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漢語詞匯。拼音是ɡāo biāo,有多種釋義,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容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容3篇
第1篇: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容
**兵團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為切實加強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投資目標,達到預期效益,參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結合**兵團農業綜合開發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本建設標準。
凡國家立項投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以下簡稱“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均須按照本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和檢查驗收。
一、綜合標準
(一) 高標準農田應達到田地肥沃、設施配套、道路暢通、林網適宜、生態優良、科技先進、全面節水、旱澇保收,實現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的總體目標。
通過項目建設,解除制約項目區農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項目區產出的糧食和其它農產品達到優質安全、高產穩產標準。
項目區因地制宜推行節水灌溉和其他節本增效技術,灌溉保證率達到90%以上,總體經濟效益增加12%以上,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項目區須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農業科技貢獻率明顯提高,主要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顯著提升,特別是單產達到較高水平(詳見表1),實現團場增效、農工增收,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屯墾戍邊新型農場奠定堅實的基礎。
表1 高標準農田綜合生產能力 單位:公斤/畝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應遵循統籌規劃、綜合治理、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分步實施的原則。
項目按灌區或流域從源頭上籌劃,整體推進。采取水利、農業、林業和科技等綜合配套措施,進行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項目區必須集中連片,連片規模應不小于350公頃,使其顯現規模效益,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開發治理后,項目區與非項目區有明顯區別,平原地區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丘陵山區基本實現園田化。
(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應通過嚴格篩選。
項目區應具備可持續穩定利用的水資源條件。干、支骨干渠系及相關外部水利設施配套完善;水源水質符合灌溉水質標準;水源水量能夠滿足灌區農作物灌溉需水要求;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能顯著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設計建設達到國家排澇防洪標準。
項目區應選擇灌排條件較好、土層深厚、增產潛力大的區域,優先選擇現有基本農田,項目建成后能夠保證工程設施至少15年發揮效益,建成后應保持30年內不被轉為非農業用地;交通便利,具備10KV農業電網及其他動力配備條件;農機具配套應滿足農業生產需要。
(四)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標識標牌設置應當統一、規范、實用。
項目標志牌應當是固定的、永久性的。標志牌公示內容應包含項目基本情況、總投資、財政投資、工程建設內容,設計、施工、監理、管護單位,監督舉報電話等基本信息。
二、主要措施標準(一)水利措施
1、小型水庫。包括新建和擴建加固,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
2、攔河壩。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
3、排灌站。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
