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克
當代科學與技術正處在大發展、大交叉、大融合的時代,正在向深海、深地、深空、量子、超算、大數據、大模型、腦海深處進軍。物質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和智能科學正在相互照亮。教育和腦科學,是魚和水、樹與根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腦科學研究,能夠幫助我們發現人類學習行為的物理學和生物學規律,揭示認知、學習、記憶和教育過程的本質,啟發我們不斷創新思維、創造新思想,從而為解決教育問題提供新思路、新解法,構建更加科學、健康的教育生態。
腦認知功能具有整體性、復雜性和非線性的特性,根據這些特性,結合最新研究技術,我們可以破除一些過時的錯誤假設。例如,曾經有學者假設大腦有一個所謂專門識別祖母面孔的“祖母細胞”,但近些年來的研究表明,大腦并不是用一個特定的面孔細胞“一對一”地編碼一個特定的面孔,而是由一個面孔細胞參與對許多面孔的一些特征編碼,一個面孔特征也同時被多個面孔細胞編碼,是“一對多,多對一”的關系。人類大腦如何記憶和回想,腦科學研究提供了更加客觀、科學的解釋,這也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大腦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如何運轉,從而為科學的教育理論提供依據。
學習從提問開始,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們能否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對于科學研究非常重要,例如,歌曲為什么不能倒著唱?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對于復雜認知功能來說,了解事物發生的先后順序至關重要。研究者通過對獼猴進行實驗,揭示了“時序工作記憶的群體編碼”原理。大腦中前額葉皮層5325個神經元在進行時序記憶時,在時間延遲段的高維神經狀態空間可分解為低維狀態子空間之和,也即“降維原則”(系統的維數是指描述其所有狀態所需的自變量的數量)。序列記憶依賴于一個組合神經代碼,每個秩(Every rank)都有獨立的低維秩子空間,每個秩子空間都廣泛分布在神經集群中,時間序列中的信息各有獨立空間,互不重疊干擾。這項研究反映在教育過程中則是:教師應該遵循什么樣的教學順序,才能使學生更高效地記憶知識、掌握能力、鍛煉思維。
心智通過腦和行為的互動而演化。行為越豐富,大腦越發達;
大腦越發達,行為越復雜。動物在內外環境變化的驅動下產生行為,每次行動的結果或是成功,或是失敗,然而當失敗重復發生時,動物常能及時停止無效行為。例如,有學者對斑馬魚“游泳”進行實驗監測,在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建立了可以與全腦成像匹配的“放棄”行為學范式,即動物嘗試“游泳”卻不能產生預期的反饋,失敗持續發生后,斑馬魚會暫時“躺平”,放棄“游泳”。又如,有學者進行實驗,發現小鼠在重復勝利行為時,會引起“中縫背側丘腦—內側前額葉皮層”突觸連接增強,揭示了“勝利者效應”的腦機制和丘腦到皮層的輸入有關。同理,這也說明人在反復獲勝后,會增加之后比賽的獲勝概率。在教育中,如果學生能夠不斷成功掌握知識和技能,會增加學習動力和信心,從而提高之后獲得成功的概率。
宇宙浩瀚,地球人雖然渺小,但人類的科學探索精神是偉大的。有關人腦的“計算機隱喻”已經過時,人們更傾向將大腦心智比作交響樂章。“腦—智”科學正在描繪一幅關于精神活動如何從“基因—腦—行為—環境”精致協調互動中涌現的生動圖景,并將對人工智能的演化產生深遠的影響。教育與腦科學相結合,能夠發揮“腦—智”創造力的強大作用,拓展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將教育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猜你喜歡 腦科學面孔皮層 從STEM到STEAM:腦科學基礎及教育啟示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3年9期)2023-11-29腦科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舉隅小學教學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本期面孔遼河(2022年4期)2022-06-09急性皮層腦梗死的MRI表現及其對川芎嗪注射液用藥指征的指導作用研究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20年3期)2020-05-08多變的面孔智慧少年·故事叮當(2020年2期)2020-03-08自然面孔人與自然(2019年4期)2019-07-26基于復雜網絡的磁刺激內關穴腦皮層功能連接分析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19年6期)2019-07-16腦科學改變教育商周刊(2018年16期)2018-08-14董奇:腦科學研究與未來教育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基底節腦梗死和皮層腦梗死血管性認知功能的對比中外醫療(2016年15期)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