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條件的差異,相互補充以提高整體效益的措施稱為補償。補償的基本意思有彌補缺陷,抵消損失,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償辦法6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償辦法6篇
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償辦法篇1
**兵團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為切實加強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投資目標,達到預期效益,參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結合**兵團農業綜合開發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本建設標準。
凡國家立項投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以下簡稱“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均須按照本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和檢查驗收。
一、綜合標準
(一) 高標準農田應達到田地肥沃、設施配套、道路暢通、林網適宜、生態優良、科技先進、全面節水、旱澇保收,實現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的總體目標。
通過項目建設,解除制約項目區農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項目區產出的糧食和其它農產品達到優質安全、高產穩產標準。
項目區因地制宜推行節水灌溉和其他節本增效技術,灌溉保證率達到90%以上,總體經濟效益增加12%以上,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項目區須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農業科技貢獻率明顯提高,主要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顯著提升,特別是單產達到較高水平(詳見表1),實現團場增效、農工增收,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屯墾戍邊新型農場奠定堅實的基礎。
表1 高標準農田綜合生產能力 單位:公斤/畝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應遵循統籌規劃、綜合治理、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分步實施的原則。
項目按灌區或流域從源頭上籌劃,整體推進。采取水利、農業、林業和科技等綜合配套措施,進行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項目區必須集中連片,連片規模應不小于350公頃,使其顯現規模效益,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開發治理后,項目區與非項目區有明顯區別,平原地區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丘陵山區基本實現園田化。
(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應通過嚴格篩選。
項目區應具備可持續穩定利用的水資源條件。干、支骨干渠系及相關外部水利設施配套完善;水源水質符合灌溉水質標準;水源水量能夠滿足灌區農作物灌溉需水要求;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能顯著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設計建設達到國家排澇防洪標準。
項目區應選擇灌排條件較好、土層深厚、增產潛力大的區域,優先選擇現有基本農田,項目建成后能夠保證工程設施至少15年發揮效益,建成后應保持30年內不被轉為非農業用地;交通便利,具備10KV農業電網及其他動力配備條件;農機具配套應滿足農業生產需要。
(四)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標識標牌設置應當統一、規范、實用。
項目標志牌應當是固定的、永久性的。標志牌公示內容應包含項目基本情況、總投資、財政投資、工程建設內容,設計、施工、監理、管護單位,監督舉報電話等基本信息。
二、主要措施標準(一)水利措施
1、小型水庫。包括新建和擴建加固,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
2、攔河壩。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
3、排灌站。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
4、機電井。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采補平衡。新打井和修復配套機井應滿足《機井技術規范》SL256-2000要求。機井和泵站水工建筑物、機電設備、輸變電設施配套齊全,綜合裝置效率達到有關行業規范標準。
5、輸變電線路配套。架設配套高壓線路應采用桿上變臺,無遮攔導電部分距地面應不小于3.5m。低壓線路采用低壓電纜,應有標志。地埋線應敷設在凍土層以下,深度不小于0.7m,符合電力行業技術規范。低壓線路進入泵房需穿管通過,管徑應大于線徑的1.5倍。
6、灌排渠系工程或坡面水系。包括開挖疏浚渠道、襯砌渠道、埋設管道、渠系建筑物。
(1)開挖疏浚渠道。
①防洪設計標準應符合行業規范。
②地下水位較高和土壤鹽堿化地區,排水渠道標準應符合《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 50288)的規定。改造鹽堿地要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統,在返鹽(堿)季節前將地下水位降到農作物生長的臨界深度以下。地下水埋深小于2m時,應設農排,埋深小于2.5m時,應設斗排。項目區及灌區的排水(堿)渠應完全連通,按農、斗、支、干排成體系匯流鹽堿水排出項目區。排渠棄土應整平或整修成農用道路。
(2)襯砌渠道。輸水渠系達到管道或混凝土防滲標準,渠道襯砌應堅固耐用,混凝土抗壓標號達到C20,抗凍標號達到F200,預制板厚度達到6-8cm,砂石墊層厚度達到20-30cm,復合土工膜達到350g/m2,塑料薄膜厚度達到0.3mm以上,襯砌渠道頂部采用混凝土壓頂板,渠道襯砌使用年限達到15年以上。
支渠、斗渠進水口必須設計一定長度的測水測流斷面或設置量水設施,滿足測水要求。
在有條件的項目區可采用工廠化生產,機械化施工的砼渠槽整體裝配的渠道防滲形式。
(3)埋設管道。輸水管道采用鋼筋混凝土、玻璃鋼、UPVC及新型管材,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
(4)渠系建筑物。渠系建筑物,主要包括橋、涵洞、閘門、跌水與陡坡、量水等設施,應符合《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1999)的要求。橋、涵、閘等建筑物設施配套齊全,農橋寬度與所連接道路相適應,不超過8m;涵洞根據無壓或有壓要求確定拱形、圓形或矩形橫斷面形式,承壓較大的涵洞洞頂填土不應小于1m,對于襯砌渠道則不應小于0.5m。渠系水利用系數、田間水利用系數和灌溉水利用系數應符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50363~2006)的要求。
7、噴灌。管道工作壓力達到0.6Mpa以上,應符合GB/T50085-2007《噴灌工程技術規范》。
8、微灌。各項指標應符合GB/T50485-2009《微灌工程技術規范》。地埋管埋設深度在當地凍土層以下,并滿足地面荷載和機耕要求。管道工作壓力達到0.4Mpa,干、支兩級固定管道間距、長度合理設定,且能滿足今后滴灌自動化設計的要求。有條件的地區采用滴灌自動化控制技術。
9、小型蓄排水工程。包括新建和擴建加固。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10、其他水利措施。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11、泵站。泵站包括水泵、過濾器、啟動設備、變配電設備,泵房,沉沙池。0
(1)揚排水泵站。符合國家水利行業規范。
