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設計是教師行為指導的核心部分之一,一個好的教學設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筆者通過分析一些基本教育和學習理論,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方法,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教學理論在課堂實踐和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教學設計建構主義學習模式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5-0088-01
教學設計是指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學為理論基礎,把課堂教學系統作為它的研究對象,以最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所謂教學設計就是如何將教學大綱中需要教師傳授的知識進行包裝的問題。如果知識點是一個商品,那么教師就是一個推銷員,教師包裝手段的優劣直接影響到顧客(學生)對商品(知識點)的接受程度,也就是最終的教學效果。
一、促進選擇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習者選擇關注最重要的信息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有效方式之一。一堂課時間跨度較長,學生的注意力沒法持續高強度的集中,這個時候有目的地引導注意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在教學中最常見的板書設計,要設計教學內容中的關鍵點,而不是流水賬似的羅列。再如,在課堂進行過程中及時插入提問,對關鍵和重點教學內容進行插問強調。
二、促進組織的教學設計
一門課程的學習是一個知識體系的構建,所有的知識點和每一堂的教學內容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作為教學者應該注意引導和促使學習者將新知識與已知知識組成內在一致的表征。
如,在《運籌學》線性規劃問題的單純形求解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已有的知識體系(圖1),這種組織體系能夠幫助理解教材和知識點的安排思路,有助于對于課程的理解和學習。
圖1 單純形法的促進組織教學設計
三、促進整合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在整合過程中可結合奧蘇伯爾的先行組織者理論。"組織者"是先于學習材料的一個引導性材料,它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出發,給學生以易懂的、通俗的語言表述。組織者分為說明性組織者和比較性組織者。
說明性組織者的作用是為新知識提供類屬,如教學背景。在《運籌學》線性規劃模型的提出教學時,可提供一個企業在已有資源條件下的生產利潤最大化案例供大家討論,然后引出知識點。而在對偶模型提出時,自然可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收購該企業,讓大家給出收購計劃和收購報價,然后在討論過程中很自然地引出對偶模型的概念。
比較性組織者的作用是指出新知識與已有知識點間的異同來幫助理解。在《數學模型》數學建模的基本步驟教學設計中,可提供初等應用題(已有知識)案例,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a) 給出已有的知識: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應用題。
甲乙兩地相距750km,船從甲到乙順水航行需30h,從乙到甲逆水航行需50h,問船的速度是多少?
b) 教師設問:如何解答該問題?
學生回答:假設x,y,列方程組,解方程組,*答。
c) 教師設問:為什么以前老師說不"答"要扣分?
學生回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教師:接下去的學習會告訴我們為什么不"答"要扣分。(促進選擇與注意)
d) 教師提出新知識:其實解應用題的過程就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建模過程。接著對照解應用題的過程來提出數學建模的基本步驟。
假設x,y(模型假設)——列方程組(模型建立)——解方程組(模型求解)——檢驗解合理性(模型檢驗和分析)——答:水速多少,船速多少(模型應用,是數學建模的一個重要步驟,所以不能省,要扣分)
用曾經天天做的應用題和求解來形成數學模型和數學建模的概念,建構主義理論框架下的知識"生成"簡單自然。
教學設計的目的分為兩個層面:從教師角度來說,要解決的是"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從學生角度來說,要解決他們的"學什么,如何學?"的問題。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應該讓學生能夠充分接受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必須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學規律,應該基于教育教學理論。
參考文獻:
[1] 王曦. 有效教學和低效教學的課堂行為差異研究. 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2000(9).
[2] 王光明. 高效數學教學行為的歸因. 數學教育學報, 2010(3).
[3]葉立軍, 周芳麗. 基于錄像分析背景下的教師提問方式研究.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2(5).
項目資助:杭州師范大學攀登工程數學建模團隊與競賽建設(PD11009007003004);杭師大研究性實驗教學項目(YJ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