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赴井岡山學習考察報告(精選文檔),供大家參考。
赴井岡山學習考察報告
今年10月9日至12日,在黨委的精心組織和安排下,我作為中青班的學員赴井岡山革命圣地進行了為期4天的學習、考察和參觀,接受了一次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多年來,我曾經接受過無數次培訓,但這一次最為震撼;
我曾聆聽過無數個革命故事,但這一次最為生動;
我曾寫過無數心得體會,但這一次最為真切。井岡山之行,將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歷程,將成為我今生心路歷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一、學習考察的基本情況
這次學習考察我們主要參觀了北山烈士陵園、小井紅軍醫院、井岡山革命歷史博物館、北山革命烈士陵園、黃洋界、茨萍毛**舊居、重走挑糧小道等革命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有觀看實景劇《井岡山》。這次考察學習,由于領導的高度重視,對全部行程作了周密細致的安排,臨行前領導親自作動員講話,并提出了要求,班主任老師隨團隊綜合協調,班委的同志認真負責、組織有序。加上學員們高度的自覺性,遵守紀律、積極配合、團結友愛、相互關心,盡管考察時間緊,路途長,但是,大家情緒高昂、興致勃勃、善始善終考察了所有活動點,每到一處紛紛都具體詢問了解歷史,在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對先烈默默致哀等。
小井紅軍醫院,位于江西井岡山市茨坪鎮西北面約6公里處,因地形猶如井狀小盆而得名,是我軍第一所正規醫院。這所醫院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木結構二層樓房,共有32間病房,可容納200位傷員。當時醫院條件極為簡陋。醫生很少,藥品奇缺,醫務人員自己上山采藥,并用竹片、木板做成一些簡單的醫療器具。如今幾十年風雨飄過,小井醫院黑灰色的外觀仿佛一直述說著曾經的腥風血雨,古樸滄桑中隱含著悲憤與忠烈。醫院里,看著紅軍戰士用過的病床、木頭做的手術洗手盆、竹片磨制的手術刀、用了又用的繃帶,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歲月中艱苦卓絕的斗爭情景,仿佛清晰呈現在我的眼前。參觀了紅軍醫院后,我們又來到了紅軍傷病員殉難處進行現場教學,從小井紅軍烈士墓繞行至附近的小山坡,這樣的一冢墓碑便映入了眼簾。碑上沒有生平簡介,沒有墓碑悼詞,只有碑后一棵蒼勁挺拔的柏樹,靜靜守護著長眠于此的英魂。如果不是刻意前來祭拜,也許沒有人會想到,在這偏僻的角落,在這簡單的墓碑之下,長眠的正是原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老紅軍曾志同志。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曾志經歷過無數的痛苦和磨難,她所作的種種,凸顯出一個人為了她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一生,到她生命結束的時候,仍然想到的是自己能平平凡凡、安安靜靜地離去,這是一種境界,一種因為信仰而超然的境界。
我懷著敬意,目睹了朱毛會師廣場,想起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勢;
踩著木階,我登上八角樓,想起毛**著作的光芒從八角天窗放射到全中國;
踏著云海,我仿佛聽到了黃洋界保衛戰的隆隆炮聲。下午,我穿著紅軍服,重走了當年朱毛挑糧小道的一段,雖然只是一小段,還是讓我大汗淋漓。3.3公里,不僅僅是對我體力耐力的一個小檢驗,更引發了我對如何走好今天道路的深思。穿行林間,當年毛委員、朱老總還有挑糧戰士們的身影仿佛依然在這里躍動,那一個個奔走的身影,是對新中國誕生堅定不移的盼望和實踐,那堅實的腳印好像還鑲嵌在這小道上,指引著我們前進的道路。重走挑糧小道,不由感慨意志堅定之重要,在物質條件優越的今天,這品質更顯難能可貴。向歷史致敬,向歷史上輝煌的汗水致敬!