(2)河水、井水滴灌泵站。水泵:河水灌溉時,采用離心式水泵,底閥防護從池底到水面以上30cm處的范圍內必須進行全面防護設置攔污柵;井水灌溉時,采用潛水泵。水泵配套動力采用外部輸入電力。
過濾器 :采用自動反沖洗過濾器。
啟動設備:采用變頻啟動設備。
泵房:河水滴灌泵房采用磚混墻體、彩鋼夾心(厚度不低于10cm)屋頂,泵房套間設計,面積不低于50m2;
井水滴灌泵房采用磚混結構,泵房套間設計,面積不低于40m2。
沉沙池、蓄水池:采用現澆混凝土結構,長度和橫截面的尺寸根據水質要求規范計算確定,要求鋪設不低于30cm寬的壓頂板,沉沙池必須設防護欄,蓄水池必須設防護網、攔污柵,且需設安全警示牌。各項標準的設定應符合《水利水電工程塵沙池設計規范》(SL269—2001)的要求。
12、施工臨時工程。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13、其他工程。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二)農業措施
1、改良土壤。
(1)通過秸稈還田、油渣還田、全程施肥、深松土壤、拉沙改土、增施農家肥及商品有機肥等多種措施,加快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在原有基礎上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項目區耕地全面進行測土平衡施肥,達到科學施肥。農家肥按22500~30000kg/hm2標準施用,商品有機肥按3000~4500kg/hm2標準施用。土壤有機質提升措施至少應連續實施3年以上,商品有機肥應符合《有機肥料》(NY525~2011)的要求。
(2)改造瘠薄土地,有效土層厚度應達到50cm以上,使耕作層達到25cm以上。改造砂漿黑土或土壤中卵石多的地塊,要清除砂漿卵石并摻合粘土。
2、良種繁育。建立優質良種繁育基地,修建種子晾曬曬場、倉庫,配備必要的種子加工檢測設備。良種繁育能力設計或區域內已具備的繁育能力,能夠滿足項目區優勢農產品的需要,具備優良品種的覆蓋率達到100%的基礎性條件。
項目區原有倉庫、曬場:項目團場倉庫已殘缺破損的,應改建或新建相配套的良種倉庫,面積不低于1000m2;糧食曬場不達標的,每5000畝以上糧食作物種植連隊,應改建或新建曬場面積不低于750m2。性能與指標達到規范標準。
3、購買良種。高標準農田除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外,還應引進適合當地條件的優質良種,以滿足項目區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要。
4、購置設備。購置良種檢驗檢測設備以滿足項目區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性能與指標達到國家規范標準。
5、農業機械。平原地區主要作業環節具備基本實現機械化、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提高的基礎性條件。
表2 高標準農田農業機械作業水平 (規范性標準)單位:%
表3 高標準農田主要農機具配置(參考性附錄)
(1)購置農用動力機械。為提高高標準農田的生產效率,應合理購置農用動力機械,提高高標準農田的機械化作用水平。
(2)配套農機具。為提高高標準農田的生產效率,應合理購置農用機具,提高高標準農田的機械化作用水平。
(3)購置植保機械。為預防和降低高標準農田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應合理購置植保機械,滿足高標準農田的植保要求。
6、其他農業措施。
(1)土地平整要以有林道路或較大溝渠為基準形成格田,以適應農業機械化和田間管理要求,條田大小要考慮灌排、機耕作業、風沙災害等因素,條田方向考慮主風向、地形、地貌條件及作物光照要求,一般以南北向為主。
土地平整包括田塊調整與田面平整。
田塊調整是將大小或形狀不符合標準要求的田塊進行合并或調整,以滿足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經營、機械化作業、節水節能等農業科技的應用。
田面平整主要是控制田塊內田面高差保持在一定范圍內,盡可能滿足精耕細作、灌溉與排水的技術要求。
表4 高標準農田田面平整度(規范性標準)
(2)清除耕地白色污染。在耕地土壤內當年使用農膜的殘留量不能超過10%,耕作層土壤還應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2008)的規定,影響作物生長的障礙因素應降到最低限度。
(三)田間道路
田間道路工程指為滿足農業物資運輸、農業耕作和其他農業生產活動需要所采取的措施。田間道路建設分干道、支路兩級,其布局應合理,且順直通暢。田間道路通達度平原區應達到100%,丘陵區不應低于90%。
1、干道。干道要與團場、連隊公路連接,需實現硬質化,路面可采用瀝青、混凝土或砂石等材料硬化,應配套橋、涵和農機下田(地)設施,田間道路路面高出地面30cm~50cm,鋪砂石厚度30-35cm,路基寬度7米以上,路面寬度6米以上,保證雨天暢通,能滿足農產品運輸和大中型農業機械的通行。
2、支路。支路需實現硬質化,路面采用砂石材料硬化,支路路基高于地面20-30cm,鋪砂石厚度25-30cm,路基寬度6米以上,路面寬度5米以上,應配套橋、涵和農機下田(地)設施,便于農機進出田間作業和農產品運輸。
田間道路設施使用年限不少于15年。
(四)林業措施
1、樹種選擇。要因地制宜,以鄉土樹種為主,引進樹種必須經區試鑒定認可后才能使用。南疆采用**楊、胡楊、灰楊、沙棗,以**楊、胡楊為主栽樹種;北疆采用箭桿楊、俄羅斯楊、**白榆、白蠟、沙棗、胡楊,以箭桿楊和俄羅斯楊為主栽樹種。
苗木胸徑到達3cm以上,造林當年成活率達到90%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達到85%以上。
2、林帶結構類型。條田林以2-4行為主,有1個喬木樹種組成。道路林、主干林、防風林以4行及4行以上為主,其中:通風結構林帶為4-6行,有1-2個喬木樹種組成,適于配置在風沙危害較輕的地區和綠洲內部。
疏透結構林帶為8-10行,由2個以上的樹種組成,邊行配置灌木,適于配置于風沙危害嚴重地區或風沙危害較輕地區綠洲邊緣的2-3個條田。
緊密結構林帶多在10行以上,由3個以上喬灌木樹種組成,可作為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和綠洲邊緣2-3個條田的農田防護林。
3、造林密度。8行以上的林帶,宜采用寬窄行帶狀栽植,窄行株行距為1-1.5×1-2m,寬行株行距為1-1.5×4-6米;4-6行的林帶,株行距采用1.5-2×2-3.5m的株行距;4行以下林帶株行距采用1-1.5×2-3.5m的株行距。
4、林帶走向。農田防護林由主林帶和副林帶組成,主林帶應垂直于主風方向或呈不大于45度的偏角.副林帶應和主林帶相垂直,如遇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帶可有一定偏角,可采取林隨水走或林隨路走等方式形成林網。主林帶和副林帶的交叉處,只留一處20米的出口,以利于交通。
5、林網規格和占地比例。風沙危害嚴重地區,主林帶帶間距150-200米,副林帶帶間距為400-600米,農田防護林網格100-200畝。
風沙危害較重地區,主林帶帶間距250-300米,副林帶帶間距為600-800米,農田防護林網格200-350畝。
立地條件相對較好,風沙危害較輕的地區,主林帶帶間距300-400米,副林帶帶間距為800-1000米,農田防護林網格350-600畝。
北疆墾區農田防護林占耕地面積比率不低于8%,南疆墾區不低于10%。
6、苗木栽植。開溝栽植,可根據實際推廣采用深40-50cm一溝一行或一溝兩行進行栽植。
新建林帶或有條件的更新林帶沿噴、滴灌地埋管道方向布置,以便于灌水;不在管道處的林帶,在林帶上游處對應的干、支、斗渠修建放水閘門。
平畦栽植, 畦內全面翻耕,深25-30cm,要求畦面平整。
鹽漬化較重的林床需洗鹽壓堿,再行種植。
原則上要求先施基肥,再種植苗木。
(五)科技推廣措施
1、技術培訓。項目建設期間,加強對項目區受益農戶進行先進適用技術培訓2次以上;扶持團場農技服務體系,重點支持具有技術推廣服務功能的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基層干部、團場技術員、受益職工和科技示范戶進行4—5次先進適用技術和農業綜合開發政策方面的培訓,使其熟悉有關資金和項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項目建設任務。每個連隊有3名以上技術骨干,每10戶有2戶科技示范戶,每戶有1人掌握實用技術。
2、儀器設備。儀器設備指植保、良種、土化等設備,必須是正規生產廠家生產或者正規經銷商經銷的產品。
