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石窯水庫泄洪方案改建設計分析

時間:2022-10-24 08:30:03 來源:網友投稿

摘 要:簡述了石窯水庫的概況,分析了石窯水庫泄洪現狀及主要問題,從工程任務與規模、工程總體布置、泄洪方案選擇與分析等方面,介紹了石窯水庫泄洪方案改建設計。

關鍵詞:石窯水庫;泄洪方案;改建設計

1 工程概況

1.1 地理概況

石窯水庫位于山西省陽城縣河北鎮石窯村,屬黃河流域沁河支流澗河,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長8.37km,控制流域面積12km2,流域平均寬1.434km,平均流域縱坡25.5‰,水庫原設計總庫容12萬m3,樞紐工程原設計由漿砌石重力壩、溢洪道、臥管輸水洞等建筑物組成。石窯水庫原設計洪水標準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100年一遇。建庫時因受歷史條件限制,遺留問題較多,五十多年來,水庫一直帶病運行,存在壩體單薄、穩定達不到規范要求、水庫防洪能力不滿足規范要求等問題,給水庫安全運行埋下很大的隱患。

1.2 水文概況

年徑流:水庫流域為無資料地區,按山西省水文分區屬東區,產流地類為灰巖灌叢山地。徑流計算參考《山西省水文計算手冊》,按冪函數法計算地表年徑流量,流域面雨量按1956~2008長系列等值線圖查算,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1.91萬m3。

洪水:由于水庫流域流域面積較小,夏季短歷時暴雨時有發生,導致流域常出現陡漲陡落的洪水,峰高量小,較為符合北方山區型小流域的洪水特征,洪水計算根據《山西省水文計算手冊》(以后簡稱《手冊》)中水文分區圖,確定水庫流域所處分區屬東區,計算采用綜合瞬時單位線法和推理公式法進行比對,結果為:水庫加固改造后,20年一遇標準洪水,水庫最高水位為999.72m,相應庫容為10.6萬m3,最大下泄流量為29.55m3/s;百年一遇標準洪水,水庫最高水位為1000.58m,相應庫容為11.7萬m3,最大下泄流量為84.26m3/s。

1.3 地質概況

庫區地貌為低中山丘陵地帶,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河谷斷面一般為“V”型。地質構造屬大地構造單元為呂梁-太行斷塊沁水塊坳之沾尚-武鄉-陽城北東向褶皺帶中部。本區屬構造剝蝕中低山區,基巖裸露,工程區處在一個地層平緩、地殼相對穩定的地塊,區域穩定性較好。

壩址區的地質構造變形輕微,地層較平緩,未發現大的構造斷裂,壩址左岸基巖出露,右岸多被坡殘積土所覆蓋,基巖巖層傾向北東,傾角10°。

溢洪道地層為下奧陶統白云巖,致密堅硬,巖體較完整。

2 工程任務與規模

石窯水庫原設計主要任務為防洪為主,同時兼顧灌溉要求。建庫時受歷史條件限制,遺留問題較多。為保障水庫防洪安全,設計對石窯水庫進行泄洪改建,內容為:對舊壩體部分拆除、培厚,改溢洪道泄洪為壩身泄洪。

改建后,水庫遭遇20年一遇標準洪水時,水庫最高水位為999.72m,相應庫容為10.6萬m3,最大下泄流量為29.55m3/s;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時,水庫最高水位為1000.58m,相應庫容為11.7萬m3,最大下泄流量為84.26m3/s。

3 工程總體布置

3.1 工程等級和標準

石窯水庫樞紐大壩為漿砌石壩,水庫原設計總庫容12萬m3。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規定,本工程屬Ⅴ等水利樞紐工程,樞紐永久性主要建筑物大壩、輸水洞為5級建筑物,其它永久性次要建筑物及臨時性建筑物為5級建筑物。

根據《石窯水庫大壩安全鑒定報告》鑒定結論:石窯水庫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設計,百年一遇校核。

根據《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2001),石窯水庫壩址區地震烈度為6度,按規定不需地震設防。

3.2 工程總體布置

改造后最大壩高12.5m,壩頂長度51.5m,頂寬4.0m,壩頂高程1001.9m。壩頂上游側設防浪墻,墻頂高程1002.9m,寬0.5m。

壩頂樁號0+000~0+017、0+038~0+051.5為非溢流段,壩頂樁號0+017~0+038為溢流段,設3孔,單孔寬6.0m。溢流面采用“WES”壩面,溢流堰頂高程998.9m,壩面采用C30鋼筋混凝土結構。

壩頂溢流段設有工作橋,橋面總寬4.0m,單塊面板寬1.0m,長7.0m,厚0.4m,采用C30鋼筋混凝土結構。

臥管輸水洞位于大壩右岸,改造對臥管進行勾縫防滲處理。因壩面培厚,輸水洞向下游延長,改造后輸水洞總長10.0m。

4 泄洪方案選擇與分析

4.1 方案選擇

水庫泄洪主要有兩種比選方案:①對現有溢洪道進行開挖處理;②放棄對現有溢洪道進行開挖,選擇對壩身進行溢流改造。

4.2 方案分析

溢洪道現狀右岸為陡立山體,溢洪道可開挖成型寬度不足10m,在假定溢洪道寬為10m的條件下,進行20年一遇設計洪水和百年一遇校核洪水多次調洪計算,計算結果表明即使溢洪道深達5m仍不能滿足百年一遇校核洪水要求。通過對溢洪道地質條件進行分析,溢洪道縱段基礎為完整基巖,開挖困難,且溢洪道與壩體緊鄰,強行開挖將對大壩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大壩高度僅有12.5m,上游庫區淤積深度達到5m多,若對溢洪道進行加深開挖處理,將降低水庫除險加固后的工程效益,且需新建跨溢洪道上壩工作橋。綜合分析,否定方案①而選擇方案②進行泄洪改建設計。

5 改建設計

5.1 溢流改造設計

改建后的溢流壩堰頂高程998.9m,溢流面采用C30鋼筋混凝土結構,新澆筑溢流壩面混凝土與原壩體漿砌石之間設置錨桿,錨桿間距1.0m,梅花型布置,錨桿長度2.0m,桿徑20mm,原壩體漿砌石拆除斷面為階梯型,最小拆除厚度取0.75m。

5.2 堰面設計

堰面曲線為“WES”曲線,經計算曲線方程為:y=0.2710·?字1.85;上游堰面采用三段圓弧法,經計算的得,R1=1.028m,R2=0.411m,R3=0.082m;L1=0.36m,L2=0.567m,L3=0.580m;下游直線段采用與非溢流段下游壩面相同坡度,取0.75。

選用挑流消能設計,設計選定挑流坎高程為992.9m,設計反弧半徑選用R=5.0m,挑角為22°1"31”,反弧段角度為55°2"50”。

5.3 消能設計

挑流射程的計算參考《水利計算手冊》,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h,v-鼻坎出口斷面的水深和流速;?茲S-挑射角;?駐S-鼻坎頂點與下游水面的高差;g-重力加速度。

沖坑深度的計算采用公式:

t=Kq0.5Z0.25-ht

式中:t-沖坑深度;q-單寬流量;Z-上下游水位差;ht-下游水深;K-抗沖系數,主要與河床地質條件有關。計算結果見表1。

為減小對下游河床的沖刷,在溢流段下游10m范圍內拋石,深1.5~2.0m。

作者簡介:戴宏勝(1982,7-),男,2009年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學歷,工作于晉城市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辦公室,現借調于晉城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從事水工設計工作

推薦訪問:泄洪 改建 水庫 方案 分析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