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宇
摘要:平衡施肥對于滿足馬鈴薯生長需求、促進養分吸收、減少環境污染具有積極作用。本文詳細闡述了平衡施肥技術的關鍵環節,包括施用基肥、追肥、葉面噴施等,倡導農戶制定科學合理的施肥方案、加強田間管理、積極學習和引進新的施肥技術,根據土壤條件、氣候特點和馬鈴薯生長階段進行合理施肥,采取深耕細作、合理密植和間作、水肥管理等具體措施,通過應用新型肥料和精準施肥技術保障馬鈴薯的高質量生長。本文深入探討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的平衡施肥技術,旨在通過科學施肥,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以期為馬鈴薯的種植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
種植;
平衡施肥技術
1 馬鈴薯的需肥特點
1.1 對氮、磷、鉀三大營養元素的需求
氮元素是構成馬鈴薯蛋白質和葉綠素的重要成分,對植株生長和光合作用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馬鈴薯的生長初期,氮元素需求量較大,這主要是因為此階段植株正處于快速生長期,需要大量的氮元素來構建細胞組織,促進葉片的生長,從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為后續塊莖形成、膨大奠定堅實的基礎[1];
磷元素是參與馬鈴薯能量代謝和物質合成的重要元素,在馬鈴薯的根系發育和塊莖形成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施用適量的磷肥可促進馬鈴薯根系的生長發育,增強植株的吸水吸肥能力,促進塊莖的形成和膨大;
鉀元素有助于提高馬鈴薯的抗逆性,增強植株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提高馬鈴薯的品質,在馬鈴薯的塊莖膨大期,鉀元素的需求量顯著增加,此時,農戶可及時補充鉀肥,以提高馬鈴薯的產量。
1.2 對微量元素的需求
鋅元素是馬鈴薯生長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可參與馬鈴薯體內多種酶的合成和激活過程,對植株的生長發育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硼元素對馬鈴薯的花粉萌發、受精過程有重要影響,缺硼會導致馬鈴薯花而不實,嚴重影響產量。
1.3 階段性的需肥特點
馬鈴薯的需肥量會隨著生育期的推進而發生變化,在生長初期,馬鈴薯主要吸收氮、磷等營養元素,以促進植株生長,到了塊莖形成、膨大期,馬鈴薯對鉀元素的需求顯著增加。因此,在施肥過程中,應根據馬鈴薯的生長發育階段,科學制定施肥方案,合理搭配、施用各種肥料,確保肥料能充分發揮作用,為馬鈴薯的優質高產提供有力保障。
2 馬鈴薯平衡施肥技術的應用
馬鈴薯平衡施肥技術,是一種科學、高效的施肥方法,旨在根據馬鈴薯的生長特點和養分需求,合理搭配并施用不同種類的肥料,以實現養分供應與作物需求的平衡,現階段來看,常用的馬鈴薯平衡施肥技術包括如下幾種。
2.1 重視施用基肥
在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基肥的施用比重可達到總施肥量的70%,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實際的施肥中,農戶不僅要注重施肥數量,還要關注質量,盡可能結合深耕整地過程,將有機肥(一般為腐熟農家肥)和氮、磷、鉀肥混合均勻后施入土壤中,確保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為馬鈴薯的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根據種植實踐,若產馬鈴薯2 000 kg/667 m2,應施入經過腐熟的有機肥3 200 kg/667 m2、過磷酸鈣45 kg/667 m2、尿素18 kg/667 m2、硫酸鉀12 kg/667 m2,以起到平衡施肥效果。其中,有機肥作為基肥的重要組成部分,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能持續為馬鈴薯提供養分。同時,有機肥還具有改善土壤結構的功能,可增加土壤的通氣性和保水性,為馬鈴薯的根系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2];
過磷酸鈣、尿素等化肥可迅速補充土壤中的養分,滿足馬鈴薯生長初期的養分需求,提升馬鈴薯生長質量。
在實際的施肥過程中,農戶應關注對于施肥方法的選擇與應用,例如,在深耕整地時,可將肥料均勻撒在土壤表面,通過機械或人工的方式將肥料與土壤混合均勻,避免出現局部養分過多或過少的情況,同時,借助這一深耕整地過程,還可打破土壤板結,增加土壤的疏松度,有利于馬鈴薯根系的生長和養分的吸收。但值得說明的是,通常情況下,肥料與馬鈴薯種薯之間應有4.5 cm的距離,以避免產生燒種現象。
在施用充足的基肥后,馬鈴薯在生長初期就能獲得充足的養分供應,從而確保植株生長健壯、葉片繁茂,為后續的塊莖形成和膨大奠定堅實的基礎。
2.2 科學施用種肥
根據種植實踐,馬鈴薯種肥應以磷肥為主,這是因為磷肥對馬鈴薯的根系發育和塊莖形成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例如,可采取溝施方法,施入磷酸二銨7 kg/667 m2,將施肥深度控制在比種子深5 cm左右的位置,并對種子和種肥實施分層隔開處理,例如,可在播種溝或播種穴中先施入肥料,再覆蓋一層土壤,最后播種馬鈴薯種子的方式,通過輔以適量的氮肥和鉀肥,也可進一步提高馬鈴薯幼苗的抗逆性。