3、示范推廣。在項目建設期間,圍繞地域優勢或主導產業,推廣2項以上先進適用技術,在1萬畝高標準農田中應有不低于1000畝的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推廣。重點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生態可持續等技術;實施良種良法、模式化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化學除草、節水灌溉等技術;鼓勵采用經濟適用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提高工程建設質量。
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償辦法篇2
土地整治作業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文獻綜述)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文獻綜述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文獻綜述
1. 研究內容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在我國,由于部門分工等原因造成對高標準農田標準的認識不統一。現有的相關標準只是著重規定建設內容,并沒有說明經過建設后不同區域的高標準農田所應達到的狀態及其對作物生長的保障作用,所以難以指導科學高效的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工作(薛劍,2014)。
耕地是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生產資料,不僅為人類提供重要的必需品,同時能夠保護生態環境、保障糧食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產生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耕地數量逐漸減少,耕地質量逐漸下降,國家通過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實施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執行土地用途管制等措施保護耕地,但耕地總體質量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保護耕地對保障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目前耕地保護研究的重點(賈麗娟,2011)。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提高作物單產的有效途徑,更是緩解我國人地矛盾的重要措施王。經國務院批準正式頒布實施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 2011-2015)》提出了2015年建成2666.7萬hm2、2020年建成5333.3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目標(王欣蕊等人,2015)。
2.研究進展
國內研究進展
改革開放后,由于國外土地評價理論與方法的引入,我國土地質量評價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等得到了較快發展(愧紹祥,2003)。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短缺,尤其是耕地呈現數量減少和質量下降狀態,土地質量問題已經成為政界和學界關注與研究的熱點。耕地是最重要的農業資源之一,耕地質量是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基礎。耕地質量是個多層次的概念,包含耕地的土壤質量、空間地理質量、管理質量和經濟質量四層涵義,評價指標包含自然和社會經濟兩大因素標準是從事各類建設活動的技術依據和準則,是政府運用技術手段宏觀調控建設活動、推動科技進步和提高建設水平的重要途徑。
目前,雖然專門針對高標準農田標準的理論方法研究甚少,但一些政府機構和學者在耕地質量建設標準、中低產田改良技術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制定了若干相關標準,值得參考和借鑒。
相關部門制定的標準:2012年3月,農業部發布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NY/T 2148—2012),規定了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內容、建設區選址和田間工程建設標準等內容,在良種應用、土壤墑情監測、科學施肥、農機作業等配套技術、設施的應用和建設方面也提出相應的標準。
另外,在《全國中低產田類型劃分與改良技術規范》(NY/r310-1996)中,將全國耕地的中低產田劃分為干旱灌溉、績辨潛育、鹽堿耕地、坡地梯改、漬費排水、沙化耕地、障礙層次、瘠薄培肥等八個類型,以《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NY/r309—1996)中的七個類型區為地域單元,根據土壤類型的不同特點,確定每個類型區中的主要中低產田類型及土壤障礙程度的等級指標,并作為推薦性標準由全國各地參照執行。農業部門制定的標準注重強調地形、地貌、成土母質特征、農田基礎設施及培肥水平、土壤理化性狀等,特別是農田水肥培養及相關配套工程的建設。
2012年6月,國土資源部發布實施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 1033—2012),明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標,制定了土地平整、灌排、田間道路及農田防護工程等方面的建設標準。2014年,由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聯合牽頭制定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 30600-2014),第一次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基本農田管制相結合,實現了耕地質量保護與土地利用規劃、管制的有機結合,有效推動了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耕地的數量保護和質量管護。但是,通則中僅提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般性規定,缺乏對不同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差異化管理和指導。
總之,高標準農田建設往往與土地整治、農田水利建設等工程項目緊密相關。與工程建設任務的布置和實施相比,高標準農田標準與建設路徑方面的研究略顯不足。當前研究大多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實施與效果評價、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戰略思考和實施措施。
國外研究進展
在耕地質量評價和等級劃分方面,大多數西方國家側重對耕地自然特征的詳細分析,如降雨或灌溉形成的田間持水量、種植適宜溫度、耕作季節、酸堿耐受程度、土壤鹽分含量、土壤透水透氣性、地形坡度、是否有較大石塊等土壤特性,以及不能夠長期存在侵燭、水淹、溫度驟變等外部不良因素。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Collins (1976)從土地利用規劃的角度研究農地保護問題,并正式提出了優質農田(Prime Farmland)的概念。繼而Raup (1976)又進一步對其內涵進行了剖析。美國農業部結合相關研究,立足于本國國情和資源稟賦,把耕地劃分為:優質耕地(Prime Farmland)、特種耕地(Unique Farmland)、州重要耕地(Farmland of StatewideImportance)和地方重要耕地(Farmland of Local Importance),以此確立了全國耕地質量評價和保護識別的標準(Ward, 1991)。隨著人們對生產便利、規模經營、綜合加工等經濟理念的認識提升,單一地以耕地生產力和糧食產量進行耕地質量劃分難以滿足從業人員的需求。區位成為西方社會劃分耕地質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若區位適當,即便是耕地質量中等或偏下,只要能與周圍未開發土地資源或耕地連片分布,也可視為優質耕地(Olsen and Jones,1989;Nelson,1990;Greene and Stager,2001)。另外,在資源區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傳統西方社會強調土地利用的分區管制,對于優質耕地的識別與評價停留在集中連片的農業用地地塊或分區上(Daniels, 1990; Greene,1997)。隨著都市農業的形成與發展,許多國家認識到在建成區內進行作物種植可以帶來經濟、生態和景觀等多方面的效益,因此逐步將優質耕地的界定與管理向城鎮區域延伸,結合周圍景觀、區位、采光、通風等條件,通過調節土地利用分區的管制規則對分區內的作物種類進行分類管理,以提高這些地塊的經濟利益、景觀效能和美學價值(Schiffman,1983;Wassmer, 2009)。
