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加大國際人才培養是我國參與全球化的“必修課”

時間:2023-08-03 11:25:02 來源:網友投稿

胡雯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戰略一體規劃,提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為我國人才培養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近日,由全球化智庫(CCG)和ETS中國共同主辦的“2023國際人才培養和發展論壇”圍繞中國國際人才發展的新時代機遇與展望、以國際合作助力全球青年人才互學互鑒、中國留學發展新趨勢與國際化人才培養展望、高等教育如何助力新時代國際青年人才培養與發展、新時代青少年國際勝任力培養的需求與實踐和全球化時代的人才培養策略等議題展開高峰對話。

中國的發展需要世界人才參與,也為世界人才提供了新機遇

如何更好地促進國際人才培養與發展,正在升級成為我國深入參與全球化發展的“必修課”。

人社部原副部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繼續工程教育協會理事長王曉初在開場致辭中指出,中國的發展需要世界人才參與,中國的發展也為世界人才提供了新機遇。未來需要不斷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大背景下人才成長規律和人才工作規律的認識,努力推動中國人才事業邁上新水平。

教育是促進年輕人未來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駐華代表處主任夏澤翰(Prof. Shahbaz Khan)認為,人們要重視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努力尋找解決方案以應對各項挑戰,各方需要參與合作,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教育行業從業者的加入。

大學是國際人才培養的沃土,是本土人才國際化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傅博表示,在加大合作力度、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和政策吸引國際人才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讓本土人才走出去,積極了解國際學術前沿信息,與世界一流大學機構開展實質性的交流學習,加強與國際組織深入合作,注重全球勝任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國際化辦學,將國內人才教育培養體系與國際接軌,培養出立足本土、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隊伍,為國家發展做好充足的國際化人才儲備。

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會長王輝耀指出,當今世界多重挑戰和危機交織疊加,不確定性增多。但從國際人才的角度來說,全球也面臨著巨大的需求和機遇。在此情況下如何把中國國際人才和世界國際人才培養得更好,交流的更好,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是國際人才發展培養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如何更好地促進國際人才培養與發展,正在成為我國深入參與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命題。

ETS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阿米特·塞瓦克(Amit Sevak)在主旨演講中表示,ETS在華發展四十余年,見證了中國邁向繁榮、自信和開放的發展歷程,同時也為中國國際化人才搭建起了一座通往世界的橋梁。面向未來,ETS將繼續秉承深耕中國的承諾,積極推動中國本地化發展進程,與政府、院校、行業協會等加強交流與合作,助力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生態圈建設。

培養和發展全球人才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當前時代是一個全球化和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也是各領域不確定因素驟增、全球化進程遭遇前所未有挑戰的時代。在全球化轉型壓力逐步顯現的背景下,培養和發展全球人才已經成為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根據CCG研究發布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從1999—2020年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源國,接近100萬的學生在境外高等學校就讀。與此同時,政府也在積極推進留學生回國創業和工作,加大對留學生支持的力度。

CCG副秘書長許海玉在論壇上指出,隨著疫情過去,留學生出境和回國都在逐漸地恢復,中國留學面臨著新形勢和新挑戰。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形勢持續發展,留學生回國創業就業推動了中國科技發展、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隨著國際競爭加劇,中國留學生也需要具備更強的綜合素質和國際視野,才能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對于國際人才培養,北京市中關村外國語學校副校長高瀟認為,要培養國際化人才,有三個維度要特別注意:民族文化和身份的認同,未來當他們走出國門,如果沒有足夠的民族認同和對自己身份的認同自信,是很難找到自己的自我定位和價值優勢的。其次,多語言和雙語交流的能力,不光是語言應用能力,更是深層次的文化交流的協作、批判、思考和綜合能力的應用,所以,雙語習得是文化的習得過程。第三是國際化視野。

北京市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黃侃認為,人才培養在地國際化要更好體現中國方案,不是排他而是主動融入。在互學互鑒過程中,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更好地展示中國方案。他指出,應該主動融入到國際教育或者國際高等教育的體系之中,同時,應該緊跟前沿技術,緊跟技術創新,緊跟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這是教育科技人才相互協同的一個重要的載體。

具有多年中外合作辦學經驗的寧波諾丁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沈偉其表示,中外合作辦學國際化人培養要有主流價值觀引導。跨境教育、高等教育國際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充分為新青年的成長提供一種最好的、最佳的生態和環境,使他們能夠在這樣的平臺上迅速成長為有國際勝任力、有多元文化認同,能夠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高素質、創新型的國際化人才。

國人對于國際溝通素養越來越重視

此次論壇上還發布全球化智庫(CCG)課題組研究撰寫的《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白皮書2023》報告。該報告指出,目前中國的國際溝通素養培養已貫穿初、中、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體系全過程,并從英語教育領域拓展融入不同的學科教育領域。

報告指出,國際溝通素養培養需要將學生置于真實的國際交流情境,幫助其獲得立體的感知和鍛煉的機會。中國改革開放45年來,出國留學已成為國際化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環節。在持續增長的留學需求推動下,國人對于國際溝通素養越來越重視,學習外語的熱情也越來越高。

目前,中國同181個建交國開展了教育合作與交流;
與5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為中國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出國留學機會。2000~2019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持續攀升,即使受疫情影響,根據UNESCO的數據,2021年中國大陸仍有108.8萬人在境外高等教育機構就讀。除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等傳統留學目的國之外,德國、法國、意大利、愛爾蘭等歐洲國家以及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也成為重要目的地。

報告指出,中國東部發達省市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國際化文化更豐富,具有更開放、多元的氛圍,國際學校等國際化教育資源更豐富,對國際溝通素養的重視程度高,其國際溝通素養高于其他地區。從“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的歷年十強榜單中可以看到,東部發達城市一直占據8個席位。從國際學校數量來看,東部省市也處于領先地位。2019年廣東國際學校數量(188所)居全國第一,江蘇、北京、上海的國際學校數量均超過100所。

就進一步促進中國國際化人才培養,該報告建議:出國留學依然是人們提升國際溝通素養、成為國際化人才的主要渠道,國際學生在促進經濟發展和國際人文交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外語既是國際化人才成長之“路”,也是中國發展之“橋”,應保持外語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強重點領域職業教育體系的外語培養力度。國際化人才培養需要政產學各界共同發力,充分發揮政府、學校、企業等多元主體作用,進一步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生態體系。

猜你喜歡必修課全球化國際化聚焦港口國際化金橋(2022年10期)2022-10-11鯨寶寶的必修課小哥白尼(野生動物)(2022年2期)2022-06-01評注是法學生的必修課法大研究生(2020年2期)2020-01-19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中國外匯(2019年12期)2019-10-10新舊全球化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從園區化到國際化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全球化陷阱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直銷企業國際化并不難知識經濟·中國直銷(2016年1期)2016-08-24讓有效溝通成為醫生的必修課中國衛生(2015年3期)2015-11-19

推薦訪問:是我國 必修課 人才培養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