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一幅幅死難者的照片告訴我們,在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多么慘壯的斗爭,鮮血存留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抹不去的一個個名字,告訴我們,簡介中“于某年某月某日遇難”這幾個漢字背后的深刻意義。而有些遇難者,除了名字以外,不曾留下過任何東西,甚至沒有留下一幅自畫像。那樣的年代,生命是如此的渺小,但是,也正是他們,創造了一個個歷史奇跡,正如毛**所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后,我們又參觀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系統、全面地記錄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從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間的整個過程。博物館內陳列著不少當年的文物。斑駁的步槍,浸染了鮮血的紅軍袖章,粗陶的飯盆,和墻上的文字一起,給我們展示革命年代的志士們別樣的人生。我在館內一步一步走著,目睹著井岡山怎樣從一塊默默無聞的土地發展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根據地。我知道,我們腳下每邁出的一步,都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與生命鋪墊而成的。我的腳步因此變得沉重而緩慢了,不愿放過這博物館里的每一個細節。可以說,參觀后得到的東西比我想象的要多,既看到了革命斗爭的腥風血雨,又看到了根據地建設的欣欣向榮。兩年零四個月,在歷史長河里只是短暫的瞬間,毛澤東在井岡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所開辟的中國革命道路,卻續寫了跨世紀的輝煌;
海拔不過千余米的井岡山,與三山五岳相比,并不算巍峨挺拔,但卻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不斷來探訪。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參觀之后我終于有了不虛此行之感,因為我終于明白了這種力量就是“井岡山精神”,就是這種對自由和民主的極度渴求形成的堅定信念,才使得一批批的志士們視死如歸,用鮮血和身軀成就了新中國。
“哎呀嘞,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頭。疼到阿哥腳趾頭,疼在老妹的心哪頭……”婉轉深情的歌聲飄蕩在課堂上,紅軍后代江滿鳳的現場演唱,深深打動了在座的學員。在“與老紅軍后代座談”的訪談式教學課堂上,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者之一的袁文才和王佐的后人袁建芳、王生茂,老一輩革命家曾志的孫子石金龍,老紅軍江志華的孫女江滿鳳,用樸素的語言,講述了前輩的斗爭歷史和各自家庭經歷的曲折故事,表達出幾代人對革命的堅定信念。他們的講述,深深打動了現場的學員,讓我數次落淚。
井岡山不僅有豐厚的歷史內涵,而且還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杜鵑山、井岡山主峰、龍潭等教學點進行的學習考察,讓我們看到了千峰競秀、萬壑爭流、蒼茫林海、飛瀑流泉的壯美景觀,我們更加深刻的理解毛澤東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偉大韜略和智慧,更加緬懷毛澤東同志的豐功偉績。
二、學習考察的體會認識
這次紅色之旅,使我在思想上、靈魂上受到了震撼,對于黨的歷史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精神上受到鼓舞,思想認識得到了提高,增強了黨性,井岡山精神不僅是我們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也是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及建設社會初級階段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的源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忠于理想、堅定信念,找準工作中存在的差距,與時俱進,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大膽改革。
體會一:繼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就必須要立足本職工作,創造一流業績。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井岡山精神更是中國革命精神的源頭和精神瑰寶,這種精神不僅在革命戰爭的年代里是我們克敵制勝的強大思想武器,而且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作為一名人社部門的工作者,應以此次考察學習為契機,以井岡山精神激勵自身與時俱進,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把積極進取和求真務實結合起來,用無限的工作熱情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投身各項工作,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為阿克蘇地區人社事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體會二:繼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就必須要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井岡山斗爭的革命史,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光輝史。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忠實履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充分依靠群眾,不折不扣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努力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充分奠定了井岡山斗爭勝利的群眾基礎。因此,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要牢記黨的宗旨,認真鉆研人社業務,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為百姓排憂解難。
體會三:繼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就必須要牢記使命、甘于奉獻。弘揚井岡山精神,就要發揚光榮傳統,牢記使命,居安思危,甘于奉獻,牢固樹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自覺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堅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制止奢侈浪費,保持共產黨員的革命情操和高尚氣節,帶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堅決抵制歪風邪氣,勇于同各種腐敗現象做斗爭。
總之,井岡山革命老區的考察學習,盡管疲憊,但精神振奮。可以說井岡之行是一次傳統教育之行、一次心靈洗滌之行、一次意志磨練之行,更是一次信念堅定之行。我作為一名黨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讓井岡行在記憶中長存,讓井岡情在內心里銘刻,讓井岡魂在工作中弘揚,更要用這血與火凝聚而成的井岡山精神鞭策自己,并把它運用于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中,讓井岡山精神煥發新的活力和光彩,更好地服務發展、服務基層、服務人民。
推薦訪問:赴井岡山學習考察報告 井岡山 考察報告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