在國際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因受耕地資源相對豐富、政府財政佶據、市場經濟發達、土地產權均等因素的影響,偏重耕地保護的法律政策建設,以此對現狀優質耕地進行保護。例如,美國威斯康星州的華盛頓縣在編制本縣的耕地保護規劃時,基于對農戶家庭收入、就業情況、區域經濟環境、耕地地價、自然環境、文化因素、農產品價格等的系統分析,認為這是能夠真實反映從事農業主體的真實情況,通過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規劃和設計才能夠真正確保耕地保護服務于農業生產,農業生產能夠可持續開展(Oldenburg,1990; Dijk,2007;Thapa and Niroula,2008)。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雖然也進行土地整治,但主要從環境修復、生態建設的角度進行設計,較少涉及耕地面積增加和整治方面的內容(Archer,1994;Stanfield and Kukeli, 1995)。對于耕地資源緊缺的日本、以色列等國家,則強調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對破碎地塊進行整理,實現耕地地塊形狀規則、地面平整和集中連片等目標。在設施配套方面,采用灌排升級、立體種植等平臺建設維持和提升耕地生產力,實現農作物產量和經濟收益的最大化。
3.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高標準農田概念
關于高標準農田的概念,薛劍在《高標準農田標準與建設路徑研究—以黑龍江省富集市為例》中提到:高標準農田就是滿足作物高產穩產生長需要,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可以持續利用的農田。王欣蕊、李雙異、蘇里、汪景寬在《東北黑土區漫崗臺地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標準研究》中認為,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耕地。賈麗娟在《重慶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及模式研究》中,將高標準農田定義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證,同時土地相對成片且肥力較高,排灌、交通等基礎設施完善的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耕地。
高標準農田劃分的標準
薛劍在《高標準農田標準與建設路徑研究—以黑龍江省富集市為例》中還提到:高標準農田標準的制訂可以圍繞著作物高產穩產生長需求、適應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可以持續利用這3個準則選擇評價指標,作為衡量農田是否達到高標準的“尺子”。區域高標準農田標準的確定,首先要明確基于當地氣候適宜性的區域標準耕作制度的主要作物,以及這些作物高產穩產對土壤、水分和田間基礎設施條件的要求。再綜合有關農業區劃和農用地質量分等研究成果,將全國劃分為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江南區、華南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黃土高原區、四川盆地區、云貴高原區、西北區、橫斷山區、青藏高原區等12個高標準農田類型區,分析區域自然稟賦對耕地質量條件的影響,研究區域主要作物的高產穩產對土壤、水分和田間基礎設施條件的要求,提出了區域性的高標準農田標準。
王欣蕊、李雙異、蘇里、汪景寬在《東北黑土區漫崗臺地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標準研究》中,從高標準農田的定義及內涵出發,依據依蘭縣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差異,遵循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全面性、代表性、區域差異性、可操作性和穩定性等原則,從自然條件及社會生態條件 2 個層面,構建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堅持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并重的原則,既要實現土地平整、農田基礎設施完善配套,更要實現土壤肥沃、生態良好、高產穩產。最終選取了適宜東北黑土區漫崗臺地的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的9個評價指標(分別是:坡度、耕層厚度、有機質含量、酸堿度、灌溉條件、排水條件、道路通達度、農田防護林和規整度),主要通過實地采樣、現場調研獲取和對依蘭縣30 m 數字高程圖( DEM) 分析獲得數據,運用層次分析法與熵權法確定指標綜合權重,結合不同指標的賦值得到耕地質量的綜合分值,劃分5 個分值級別。標準分值加權求和得到的綜合分值在80分以上的為高標準農田,既以研究區內評價單元的較優程度作為該區域內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的標準。例如東北黑土區漫崗臺地評價結果表明,評價單元屬于Ⅰ、Ⅱ、Ⅲ、Ⅳ、Ⅴ級的耕地分別占 12 % 、58 % 、18 % 、10 % 和 2 % ,并擬定Ⅰ級耕地為高標準農田。通過對各區域內的主要限制因素的分析,提出依蘭縣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標準。
賈麗娟在《重慶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及模式研究》中提出的標準: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類型區為渝西方山丘陵區(I)、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I工)、渝東南低、中山區(111)、渝東北中山區(W),在四大類型區內選取了四個典型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研究區,通過現場調研、實地采樣和ARCGIS數據平臺,獲得和處理基礎屬性數據,依據指標選取的原則選擇農舊質量的影響因素,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嫡權法,分析農田質量的影響因素,擬分析造成農田質量較差的障礙性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不同類型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本研究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和生態因素,按照綜合分析原則、主導因素原則、區域差異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自然質量指標選取了海拔、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土壤pH值、灌溉保證率、坡度、梯地狀況共8項指標,社會經濟因素指標選取:土地利用率、田塊規整度、田塊連片程度、排澇設施完善率、路網密度、農田防護林覆蓋率共6項指標,然后采用層次分析法與墑權法結合的方法來確定自然因素指標權重,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社會經濟因素指標權重。在選定的評價指標中,只有部分因素可以進行定量劃分,因此,各項指標分值的確定,主要通過參考已有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以及在對相關專家進行咨詢和己有文獻基礎上確定各項指標分值。重慶市地形多樣,不同地形區的部分指標分類不同,因此,根據指標類型的特性,對各等級的指標賦予[10一100]不等的分數。建設指標綜合分值計算公式為:
