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國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評

時間:2022-10-21 08:20:03 來源:網友投稿

摘要自我表露是社會心理學、臨床咨詢和治療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介紹了自我表露的概念,靜態的現象或動態的過程;描述性與評價性自我表露或正向與負向自我表露類型;自我表露的功能;社會滲透理論、壓抑理論、溝通隱私管理理論等相關理論及主要測量方法。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題、目標人、性別差異及自我表露與孤獨感、親密友誼的關系等方面,AIDS/HIV表露、兒童性侵犯表露、情緒表露和創傷表露等現實社會問題的表露成為近幾年研究的焦點。擴展自我表露的概念,進一步深入研究青少年自我表露以及完善和發展自我表露的研究工具是未來的研究趨向。

關鍵詞自我表露,AIDS/HIV表露,兒童性侵犯表露,情緒表露,創傷表露。

分類號B849;C91

1引言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個體對他人表達情感、想法與觀點的窗口。國外有關自我表露的研究,尤其是成人的相關研究已相當廣泛和深入。國內學者對該領域的研究正在逐漸興起。自我表露最先是由Jourard(1958)提出、界定并開展發展性研究的。他最早認為自我表露是個人將有關自己的信息表露給目標人(將個人信息與其進行交流的人)[1]。后來他在《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一書中將其界定為,告訴另外一個人關于自己的信息,真誠地與他人分享自己個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過程[2]。此后,自我表露受到了社會心理學家、人際溝通學者和臨床咨詢師、治療者等多學科多領域研究者的關注,被予以不同的界定和研究。本文試圖對國外有關自我表露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主要介紹了自我表露的界定、類型、功能、相關理論觀點、測量方法和研究焦點,并提出以往研究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2 自我表露的界定

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自我表露進行了界定,主要持兩種觀點:一種是把自我表露看成是靜態的現象,認為是個體、關系特質或行為事件[1,3~5];而另一種是把自我表露看成是動態的交互作用過程[6,7]。現在普遍認為自我表露最為經典的定義是個體口頭將自己的信息(包括思想、感受和經歷)表露給他人,在親密關系的發展和維持上起主要作用[8]。

2.1 自我表露是穩定的個體或關系特質

早期理論和研究把自我表露看成是一種人格特質。Jourard(1971)認為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的前提和表現[2]。Cline認為自我表露是個體的一種意愿或能力[9]。與此觀點密切相關的是把自我表露看成是一種關系特質,如研究自我表露與關系滿意度、關系維持時間等之間的關系[9]。

2.2 自我表露是行為事件

Cline也認為自我表露是一種信息傳遞行為或事件[9]。持這種觀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體的表露信息和行為上,典型研究變量包括表露的親密性、數量和適應性等。Jourard(1968)認為自我表露不僅是向對方呈現真實自我,而且是人們表達與創造親密和愛的方式[10]。

2.3 自我表露是交互作用過程

Yalom(1985)認為,自我表露總是一種人際交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不是表露給對方什么,而是在這個關系情境下進行表露……更重要的是表露會使與他人的關系變得更豐富、深入和復雜[11]。把自我表露看成是交互作用過程,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自我表露是雙向、持續的循環過程,而不是一個單獨事件;第二,自我表露是情境性的,情境會影響自我表露的過程;第三,自我表露過程中的所有成分相互依賴、相互影響[9]。

3 自我表露的類型

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自我表露的類型做了劃分,主要有以下兩種分類:

3.1 描述性(descriptive)自我表露和評價性(evaluative)自我表露

Delerga和Margulis(1983)把自我表露分為兩種類型:描述性自我表露和評價性自我表露[12]。描述性自我表露主要指對事實性信息的表露,包括有關個人的思想、經歷等;評價性自我表露指個人對自己的感受、評價或判斷的自我表露,包括自我評價、內心感受等。

3.2 正向的自我表露(positive self-disclosure)和負向的自我表露(negative self-disclosure)

