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穩住糧食安全基本盤研討發言稿【完整版】,供大家參考。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穩住糧食安全基本盤研討發言稿
當前,“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深刻指出:“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對于糧食安全,今年省委一號文件作了部署,明確今年我省糧食生產的目標任務是面積穩定在*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億斤以上。為此,今年我省將全面開展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實現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產糧大縣全覆蓋,組織開展*評選活動,突出抓好糧食園區培育,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同時,為確保完成全年糧食擴面增產任務,四川將重點組織開展好落實政策穩面積、強化服務攻單產、創建園區樹標桿、糧經統籌增效益、防治災害減損失、嚴格考評添動力“六大行動”。
在*會中提出要構建以“中國農業硅谷”為龍頭的綠色農業產業體系。依托*谷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以高端育種為核心,堅持“科學、技術、生產”三位一體深度融合,聚集農業高校、科研機構、領軍企業、頭部公司,推進品種選育、品系改良、育種材料創制、高效培育技術等現代種業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串珠成鏈,結鏈成谷,把*谷建成全國乃至全球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較大知名度的“中國農業硅谷”,在維護國家種業中展現*擔當。
在縣*會提出要牢固樹立“糧豬安天下、特色促增收”的農業產業發展理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精品化。確保糧食安全。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確保糧食增產增收,提質增效。
一、糧食安全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是基于國際內外形勢做出的重大部署
就中央、省、州而言,都將糧食安全戰略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從外部國際形勢和內部形勢上看,都能印證“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則是戰略問題”的深遠涵義。
從外部形式上來看,這主要包括國際安全形勢、世界糧食價格以及世界各國的糧食進出口政策等。一是國際形勢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國際供給產生復雜影響。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必然帶來大調整,也可能引發大動蕩。受*影響,世界經濟增速趨緩、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一些傳統產糧大國出于各種原因開始收緊糧食出口政策。據統計,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到*,全球共有38個國家或地區針對196種農產品累計實施了1336項出口限制措施,其中大部分措施都集中針對糧食產品。二是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業產業鏈面臨被進一步擠壓和控制的風險。一方面,外資大舉搶占上游種業市場份額,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糧食安全隱患。數據顯示,過去100年,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60%得益于種子技術的發展。種子被稱為農業的“芯片”。目前,我國種子企業有3000多家,總體上呈現出“小、散、弱”的特點。中國種子貿易協會數據顯示,*年我國種子進口量為6.6萬噸,進口額4.35億美元,進出口赤字約為2.24億美元。我國主糧水稻與小麥種子基本可以自足,但玉米、馬鈴薯種子依賴進口程度較高,大豆基本依賴進口。目前國內大量種植的番茄、洋蔥、茄子、胡蘿卜、辣椒、西蘭花的種子都是依賴進口。“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保障種源自主可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另一方面,國際糧農巨頭不斷加強對農產品加工、銷售和研發等高附加值環節的拓展,而我國農業尖端科技發展不平衡、總體研發水平偏低、競爭力不強,直接影響我國民族糧食品牌的建設發展,對我國農業發展造成較大壓力。
就內部形式來看,這主要體現在糧食生產土地、能力、質量等方面。一是耕地面積持續減少。歷史地看,我國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戶均耕地規模僅相當于歐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國的四百分之一。*年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和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相比,10年間全國耕地地類減少了1.13億畝。不斷減少的耕地面積勢必會削弱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影響糧食安全。二是土地污染嚴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從1990—2014年,我國農藥使用量從73.3萬噸增長至180.7萬噸,增長率高達147%,雖然從2015年開始我國農藥使用總量下降,但2019年仍高達139.17萬噸。由于過度依賴農藥和化肥,使得一些地區的糧食用地不同程度地出現營養成分單一、再生能力下降、有機物失調和流失等問題,再加上環境污染造成的重金屬超標、酸化、鹽漬化等問題,我國糧食生產質量面臨嚴重安全威脅。三是糧食產業收益過低。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以及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民外出務工,“種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現實收益情況影響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二、千年農耕文化為*推進糧食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稟賦的自然條件為農業發展尤其是糧食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縣作為*河谷核心地帶,西臨*、東連*,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7℃,年均降水1070.5毫米,年均相對濕度約63%,年均日照時數2147小時,≥10℃積溫5787℃。冬春季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氣溫較高,是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特色農業的理想之地。2014年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縣原21個鄉鎮為四川省無公害糧油、蔬菜、水果產地。目前,全縣小春作物有小麥、大麥、豌豆、油菜、胡豆及反季節蔬菜。各鄉鎮種植小麥以川麥系列為主,主要種植的油菜品種為德油系列。近年來,*縣圍繞“1+4+N”農業產業發展建設目標,以彩色農業為主體,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果蔬林畜煙桑”六大富民工程為基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期間,我縣三次產業結構由25.2:44.7:30.1調整到28.4:25.9:45.7,農業產業占比逐年增長。就糧食而言,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隊反饋數據,*年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7.82萬畝,同比增長3.04%;
總產量達10.4萬噸,同比增長1.31%;
全年糧食綜合畝產達到374.01公斤,同比增長0.14%。全年糧食面積、總產、畝產均實現了“三增”。