其中:F為建設指標的綜合分值;hi為指標權重值;ki為指標對應的分值。綜合分值的取值為[O一100],采用等間距法,按照20分作為等間距,劃分為5個分值級別,即I級的綜合分值為[80一100],11級的綜合分值為[60一80),111級的綜合分值為[40一60),工V級的綜合分值為[20一40),V級的綜合分值為[0一20)。不同級別的耕地質量不同,本研究將綜合分值為I級的耕地劃為優質耕地,Ⅱ、Ⅲ級耕地為中等耕地,IV、V級耕地為劣等耕地,其中I級優質耕地為高標準農田。
研究區建設指標綜合分值、級別表
建設指標
建設指標綜合分值
大足縣萬古鎮升斗村
豐都縣崇興鄉先鋒村等三個村
黔江區新華鄉艾子村
巫山縣大昌鎮雙勝村
自然因素
海拔A1
土壤有機質含量A2
有效土層厚度A3
表層土壤質地A4
土壤pH值A5
灌溉保證率A6
坡度A7
梯地狀況A8
小計
社會經濟因素
土地利用率B1
山塊規整度B2
山塊破碎化程度B3
排澇設施通達指數B4
田間道路通達指數B5
農田防護林覆蓋率B6
小計
合計
級別類型
Ⅱ
Ⅱ
Ⅱ
Ⅱ
從上表可知,四個研究區耕地質量均為中等耕地。也就是說耕地各項指標達到Ⅱ級耕地的要求(見下表),即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償辦法篇3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水平作者:邢國良來源:《實踐·思想理論版》2015年第05期
????????高標準農田是指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是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是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務實舉措。從2008年至2014年,巴彥淖爾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開發項目實施了7年,完成350萬畝改造任務,項目總投資30.1億元。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只有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強項目管理,抓住重點,突出優勢,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水平,使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邁上新臺階。
????????一、堅持規劃先行,加強組織保障
????????一是加強項目規劃設計。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設計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項目和資金效益的發揮。巴彥淖爾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設計遵循“因地制宜、大破大立、科學合理”的原則。“因地制宜”,就是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規劃結合本地的優勢特色農畜產品如小麥、番茄、葵花、羊肉、牛奶等的發展,為特色產業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打下基礎。“大破大立”,就是高標準農田規劃對項目區不合理的渠、溝、路,從長遠科學角度進行破舊立新、重新規劃。“科學合理”,就是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規劃由設計公司專業人員進行初步設計,然后深入實地,廣泛征求項目區農民、鄉鎮和旗縣區開發辦相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反復論證,修改完善,真正做到規劃科學合理可行、符合農民意愿、開發效益最佳。在這一原則下,巴彥淖爾市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有效地實現了“三增”,即增加耕地面積,通過項目區渠、溝、路截彎取直,清理田間積土,鹽堿地改良,廢棄地重新利用,耕地面積增加了10%左右;增加糧食產量,項目區比非項目區糧食增產10%左右,糧食畝均產量增加100公斤左右;增加農民收入,農民畝均收入增加了100元左右。
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償辦法篇4
**兵團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為切實加強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投資目標,達到預期效益,參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結合**兵團農業綜合開發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本建設標準。
凡國家立項投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以下簡稱“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均須按照本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和檢查驗收。
一、綜合標準
(一) 高標準農田應達到田地肥沃、設施配套、道路暢通、林網適宜、生態優良、科技先進、全面節水、旱澇保收,實現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的總體目標。
通過項目建設,解除制約項目區農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項目區產出的糧食和其它農產品達到優質安全、高產穩產標準。
項目區因地制宜推行節水灌溉和其他節本增效技術,灌溉保證率達到90%以上,總體經濟效益增加12%以上,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項目區須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農業科技貢獻率明顯提高,主要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顯著提升,特別是單產達到較高水平(詳見表1),實現團場增效、農工增收,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屯墾戍邊新型農場奠定堅實的基礎。
表1 高標準農田綜合生產能力 單位:公斤/畝
風蝕風沙危害較輕類型區
評價參數
代表作物
產量標準
南疆
北疆
產出水平
小麥
>400
>420
玉米
>800
>800
甜菜
>5000
>5000
籽棉
>480
>450
風蝕沙化嚴重類型區
產出水平
小麥
>380
>380
玉米
>700
>700
甜菜
>4600
>4600
籽棉
>420
>400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應遵循統籌規劃、綜合治理、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分步實施的原則。
項目按灌區或流域從源頭上籌劃,整體推進。采取水利、農業、林業和科技等綜合配套措施,進行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項目區必須集中連片,連片規模應不小于350公頃,使其顯現規模效益,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開發治理后,項目區與非項目區有明顯區別,平原地區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丘陵山區基本實現園田化。
(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應通過嚴格篩選。
項目區應具備可持續穩定利用的水資源條件。干、支骨干渠系及相關外部水利設施配套完善;水源水質符合灌溉水質標準;水源水量能夠滿足灌區農作物灌溉需水要求;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能顯著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設計建設達到國家排澇防洪標準。
項目區應選擇灌排條件較好、土層深厚、增產潛力大的區域,優先選擇現有基本農田,項目建成后能夠保證工程設施至少15年發揮效益,建成后應保持30年內不被轉為非農業用地;交通便利,具備10KV農業電網及其他動力配備條件;農機具配套應滿足農業生產需要。