DeVito(1998)根據自我表露內容的性質,將自我表露分為正向的自我表露和負向的自我表露[13]。正向的自我表露主要指表露的內容是有關個人積極正向的,不會對自己產生不良影響的;負向的自我表露主要指表露的內容是個人試圖隱瞞的或不愿表露的,會對自己的形象產生不良影響的。那些積極自我表露的人會對個體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尤其在關系發展的初始階段[13]。一般正向自我表露在交往初期較多,隨著關系的深入,負向的自我表露可能會增多[14,15]。負向的自我表露處理不當有可能導致關系的惡化或中斷[16]。

4 自我表露的相關理論觀點

4.1 社會滲透(social penetration)理論

社會滲透理論認為自我表露是一種社會交換的基本形式,隨著關系的發展,這種交換會變得越來越廣泛和深入。自我表露的形式會隨著關系的狀態而改變,在最初的關系中,人們傾向于一方面保持比較親密的程度,一方面對彼此的吐露進行“交換”;然而一旦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嚴格的“交換”便較少發生了[15]。社會滲透理論描述了親密關系的形成、保持和結束,認為自我表露是親密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Hendrick(1981)認為社會滲透理論為探索人與人關系中的自我表露模式提供了一個框架[17]。

4.2 壓抑(inhibition)理論

壓抑理論認為無法面對創傷性事件會導致不良的健康狀況,其核心觀點是壓抑思想、感受和行為是一個消耗生理能量的主動過程,當個體長期壓抑他們談論或思考創傷性經歷的意愿時,累積的壓力會施加在個體身上,最終導致個體對心身疾病的易感性增加[18]。壓抑理論的一個重要結論是與過去創傷性經歷相關的表露可以降低不健康結果發生的可能性。

4.3 溝通隱私管理(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 CPM)理論

溝通隱私管理理論為理解溝通時個體在決定是否或如何表露隱私時產生的緊張壓力提供了一個有效框架。CPM用可滲透可伸縮的界限作比喻來區分隱私和公開之間的關系[19]。根據CPM,這些界限的滲透性是變化的,從相對易滲透(如,個體可通過此界限表露大量的隱私)到相對不易滲透性(如,個體嚴格保密)[20]。個體通過使用一種隱私管理原則系統來控制他們隱私界性的可滲透性。該系統由界限接近原則(如,關于何時分享隱私的原則)和界限保護原則(如,何時不分享隱私的原則)組成[20]。根據CPM,表露隱私后可能使人感到脆弱。因此,個體通過構建溝通隱私界限來控制表露隱私后可能帶來的危險。人們權衡界限,在隱私和公開、距離和親密、自主和獨立之間尋找一種平衡。

4.4 與孤獨感相關的理論

Sullivan,Erickson, Rogers和Jourard提出了有關自我表露與孤獨感關系的理論觀點。

Sullivan(1953)認為人們有親密的需要,并且把與他人高度發展的親密看作是“滿足生活的主要來源”,而且他還認為“前青年期最需要親密的交流,這種交流與滿足和安全感有關”[21]。Sullivan強調同伴團體的重要性并提出同伴關系中自我表露的重要作用。根據Sullivan的觀點,理想的同伴團體是以親密的自我表露為特征的。同伴關系滿足了兒童和青少年期的親密需要,為成年期低水平的不安全感和孤獨感奠定了基礎[22]。Erikson(1963)提出在親密能力獲得之前必須獲得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感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個人的自我認同與他人相融合[23]。有了自我認同感,就不會害怕在親密關系中喪失自我。如果由于害怕喪失自我而避免親密,那么個體就會體驗到深深的孤立感和隨之而來的自我專注,那就是孤獨。盡管Erikson并沒有使用“孤獨感”或“自我表露”,但他似乎已提出了自我表露導致自我認同的確立,從而使得親密發展,避免了孤獨發生的因果關系[22]。Rogers強調孤獨感和自我表露的關系并認為自我表露之后來自對方的關愛、接受會減輕個體的孤獨感[22]。Jourard(1968)認為一個健康的、社會適應的人是相對高自我表露的,擁有健康人格的人會找到愛和友誼,可以使自己從每個人都會曾體驗到的孤獨感中脫離出來[10]。

推薦訪問:述評 表露 國外 自我 研究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