(二)*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為糧食產業發展增添了保障
在*期間,*堅持以農田水利項目為抓手,全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新建及改造管網376.78千米,建成高標準農田7.11萬畝,溝渠、機耕道199.86千米,新增、改善灌面7.9萬畝,順利完成和平水庫壩區、高效節水灌溉等項目;
完成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26個,獲得節余指標2052畝;
實施土地整理項目6個,取得占補平衡指標4000畝;
劃定基本農田20.14萬畝,落實保護地塊7468個,持續保有耕地26.25萬畝。近三年來,我縣糧食生產面積從26.9萬畝增加到27.63萬畝,產量從9.97萬噸增長到10.4萬噸。日趨良好和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對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減少農產品在運輸、貯存中的損失凸顯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優質耕地也為糧食高產技術攻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中央、省、州持續為糧食生產提供政策利好
目前,從糧食生產、糧食流通、糧食監管、糧食儲備、餐飲浪費等方面,黨和國家制定出臺的政策已全部覆蓋,對保障糧食安全的力度空前。
“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和國民經濟“十四五”規劃中,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主要目標。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基礎,保障糧、棉、油、糖、肉、奶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超過6.5億噸。四川省《關于做好*年“*的意見》中提出落實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和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目標價格補貼、種糧大戶補貼政策。實現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產糧大縣全覆蓋。
追溯*種植糧食的歷史可以發現,*境內種植水稻歷史悠久,*香米在古代曾是貢米,1985年經四川省農科院測定,*香米各項指標符合國家特種米標準,1998年*香米被農業部評為中國農業名優品種。然而進入21世紀以后,農戶種糧積極性逐漸下降,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市場價格低迷,在市場較好時*香米曾經賣過每公斤10元,而后市場價格跌至了每公斤2元甚至1.6元,加上*香米較長的生長周期和病蟲害、倒伏、畝產量低以及外來優質高產香米帶來的沖擊,對香稻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逐漸淡出市場,如今僅保留有種子。種植戶也逐漸轉向種植收益相對較高的經濟作物,如桑椹、草莓、枇杷、蒜薹等農作物。隨著農業不斷發展,現有產業園也逐漸呈現出主要以“果蔬”類為主,以糧食為核心的農業產業園缺失的情況。經過走訪調研農戶,他們對糧食是有歷史情結的,在拋開種糧的經濟收益來談,其實更愿意耕種糧食。“十四五”發展期間,在中央省州政策資金的大力支持下,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和基礎重要農產品供給,加快高品質、高產量糧食種質技術攻關,全力保障種糧收益,這既能有效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繼續傳承發揚*傳統優良品種,還能有效豐富我縣種質資源庫,促使種業實現振興。
三、守住糧食安全底線,促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多措并舉、久久為功
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助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這要求我們強化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明確年度性任務,拿出針對性措施,多措并舉,久久為功。
(一)以新發展理念推動糧食生產
及時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一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年來,包括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態勢良好,顯示出較強的市場生命力,是未來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的生力軍,要加大對新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著力解決“誰來種地”這一根本問題。二是建設新時代“三農”隊伍。要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一線陣地,鍛造“一懂兩愛三過硬”的三農隊伍,推動各級黨政干部成為懂專業、知農時、識五谷和駕馭推動“三農”工作的行家里手,探索建立*鄉土人才資源庫,大力培育培養*本土的田專家、土秀才,以優異的政策鼓勵更多有志青年留在農村,支持大學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復轉軍人和城市知識青年返鄉創業。三是強化政府服務職能。積極幫助各類生產經營主體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及時在政策、資金方面給予支持,并在允許范圍內,開設“綠燈”,全程跟蹤服務指導,幫助產業項目落地實施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二)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
一要落實“長牙齒”硬措施。嚴格落實“非農化”“非糧化”責任清單,加強動態監測,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突出問題,科學分類穩妥處置存量和增量問題,突出抓好撂荒耕地治理,最大限度挖掘撂荒地潛力,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良田糧用”。二要不斷健全管理體制機制。健全逐級負責的耕地管理責任體系,逐級分解落實耕地保有量任務,將目標任務在國土空間規劃中“落地上圖”,全縣耕地“一張圖”管理,并將永久基本農田帶圖斑、帶位置下達、落實到最小單元,全面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保護”的工作格局,做到每一個耕地地塊有責任人、有看護人、有巡查人,及時發現和處理違反耕地使用和管理的各類行為。
(三)推動農田高效利用,搶占“中國農業硅谷”建設先機
繼續著眼糧食安全基礎不動搖,持續提升土地質量,增加效益。一是推進農田高效利用。依托我縣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和豐富的種質資源,與高校、科研機構深度合作,集聚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在*、*河流域鄉鎮大力推廣水稻(玉米)、草莓、蒜薹、早春菜、冬春菜輪種和桑豆復種等高效糧經生產模式,促進糧經作物協調發展,實現糧食總量平衡和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目標。加強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積極做好農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工作。二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三變改革,五大合作”,探索推進資產、土地、勞務、等多種形式股份合作,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增強村集體發展能力和經濟實力,拓寬農民增收致富路徑。要穩步實施好*香稻項目,敢于嘗試,有效利用同城化發展政策,大膽借助其他縣市經驗做法,**我縣項目推進中面臨的改革問題,做出我縣聯農帶農促發展的好做法。
推薦訪問: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穩住糧食安全基本盤研討發言稿 發言稿 穩住 全面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