(四)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標識標牌設置應當統一、規范、實用。
項目標志牌應當是固定的、永久性的。標志牌公示內容應包含項目基本情況、總投資、財政投資、工程建設內容,設計、施工、監理、管護單位,監督舉報電話等基本信息。
二、主要措施標準(一)水利措施
1、小型水庫。包括新建和擴建加固,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
2、攔河壩。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
3、排灌站。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
4、機電井。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采補平衡。新打井和修復配套機井應滿足《機井技術規范》SL256-2000要求。機井和泵站水工建筑物、機電設備、輸變電設施配套齊全,綜合裝置效率達到有關行業規范標準。
5、輸變電線路配套。架設配套高壓線路應采用桿上變臺,無遮攔導電部分距地面應不小于3.5m。低壓線路采用低壓電纜,應有標志。地埋線應敷設在凍土層以下,深度不小于0.7m,符合電力行業技術規范。低壓線路進入泵房需穿管通過,管徑應大于線徑的1.5倍。
6、灌排渠系工程或坡面水系。包括開挖疏浚渠道、襯砌渠道、埋設管道、渠系建筑物。
(1)開挖疏浚渠道。
①防洪設計標準應符合行業規范。
②地下水位較高和土壤鹽堿化地區,排水渠道標準應符合《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 50288)的規定。改造鹽堿地要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統,在返鹽(堿)季節前將地下水位降到農作物生長的臨界深度以下。地下水埋深小于2m時,應設農排,埋深小于2.5m時,應設斗排。項目區及灌區的排水(堿)渠應完全連通,按農、斗、支、干排成體系匯流鹽堿水排出項目區。排渠棄土應整平或整修成農用道路。
(2)襯砌渠道。輸水渠系達到管道或混凝土防滲標準,渠道襯砌應堅固耐用,混凝土抗壓標號達到C20,抗凍標號達到F200,預制板厚度達到6-8cm,砂石墊層厚度達到20-30cm,復合土工膜達到350g/m2,塑料薄膜厚度達到0.3mm以上,襯砌渠道頂部采用混凝土壓頂板,渠道襯砌使用年限達到15年以上。
支渠、斗渠進水口必須設計一定長度的測水測流斷面或設置量水設施,滿足測水要求。
在有條件的項目區可采用工廠化生產,機械化施工的砼渠槽整體裝配的渠道防滲形式。
(3)埋設管道。輸水管道采用鋼筋混凝土、玻璃鋼、UPVC及新型管材,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
(4)渠系建筑物。渠系建筑物,主要包括橋、涵洞、閘門、跌水與陡坡、量水等設施,應符合《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1999)的要求。橋、涵、閘等建筑物設施配套齊全,農橋寬度與所連接道路相適應,不超過8m;涵洞根據無壓或有壓要求確定拱形、圓形或矩形橫斷面形式,承壓較大的涵洞洞頂填土不應小于1m,對于襯砌渠道則不應小于0.5m。渠系水利用系數、田間水利用系數和灌溉水利用系數應符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50363~2006)的要求。
7、噴灌。管道工作壓力達到0.6Mpa以上,應符合GB/T50085-2007《噴灌工程技術規范》。
8、微灌。各項指標應符合GB/T50485-2009《微灌工程技術規范》。地埋管埋設深度在當地凍土層以下,并滿足地面荷載和機耕要求。管道工作壓力達到0.4Mpa,干、支兩級固定管道間距、長度合理設定,且能滿足今后滴灌自動化設計的要求。有條件的地區采用滴灌自動化控制技術。
9、小型蓄排水工程。包括新建和擴建加固。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10、其他水利措施。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11、泵站。泵站包括水泵、過濾器、啟動設備、變配電設備,泵房,沉沙池。0
(1)揚排水泵站。符合國家水利行業規范。
(2)河水、井水滴灌泵站。水泵:河水灌溉時,采用離心式水泵,底閥防護從池底到水面以上30cm處的范圍內必須進行全面防護設置攔污柵;井水灌溉時,采用潛水泵。水泵配套動力采用外部輸入電力。
過濾器 :采用自動反沖洗過濾器。
啟動設備:采用變頻啟動設備。
泵房:河水滴灌泵房采用磚混墻體、彩鋼夾心(厚度不低于10cm)屋頂,泵房套間設計,面積不低于50m2;
井水滴灌泵房采用磚混結構,泵房套間設計,面積不低于40m2。
沉沙池、蓄水池:采用現澆混凝土結構,長度和橫截面的尺寸根據水質要求規范計算確定,要求鋪設不低于30cm寬的壓頂板,沉沙池必須設防護欄,蓄水池必須設防護網、攔污柵,且需設安全警示牌。各項標準的設定應符合《水利水電工程塵沙池設計規范》(SL269—2001)的要求。
12、施工臨時工程。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13、其他工程。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二)農業措施
1、改良土壤。
(1)通過秸稈還田、油渣還田、全程施肥、深松土壤、拉沙改土、增施農家肥及商品有機肥等多種措施,加快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在原有基礎上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項目區耕地全面進行測土平衡施肥,達到科學施肥。農家肥按22500~30000kg/hm2標準施用,商品有機肥按3000~4500kg/hm2標準施用。土壤有機質提升措施至少應連續實施3年以上,商品有機肥應符合《有機肥料》(NY525~2011)的要求。
(2)改造瘠薄土地,有效土層厚度應達到50cm以上,使耕作層達到25cm以上。改造砂漿黑土或土壤中卵石多的地塊,要清除砂漿卵石并摻合粘土。
2、良種繁育。建立優質良種繁育基地,修建種子晾曬曬場、倉庫,配備必要的種子加工檢測設備。良種繁育能力設計或區域內已具備的繁育能力,能夠滿足項目區優勢農產品的需要,具備優良品種的覆蓋率達到100%的基礎性條件。
項目區原有倉庫、曬場:項目團場倉庫已殘缺破損的,應改建或新建相配套的良種倉庫,面積不低于1000m2;糧食曬場不達標的,每5000畝以上糧食作物種植連隊,應改建或新建曬場面積不低于750m2。性能與指標達到規范標準。
3、購買良種。高標準農田除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外,還應引進適合當地條件的優質良種,以滿足項目區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要。
4、購置設備。購置良種檢驗檢測設備以滿足項目區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性能與指標達到國家規范標準。
5、農業機械。平原地區主要作業環節具備基本實現機械化、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提高的基礎性條件。
表2 高標準農田農業機械作業水平 (規范性標準)單位:%
類型區
作物
機耕率
機(栽植)播率
機收率
綜合
風蝕風沙危害較輕類型區
小麥
>98
>98
>98
>98
玉米
>98
>98
>90
>95
棉花
>98
>98
>80
>92
風蝕風沙危害嚴重類型區
小麥
>98
>98
>98
>98
玉米
>98
>98
>80
>92
棉花
>98
>98
>80
>92
表3 高標準農田主要農機具配置(參考性附錄)
序號
主要農機具
計量
單位
作業指標
1
100馬力以上輪式拖拉機
臺
發動機功率73.5KW以上,最大提升力≧24KN,最大牽引力≧36KN。為動力機械,配套激光平地機、深松機等機具。
2
50~70馬力輪式拖拉機
臺
發動機功率46KW,牽引力12.5KN。為動力機械,配套播種機、秸稈粉碎還田機、植保機械、節水灌溉機具等。
3
履帶式推土機
臺
發動機功率73.5KW,主要用于土地平整。
4
激光平地機
臺
掛接機具。作業幅寬2.5m,需66.2~73.5 KW動力機械,用于土地平整。
5
大型深耕深松犁
臺
大型掛接機具。作業幅寬2.5m,深松深度≧25cm,需≧89 KW動力機械(柴油機)
6
育秧播種機組
套
掛接機具。生產效率≧350盤/h,需0.18 KW動力機械。
7
大型免耕施肥精量播種機
臺
掛接機具。工作幅寬3.2m,施肥播種一體化,需44.1~58.8 KW動力機械。
8
乘坐式高速插秧機
臺
發動機功率14.7KW,8行,作業效率0.8ha/h。
9
收獲機械
臺
小麥、水稻收獲機,發動機功率66 KW,工作幅寬2.9m。
玉米收獲機械,需61 KW動力機械;3行(割道);生產率≧0.33 ha/h.
