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
關鍵詞: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癌;非整倍體細胞;DNA倍體
1 材料與方法
1.1取材、制片及染色 2012年1月~2014年5月,對44238名城鎮及農村婦女進行了子宮頸DNA檢查。參與檢查的婦女的年齡在25~35歲,平均年齡(37.5±5.0)歲,排除無完整宮頸及行宮頸治療的。用宮頸刷在陰道擴張器直視下取材。宮頸樣本收集后,經化學及物理處理,使細胞平鋪在玻片上,每例制成兩張薄層細胞片,其中一片進行巴氏染色做常規細胞學診斷,另外一片進行FeulgenDNA染色做DNA定量測定。
1.2細胞學診斷 巴氏染色片經兩位有經驗的細胞病理醫師閱片。根據Bethesda診斷分別為5組:良好;ASCUS;LSIL;HSIL/CIS;鱗狀上皮癌。全自動DNA倍體分析儀對Feulgen染色片中的每一個細胞進行123個核特征掃描分析,自動將細胞分類并測出其細胞核內DNA含量。出現細胞核DNA倍數>5c細胞片,診斷為倍體異常細胞即陽性片,若無>5c細胞者,為陰性片。常規細胞學異常者或DNA檢測陽性病例,均需進一步做陰道鏡、子宮頸的活檢,進行病理組織學診斷。
2 結果
2.1 DNA圖像分析儀在篩查CIN2和CIN2以上病變的敏感性 用宮頸活檢病理診斷結果作為依據,在992例中,CIN1 618例,CIN2 200例,CIN3/CIS 114例和侵潤癌60例(表1)。若將常規細胞學LSIL或HSIL定為活檢標準,常見細胞學篩查CIN2或CIN2以上病變(374例)的敏感性為39%,特異性為91%;篩出CIN3或CIN3以上病變(174例)的敏感性為52%,特異性為86%。DNA定量分析儀若以1個或超過1個>5c細胞為活檢標準,篩查CIN2或CIN2以上病變的敏感性為77%;篩查CIN3或CIN3以上病例的敏感性為85%,特異性為61%。若將3個或3個以上>5c細胞作為活檢標準,篩查CIN2或CIN2以上病變的敏感性為69%,特異性為84%;篩查CIN3或CIN3以上病例的敏感性為82%,特異性為74%。
DVA倍體分析系統為正常和異常,異常包括:①1~2個>5c;②3個或3個以上>5c,但無非整倍體細胞峰出現;③有非整倍體細胞峰.
2.2非整倍體細胞與宮頸上皮內瘤變分級的關系 CIN1、CIN2、CIN3/CIS和宮頸癌等不同級別的宮頸疾病中,在每100個被測細胞中出現>2.5c的細胞分別為4.4±0.27、7.1±0.15、11.4±1.14和15.6±2.3,除CIN3/CIS與宮頸癌之間并無差別,各組之間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出現>5C的細胞分別有0.6±0.04、1.21±0.16、2.47±0.38和3.12±0.78,除CIN3/CIS與宮頸癌之間并無差別,各組之間差異均有顯著性。除了非整倍體細胞數目不同外,不同級別CIN和宮頸癌出現非整倍體細胞的頻率也是不一致的。CIN1、CIN2、CIN3和宮頸癌分別有29%、59%、84%和87%病例中可出現非整倍體細胞。
3 討論
本研究提示CIN1、CIN2、CIN3/CIS和宮頸癌出現的非整倍體細胞的頻率分別為29%、59%、84%和87%,這與其他一些研究一致,即宮頸上皮癌前病變級別越高,DNA倍體異常細胞和非整倍體細胞峰出現的頻率越大。Kashyap等調查了不同分化程度宮頸癌DNA非整倍體細胞出現的頻率,發現在高分化的鱗狀上皮癌為64%,中度分化鱗癌為71%,低分化鱗癌為83%。以上均說明非整倍體細胞的多少與宮頸癌的惡性程度相關,非整倍體細胞越多,病變越嚴重,預后越差。
宮頸上皮內瘤變是與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的一組癌前病變,而HPV感染是CIN發生、發展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HPV將其DNA片段整合到宮頸細胞核內DNA上,可引起染色體數量的改變,形成非整倍體細胞,CIN宮頸細胞多有DNA非整倍體改變。
總之,結合誘發因素,根據DNA倍體分析方法可協助宮頸細胞學判斷宮頸病變的發展和嚴重程度,對臨床有很高的使用價值,特別是宮頸CIN1、CIN2、CIN3/CIS和宮頸癌的篩查和治療[1-2]。
參考文獻:
[1]李靈潔,王開秀,楊芳,等.細胞DNA定量分析進行宮頸癌篩查的臨床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16):2319-2320.
[2]黃宏梅,韋雪梅,方云光.細胞DNA定量分析用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早期篩查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15):2-3.
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