4、機電井。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采補平衡。新打井和修復配套機井應滿足《機井技術規范》SL256-2000要求。機井和泵站水工建筑物、機電設備、輸變電設施配套齊全,綜合裝置效率達到有關行業規范標準。
5、輸變電線路配套。架設配套高壓線路應采用桿上變臺,無遮攔導電部分距地面應不小于3.5m。低壓線路采用低壓電纜,應有標志。地埋線應敷設在凍土層以下,深度不小于0.7m,符合電力行業技術規范。低壓線路進入泵房需穿管通過,管徑應大于線徑的1.5倍。
6、灌排渠系工程或坡面水系。包括開挖疏浚渠道、襯砌渠道、埋設管道、渠系建筑物。
(1)開挖疏浚渠道。
①防洪設計標準應符合行業規范。
②地下水位較高和土壤鹽堿化地區,排水渠道標準應符合《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 50288)的規定。改造鹽堿地要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統,在返鹽(堿)季節前將地下水位降到農作物生長的臨界深度以下。地下水埋深小于2m時,應設農排,埋深小于2.5m時,應設斗排。項目區及灌區的排水(堿)渠應完全連通,按農、斗、支、干排成體系匯流鹽堿水排出項目區。排渠棄土應整平或整修成農用道路。
(2)襯砌渠道。輸水渠系達到管道或混凝土防滲標準,渠道襯砌應堅固耐用,混凝土抗壓標號達到C20,抗凍標號達到F200,預制板厚度達到6-8cm,砂石墊層厚度達到20-30cm,復合土工膜達到350g/m2,塑料薄膜厚度達到0.3mm以上,襯砌渠道頂部采用混凝土壓頂板,渠道襯砌使用年限達到15年以上。
支渠、斗渠進水口必須設計一定長度的測水測流斷面或設置量水設施,滿足測水要求。
在有條件的項目區可采用工廠化生產,機械化施工的砼渠槽整體裝配的渠道防滲形式。
(3)埋設管道。輸水管道采用鋼筋混凝土、玻璃鋼、UPVC及新型管材,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
(4)渠系建筑物。渠系建筑物,主要包括橋、涵洞、閘門、跌水與陡坡、量水等設施,應符合《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1999)的要求。橋、涵、閘等建筑物設施配套齊全,農橋寬度與所連接道路相適應,不超過8m;涵洞根據無壓或有壓要求確定拱形、圓形或矩形橫斷面形式,承壓較大的涵洞洞頂填土不應小于1m,對于襯砌渠道則不應小于0.5m。渠系水利用系數、田間水利用系數和灌溉水利用系數應符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50363~2006)的要求。
7、噴灌。管道工作壓力達到0.6Mpa以上,應符合GB/T50085-2007《噴灌工程技術規范》。
8、微灌。各項指標應符合GB/T50485-2009《微灌工程技術規范》。地埋管埋設深度在當地凍土層以下,并滿足地面荷載和機耕要求。管道工作壓力達到0.4Mpa,干、支兩級固定管道間距、長度合理設定,且能滿足今后滴灌自動化設計的要求。有條件的地區采用滴灌自動化控制技術。
9、小型蓄排水工程。包括新建和擴建加固。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10、其他水利措施。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11、泵站。泵站包括水泵、過濾器、啟動設備、變配電設備,泵房,沉沙池。0
(1)揚排水泵站。符合國家水利行業規范。
(2)河水、井水滴灌泵站。水泵:河水灌溉時,采用離心式水泵,底閥防護從池底到水面以上30cm處的范圍內必須進行全面防護設置攔污柵;井水灌溉時,采用潛水泵。水泵配套動力采用外部輸入電力。
過濾器 :采用自動反沖洗過濾器。
啟動設備:采用變頻啟動設備。
泵房:河水滴灌泵房采用磚混墻體、彩鋼夾心(厚度不低于10cm)屋頂,泵房套間設計,面積不低于50m2;
井水滴灌泵房采用磚混結構,泵房套間設計,面積不低于40m2。
沉沙池、蓄水池:采用現澆混凝土結構,長度和橫截面的尺寸根據水質要求規范計算確定,要求鋪設不低于30cm寬的壓頂板,沉沙池必須設防護欄,蓄水池必須設防護網、攔污柵,且需設安全警示牌。各項標準的設定應符合《水利水電工程塵沙池設計規范》(SL269—2001)的要求。
12、施工臨時工程。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13、其他工程。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二)農業措施
1、改良土壤。
(1)通過秸稈還田、油渣還田、全程施肥、深松土壤、拉沙改土、增施農家肥及商品有機肥等多種措施,加快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在原有基礎上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項目區耕地全面進行測土平衡施肥,達到科學施肥。農家肥按22500~30000kg/hm2標準施用,商品有機肥按3000~4500kg/hm2標準施用。土壤有機質提升措施至少應連續實施3年以上,商品有機肥應符合《有機肥料》(NY525~2011)的要求。
(2)改造瘠薄土地,有效土層厚度應達到50cm以上,使耕作層達到25cm以上。改造砂漿黑土或土壤中卵石多的地塊,要清除砂漿卵石并摻合粘土。