10
秸稈粉碎還田機
臺
掛接機具。工作幅寬1.8m;需配套58.9~73.5 KW動力機械。
11
中型免耕播種機
臺
掛接機具。需44.1~51.5 KW動力機械,用于小麥、玉米、大豆免耕播種,作業效率0.27~1ha/h。
12
施肥機械
套
掛接機具。工作幅寬12~28m,需48 KW動力機械。
13
懸掛式植保機械
臺
掛接機具。工作幅寬18m,需50KW以上動力機械。
(1)購置農用動力機械。為提高高標準農田的生產效率,應合理購置農用動力機械,提高高標準農田的機械化作用水平。
(2)配套農機具。為提高高標準農田的生產效率,應合理購置農用機具,提高高標準農田的機械化作用水平。
(3)購置植保機械。為預防和降低高標準農田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應合理購置植保機械,滿足高標準農田的植保要求。
6、其他農業措施。
(1)土地平整要以有林道路或較大溝渠為基準形成格田,以適應農業機械化和田間管理要求,條田大小要考慮灌排、機耕作業、風沙災害等因素,條田方向考慮主風向、地形、地貌條件及作物光照要求,一般以南北向為主。
土地平整包括田塊調整與田面平整。
田塊調整是將大小或形狀不符合標準要求的田塊進行合并或調整,以滿足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經營、機械化作業、節水節能等農業科技的應用。
田面平整主要是控制田塊內田面高差保持在一定范圍內,盡可能滿足精耕細作、灌溉與排水的技術要求。
表4 高標準農田田面平整度(規范性標準)
耕地類型
項目
指標
稻作淹灌農田
地表平整度(100m×100m)
≦2.5cm
橫向坡降(500m)
﹤1/2000
縱向坡降(500m)
﹤1/1500
噴滴灌農田
地表平整度(100m×100m)
≦10cm
坡降(500m)
≦1/30
(2)清除耕地白色污染。在耕地土壤內當年使用農膜的殘留量不能超過10%,耕作層土壤還應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2008)的規定,影響作物生長的障礙因素應降到最低限度。
(三)田間道路
田間道路工程指為滿足農業物資運輸、農業耕作和其他農業生產活動需要所采取的措施。田間道路建設分干道、支路兩級,其布局應合理,且順直通暢。田間道路通達度平原區應達到100%,丘陵區不應低于90%。
1、干道。干道要與團場、連隊公路連接,需實現硬質化,路面可采用瀝青、混凝土或砂石等材料硬化,應配套橋、涵和農機下田(地)設施,田間道路路面高出地面30cm~50cm,鋪砂石厚度30-35cm,路基寬度7米以上,路面寬度6米以上,保證雨天暢通,能滿足農產品運輸和大中型農業機械的通行。
2、支路。支路需實現硬質化,路面采用砂石材料硬化,支路路基高于地面20-30cm,鋪砂石厚度25-30cm,路基寬度6米以上,路面寬度5米以上,應配套橋、涵和農機下田(地)設施,便于農機進出田間作業和農產品運輸。
田間道路設施使用年限不少于15年。
(四)林業措施
1、樹種選擇。要因地制宜,以鄉土樹種為主,引進樹種必須經區試鑒定認可后才能使用。南疆采用**楊、胡楊、灰楊、沙棗,以**楊、胡楊為主栽樹種;北疆采用箭桿楊、俄羅斯楊、**白榆、白蠟、沙棗、胡楊,以箭桿楊和俄羅斯楊為主栽樹種。
苗木胸徑到達3cm以上,造林當年成活率達到90%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達到85%以上。
2、林帶結構類型。條田林以2-4行為主,有1個喬木樹種組成。道路林、主干林、防風林以4行及4行以上為主,其中:通風結構林帶為4-6行,有1-2個喬木樹種組成,適于配置在風沙危害較輕的地區和綠洲內部。
疏透結構林帶為8-10行,由2個以上的樹種組成,邊行配置灌木,適于配置于風沙危害嚴重地區或風沙危害較輕地區綠洲邊緣的2-3個條田。
緊密結構林帶多在10行以上,由3個以上喬灌木樹種組成,可作為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和綠洲邊緣2-3個條田的農田防護林。
3、造林密度。8行以上的林帶,宜采用寬窄行帶狀栽植,窄行株行距為1-1.5×1-2m,寬行株行距為1-1.5×4-6米;4-6行的林帶,株行距采用1.5-2×2-3.5m的株行距;4行以下林帶株行距采用1-1.5×2-3.5m的株行距。
4、林帶走向。農田防護林由主林帶和副林帶組成,主林帶應垂直于主風方向或呈不大于45度的偏角.副林帶應和主林帶相垂直,如遇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帶可有一定偏角,可采取林隨水走或林隨路走等方式形成林網。主林帶和副林帶的交叉處,只留一處20米的出口,以利于交通。
5、林網規格和占地比例。風沙危害嚴重地區,主林帶帶間距150-200米,副林帶帶間距為400-600米,農田防護林網格100-200畝。
風沙危害較重地區,主林帶帶間距250-300米,副林帶帶間距為600-800米,農田防護林網格200-350畝。
立地條件相對較好,風沙危害較輕的地區,主林帶帶間距300-400米,副林帶帶間距為800-1000米,農田防護林網格350-600畝。
北疆墾區農田防護林占耕地面積比率不低于8%,南疆墾區不低于10%。
6、苗木栽植。開溝栽植,可根據實際推廣采用深40-50cm一溝一行或一溝兩行進行栽植。
新建林帶或有條件的更新林帶沿噴、滴灌地埋管道方向布置,以便于灌水;不在管道處的林帶,在林帶上游處對應的干、支、斗渠修建放水閘門。
平畦栽植, 畦內全面翻耕,深25-30cm,要求畦面平整。
鹽漬化較重的林床需洗鹽壓堿,再行種植。
原則上要求先施基肥,再種植苗木。
(五)科技推廣措施
1、技術培訓。項目建設期間,加強對項目區受益農戶進行先進適用技術培訓2次以上;扶持團場農技服務體系,重點支持具有技術推廣服務功能的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基層干部、團場技術員、受益職工和科技示范戶進行4—5次先進適用技術和農業綜合開發政策方面的培訓,使其熟悉有關資金和項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項目建設任務。每個連隊有3名以上技術骨干,每10戶有2戶科技示范戶,每戶有1人掌握實用技術。
2、儀器設備。儀器設備指植保、良種、土化等設備,必須是正規生產廠家生產或者正規經銷商經銷的產品。
3、示范推廣。在項目建設期間,圍繞地域優勢或主導產業,推廣2項以上先進適用技術,在1萬畝高標準農田中應有不低于1000畝的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推廣。重點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生態可持續等技術;實施良種良法、模式化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化學除草、節水灌溉等技術;鼓勵采用經濟適用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提高工程建設質量。
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償辦法篇5
高標準農田建設方案
根據國土資源部、財政部《關于加快編制和實施土地整治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通知》以及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關于加強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通知》精神,為加強和規范我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扎實推進項目實施,力爭保質、保量完成工程項目建設任務,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按照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總體要求,以整體連片土地整治為抓手,以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為目標,以“節約集約、統一規劃、統籌資金、整村推進、集中建設”為原則,通過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目標任務
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總規模15萬畝,總投資9000萬元,涉及10個鄉鎮、90余個行政村。主要布置在大廣高速、邯臨公路、定魏公路、經濟開發區南北連接線兩側,共分四個區域:一是河南疃鎮、第四疃鎮;二是鎮、槐橋鄉;三是安寨鎮、白寨鄉、南里岳鄉、大河道鄉;四是侯村鎮、依莊鄉。項目建設主要工程為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等。項目建設必須在XX年11月7日前竣工并通過驗收。
三、工作安排及相關單位職責
根據省國土資源廳、市國土資源局要求,結合各相關部門工作職責,具體責任分工如下:
縣國土資源局作為項目承擔單位,負責項目的前期規劃設計、論證、工程質量、項目資金的使用管理、竣工驗收等工作。對項目實行“七公開”:一是項目立項前期工作公開。根據土地整治規劃、年度補充耕地計劃、年度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要求,擬定土地整治項目的項目區范圍,公開征求項目所在地群眾意見。二是項目資金來源與立項公開。征求同級財政部門意見,依據有關規定公示項目建設資金來源,項目立項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國土資源局負責在公開欄公開項目預算情況、立項情況。三是項目招標管理公開。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等有關規定進行招投標,由監察局、檢察院、發改局、財政局、審計局等單位參與監督。四是項目實施公開。公開項目名稱、批準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建設規模、主要工程、投資金額、建設工程等。五是質量監督公開。由項目監理單位全程對項目進行監理,嚴格按照《土地整治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做好施工階段監督檢驗,并接受村民小組的監督。六是資金使用公開。項目資金使用嚴格執行《省農村土地整治示范項目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實行專賬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挪用,并接受審計和財政部門監督。七是竣工驗收公開。項目竣工驗收嚴格執行《土地整治項目驗收規程》,由國土資源局、監察局、檢察院、發改局、財政局、審計局組織,實行專家驗收制。項目完工后,施工單位要開展自驗,然后申請項目主管單位進行初驗,初驗通過后由國土資源局向上級提出申請,進行最終驗收。
發改局負責指導、督促項目的實施,并參與招投標工作。
財政局負責統籌安排項目工程建設資金,保證項目資金及時撥付到位,并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做好審計迎檢,參與項目招投標工作。
監察局全程負責監督項目招投標、項目實施中的資金使用及紀律檢查工作,確保資金按規定合理使用。
檢察院負責項目投標單位行賄犯罪檔案查詢,配合有關部門監督檢查招投標全過程,規范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不當行為。
公安局負責打擊無理取鬧、阻撓施工等行為,為項目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環境。
審計局負責對工程建設任務完成情況、預算執行情況、項目費用支出情況、資金管理及使用情況等進行竣工決算審計。
農牧局負責整治后的耕地質量監測等工作,并對提高耕地質量提供技術指導。
林業局負責對項目區內農田防護林種植給予支持,并提供技術指導。
水利局負責對項目區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給予支持,并提供技術指導。
供電公司負責對項目區農電設施建設提供支持,簡化審批程序,并予以技術指導。
交通運輸局負責對項目區內道路建設給予支持,并提供技術指導。
鄉鎮政府要成立土地整治工作辦公室,負責人由鄉鎮長擔任,成員由主管副鄉鎮長及項目區包村干部、村委會主任等人員組成,主要負責做好項目區土地整理宣傳及施工單位入場等工作。同時,負責督促各行政村在項目竣工驗收交接后,做好工程設施的管理與維護,并制定出詳細具體的管護制度。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主管縣長為組長,相關領導為副組長,發改、財政、監察、檢察、公安、審計、農牧、林業、水利、供電、交通及鄉鎮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負責項目建設的領導、推進、監督、檢查、驗收等工作。同時,成立資金運行監督監管機構,主要負責監管項目資金使用,做到專款專用、及時撥付,使資金效益最大化。
(二)加強工程質量管理。為保證建設工程質量,杜絕出現“豆腐渣”工程,保護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國土資源局和監理單位要建立嚴格的質檢和質量控制制度,并抓好落實。工程施工要嚴格按規范進行,并按施工計劃控制施工進度;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做好各工程隊的自檢、專檢工作;施工前對工程所采用的原材料、設備進行嚴格檢驗,并報監理工程師簽字同意后方可使用,并加強對工作質量、工序質量的檢查,保證工程質量。
(三)加強資金使用管理。根據上級有關部門對土地整治項目資金管理的有關規定,明確項目資金的開支范圍,項目資金實行專款專賬專用、專項核算,不得截留、挪用或擠占。進一步完善內部稽查制度,強化對項目工程施工的財務管理,規范項目資金撥付程序,嚴格按照工程進度支付工程款,嚴禁預支和超支,每筆款項都必須有工程結算清單附件,施工單位代表、現場管理人員、監理人員和項目主管單位領導簽字,經財政部門審核同意后及時支付。
僅供參考
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償辦法篇6
?
(一)田。通過歸并和平整土地、治理水土流失,實現連片田塊規模適度,耕作層厚度增加,基礎設施占地率降低,丘陵區梯田化率提高。農田有效土層厚度達到1250px以上,耕作層厚度達到500px以上,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下降到8%以下,丘陵區梯田化率不低于90%,形成一批1萬畝、3萬畝和5萬畝以上的區域化、規模化、集中連片的高標準基本農田。
(二)土。通過土壤改良改善土壤質地,增加農田耕作層厚度,促進良種良法的推廣,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12g/kg以上,各項養分含量指標應達到當地土壤養分豐缺指標體系的“中”或“高”值水平,土壤 pH值保持在5.5~7.5,耕作層土壤重金屬含量指標符合有關國家標準,影響作物生長的障礙因素應降到最低限度。
(三)水。通過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快推廣節水增效灌溉技術,增加有效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用水效率和農田防洪排澇標準,提升農業生產的水利化程度。灌溉保證率達到50%以上,排澇標準達到5年~10年一遇,農田防洪標準達到10年~20年一遇,田間工程配套率達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產出率明顯提高。
(四)路。通過田間道(機耕路)和生產路建設、橋涵配套,解決農田“路差、路網布局不合理”問題,合理增加路面寬度,提高道路的荷載標準和通達度,滿足農業機械通行要求,促進農業機械化。田間道路直接通達的田塊數占田塊總數的比例,平原區達到100%,丘陵區達到90%以上,滿足農機作業、農業物資運輸等農業生產活動的要求。
(五)林。通過農田林網、岸坡防護、溝道治理等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持工程建設,解決防護體系不完善、防護效能不高等問題,擴大農田防護面積,提高防御風蝕能力,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打造農業防災減災的重要生態屏障。農田防護面積比例應不低于90%。
(六)電。結合農村電網改造等工程建設,通過完善農田電網、配備必要的輸配電設施,滿足現有機井、河道提水、農田排澇、噴微灌等設施應用的電力需求,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夯實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保障。
(七)技。通過加快推廣農業良種良法、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完善農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強服務能力,提高良種覆蓋率、肥料利用率、農林有害生物統防統治覆蓋率和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5%以上,基本形成農田監測網絡,田間定位監測點覆蓋率達到85%,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50%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良種覆蓋率達到96%以上。
(八)管。通過明確管護責任、完善管護機制、健全管護措施、落實管護資金,確保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數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使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長久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