在這一環節中,種肥的施用量需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馬鈴薯的需肥特點來確定,若施用過量的種肥,可能導致幼苗生長過旺,若施用不足,則會影響幼苗的正常生長,因此,在施用種肥時,需進行科學的計算,確保種肥能為馬鈴薯幼苗提供適量的養分,使其更好地適應各種環境條件,為馬鈴薯的高產和優質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盡早施用追肥
追肥是馬鈴薯生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馬鈴薯的幼苗期和塊莖形成期,應適時、適量地施用追肥,促進植株生長。
在幼苗期,馬鈴薯植株處于快速生長階段,對養分的需求較大。此時,可追施一定量的氮肥和鉀肥,以滿足植株對氮、鉀元素的需求。其中,氮肥可促進植株葉片的生長擴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鉀肥則有助于增強植株的抗逆性,提高植株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例如,可根據中耕培土實況,為馬鈴薯追施尿素,劑量控制在4 kg/667 m2,到了現蕾期,追施尿素7 kg/667 m2、硫酸鉀8 kg/667 m2。在距離植株根系4 cm位置處應開溝,采取溝施或穴施的方法,在施肥完畢后,利用土來覆蓋嚴密,從而達到促苗早發的目的。
根據種植實踐,到了塊莖形成期,馬鈴薯對鉀肥的需求會顯著增加,此時,應增加鉀肥的施用量,以促進塊莖的膨大,提高塊莖的淀粉含量和品質。
在施用追肥時,農戶也需注意選擇合適的施用方式,目前來看,溝施或穴施是常用的追肥方式,可確保肥料深入土壤,并被作物充分吸收利用。同時,根據馬鈴薯的生長情況和氣候條件,應合理安排追肥的時間,確保肥料能及時發揮作用,促進植株的健壯生長和塊莖的形成,為農戶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2.4 加強葉面追施
葉面追施也是一種重要的施肥方法,多被用于在馬鈴薯生長后期補充養分,在這一階段,由于根系吸收能力下降,馬鈴薯需從葉面等位置汲取養分。在進行葉面追施時,農戶需選擇合適的葉面肥,確保其含有氮、磷、鉀等多種營養成分,以滿足馬鈴薯生長后期的全面需求。同時,葉面肥的配比和濃度也需根據馬鈴薯的生長情況和氣候條件進行調整,以確保肥料能被植株充分吸收利用[3]。以噴施寶有機水溶肥為例,在實施葉面追肥時,施用噴施寶35 mL/667 m2兌50 kg水進行連續性噴施,間隔時間控制在8~10 d。在噴施時,需注意噴施的均勻性和全面性,確保葉片的正反面都能充分接觸到肥料溶液。
通過加強葉面追施,可提高馬鈴薯葉片的光合作用效率,延長葉片功能期,從而提高塊莖的產量和品質,增強植株的抗逆性,提高其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促進馬鈴薯的健康生長。
3 馬鈴薯施肥管理技術
3.1 制定科學合理馬鈴薯施肥方案
為了確保馬鈴薯優質高產,農戶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施肥方案,綜合考慮土壤條件、氣候特點、馬鈴薯的生長發育階段和養分需求等多個因素。
土壤中的養分含量、酸堿度、有機質等是制定施肥方案的重要依據,通過進行專業的土壤測試,農戶可了解土壤中各種養分的具體含量,從而確定需要補充的肥料種類和數量。根據馬鈴薯的生長發育階段,農戶可合理安排施肥時間和施肥量。通常情況下,馬鈴薯的生長過程可分為幼苗期、發棵期和結薯期等階段,每個階段對養分的需求都有所不同:在幼苗期,馬鈴薯主要吸收氮肥,以促進植株的生長;
在發棵期,磷肥和鉀肥的需求量逐漸增加,以便于根系發育;
到了結薯期,鉀肥的施用量應進一步增加,以滿足馬鈴薯塊莖膨大的需求。
在制定施肥方案的過程中,應遵循平衡施肥的原則。平衡施肥主要是指在滿足馬鈴薯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的同時,應保持各種養分之間的平衡。通常情況下,馬鈴薯的過量施肥不僅會造成養分浪費,還會對土壤環境造成污染,而施肥不足則會影響馬鈴薯的正常生長[4]。因此,在制定施肥方案時,需根據馬鈴薯的養分需求和土壤的養分狀況,科學計算各種肥料的施用量和比例。由于氣候變化、病蟲害等因素可能影響馬鈴薯的生長,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需根據實際情況,對施肥方案進行調整,確保方案易于實施且經濟合理。
3.2 加強田間管理,創造良好環境
通過加強田間管理,可為馬鈴薯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促進其健康生長。具體措施如下。
(1)加強土壤耕作和整理。在馬鈴薯播種前,農戶應對土壤進行深耕細作,打破土壤板結,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性,同時,清除田間的雜草和殘留物,減少病蟲害的滋生和傳播,為馬鈴薯的根系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
(2)合理密植和間作。農戶應根據土壤肥力和馬鈴薯品種特點,合理安排種植密度和間作作物,盡可能提高產量,同時保障馬鈴薯品質。一般來講,在間作方面,可選擇一些與馬鈴薯生長習性相協調的作物,如豆類、蔬菜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3)加強水肥管理。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要根據天氣情況和植株生長狀況,及時灌溉排水,保持土壤濕潤但不過濕,同時,結合施肥方案,可合理追施氮、磷、鉀肥,確保馬鈴薯在不同生長階段都能獲得充足的養分供應。
