震研究(2017年1期)2017-04-10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地震研究(2017年1期)2017-04-10對周期函數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與應用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年2期)2017-03-06書法等漫畫月刊·哈版(2015年3期)2015-05-28

推薦訪問:初探 書法 思想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