除了上述措施外,田間管理還包括病蟲害防治、除草等工作,農戶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通過定期除草,減少雜草對馬鈴薯生長的競爭壓力,保持田間的整潔通風。
3.3 積極學習和引進新的施肥技術
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新的施肥技術也不斷涌現,為馬鈴薯施肥管理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農戶也應積極學習這些新的施肥技術,通過參加農業科技培訓活動、閱讀專業文獻,了解最新的施肥理念、方法和技術,包括新型肥料、智能化施肥系統等。在田間實踐中,農戶可結合實際情況,嘗試應用新的施肥技術,在充分了解新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點后,結合當地的土壤條件、氣候特點和馬鈴薯的生長需求,選擇適合的新技術進行試驗,通過實踐驗證,評估新技術在馬鈴薯施肥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此外,加強與其他地區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引進新技術的重要途徑,通過參觀考察、學習交流等方式,農戶可了解其他地區在馬鈴薯施肥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并積極尋求合作機會,引進適合當地條件的技術管理模式。
3.4 選用優良品種,促進優質高產
在馬鈴薯施肥管理中,也可通過選用優良品種,實現高產優質的生產目標,更好地發揮平衡施肥技術的應用作用。通常情況下,不同馬鈴薯品種對土壤、氣候等生長條件的要求有所不同,在選擇品種時,需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土壤狀況以及市場需求,確保所選品種適應當地環境條件,同時滿足市場對馬鈴薯品質的要求[5]。以筆者所在地區為例,貴州黔西南州地處云貴高原一帶,海拔較高,因此在選擇馬鈴薯品種時應高度關注作物生長對氧氣、光照強度的需求,盡可能選擇抗逆性強的品種,以更好地應對干旱、高溫等不利氣候條件;
同時,應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以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使馬鈴薯保持穩定的生長勢。
高產優質是馬鈴薯種植的最終目標,因此,在選擇品種時,應優先考慮那些經過試驗示范、表現突出的品種,這些品種通常具有高產、優質、耐貯藏等特點,能為種植戶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通過合理施肥,農戶可為馬鈴薯提供充足的養分,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和塊莖膨大。
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新的馬鈴薯品種也不斷涌現,為保持種植效益的持續提升,農戶也應定期更新品種,引進新的優良品種進行試驗。為了避免品種單一化帶來的風險,還可實行品種輪換制度,配合使用平衡施肥技術,確保馬鈴薯種植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的平衡施肥技術,對于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保護環境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科學制定施肥方案、加強田間管理、積極應用新的施肥技術,農戶能更有效地滿足馬鈴薯生長的營養需求,同時減少化肥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未來的實踐中,應繼續深化對馬鈴薯生長特性和養分需求的研究,進一步完善施肥方案和技術體系,以期實現馬鈴薯種植的高效、優質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星.氮磷鉀運籌對馬鈴薯產量品質及相關生理特性的影響[D].重慶:西南大學,2020.
[2] 王小英,陳占飛,方玉川,等.不同氮磷鉀配比對馬鈴薯農藝性狀、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20,36(4):44-49.
[3] 楊文柱.噴滴灌施肥灌溉馬鈴薯氮素吸收與農田氮平衡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9.
[4] 郭恒,賈豪,王艦.氮磷鉀肥配施對全膜覆蓋馬鈴薯肥料利用率及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20):75-78.
[5] 連彩虹,漆文選.馬鈴薯高產高效綜合集成栽培技術[J].蔬菜,2019(5):47-50.
猜你喜歡 種植馬鈴薯 馬鈴薯有功勞少兒科學周刊·兒童版(2021年21期)2021-12-11馬鈴薯種植中常見不良現象的發生原因及預防現代畜牧科技(2021年4期)2021-07-21春栽馬鈴薯種植技術今日農業(2021年4期)2021-06-09定邊馬鈴薯陜西畫報(2016年1期)2016-12-01淺談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原則和方法科教導刊·電子版(2016年26期)2016-11-21甜玉米的種植管理技術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胖胖的馬鈴薯創新作文(小學版)(2016年31期)2016-03-11秋馬鈴薯栽培技術福建農業科技(2015年3期)20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