2、良種繁育。建立優質良種繁育基地,修建種子晾曬曬場、倉庫,配備必要的種子加工檢測設備。良種繁育能力設計或區域內已具備的繁育能力,能夠滿足項目區優勢農產品的需要,具備優良品種的覆蓋率達到100%的基礎性條件。
項目區原有倉庫、曬場:項目團場倉庫已殘缺破損的,應改建或新建相配套的良種倉庫,面積不低于1000m2;糧食曬場不達標的,每5000畝以上糧食作物種植連隊,應改建或新建曬場面積不低于750m2。性能與指標達到規范標準。
3、購買良種。高標準農田除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外,還應引進適合當地條件的優質良種,以滿足項目區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要。
4、購置設備。購置良種檢驗檢測設備以滿足項目區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性能與指標達到國家規范標準。
5、農業機械。平原地區主要作業環節具備基本實現機械化、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提高的基礎性條件。
表2 高標準農田農業機械作業水平 (規范性標準)單位:%
表3 高標準農田主要農機具配置(參考性附錄)
(1)購置農用動力機械。為提高高標準農田的生產效率,應合理購置農用動力機械,提高高標準農田的機械化作用水平。
(2)配套農機具。為提高高標準農田的生產效率,應合理購置農用機具,提高高標準農田的機械化作用水平。
(3)購置植保機械。為預防和降低高標準農田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應合理購置植保機械,滿足高標準農田的植保要求。
6、其他農業措施。
(1)土地平整要以有林道路或較大溝渠為基準形成格田,以適應農業機械化和田間管理要求,條田大小要考慮灌排、機耕作業、風沙災害等因素,條田方向考慮主風向、地形、地貌條件及作物光照要求,一般以南北向為主。
土地平整包括田塊調整與田面平整。
田塊調整是將大小或形狀不符合標準要求的田塊進行合并或調整,以滿足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經營、機械化作業、節水節能等農業科技的應用。
田面平整主要是控制田塊內田面高差保持在一定范圍內,盡可能滿足精耕細作、灌溉與排水的技術要求。
表4 高標準農田田面平整度(規范性標準)
(2)清除耕地白色污染。在耕地土壤內當年使用農膜的殘留量不能超過10%,耕作層土壤還應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2008)的規定,影響作物生長的障礙因素應降到最低限度。
(三)田間道路
田間道路工程指為滿足農業物資運輸、農業耕作和其他農業生產活動需要所采取的措施。田間道路建設分干道、支路兩級,其布局應合理,且順直通暢。田間道路通達度平原區應達到100%,丘陵區不應低于90%。
1、干道。干道要與團場、連隊公路連接,需實現硬質化,路面可采用瀝青、混凝土或砂石等材料硬化,應配套橋、涵和農機下田(地)設施,田間道路路面高出地面30cm~50cm,鋪砂石厚度30-35cm,路基寬度7米以上,路面寬度6米以上,保證雨天暢通,能滿足農產品運輸和大中型農業機械的通行。
2、支路。支路需實現硬質化,路面采用砂石材料硬化,支路路基高于地面20-30cm,鋪砂石厚度25-30cm,路基寬度6米以上,路面寬度5米以上,應配套橋、涵和農機下田(地)設施,便于農機進出田間作業和農產品運輸。
田間道路設施使用年限不少于15年。
(四)林業措施
1、樹種選擇。要因地制宜,以鄉土樹種為主,引進樹種必須經區試鑒定認可后才能使用。南疆采用**楊、胡楊、灰楊、沙棗,以**楊、胡楊為主栽樹種;北疆采用箭桿楊、俄羅斯楊、**白榆、白蠟、沙棗、胡楊,以箭桿楊和俄羅斯楊為主栽樹種。
苗木胸徑到達3cm以上,造林當年成活率達到90%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達到85%以上。
2、林帶結構類型。條田林以2-4行為主,有1個喬木樹種組成。道路林、主干林、防風林以4行及4行以上為主,其中:通風結構林帶為4-6行,有1-2個喬木樹種組成,適于配置在風沙危害較輕的地區和綠洲內部。
疏透結構林帶為8-10行,由2個以上的樹種組成,邊行配置灌木,適于配置于風沙危害嚴重地區或風沙危害較輕地區綠洲邊緣的2-3個條田。
緊密結構林帶多在10行以上,由3個以上喬灌木樹種組成,可作為風沙危害嚴重地區和綠洲邊緣2-3個條田的農田防護林。
3、造林密度。8行以上的林帶,宜采用寬窄行帶狀栽植,窄行株行距為1-1.5×1-2m,寬行株行距為1-1.5×4-6米;4-6行的林帶,株行距采用1.5-2×2-3.5m的株行距;4行以下林帶株行距采用1-1.5×2-3.5m的株行距。
4、林帶走向。農田防護林由主林帶和副林帶組成,主林帶應垂直于主風方向或呈不大于45度的偏角.副林帶應和主林帶相垂直,如遇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帶可有一定偏角,可采取林隨水走或林隨路走等方式形成林網。主林帶和副林帶的交叉處,只留一處20米的出口,以利于交通。
5、林網規格和占地比例。風沙危害嚴重地區,主林帶帶間距150-200米,副林帶帶間距為400-600米,農田防護林網格100-200畝。
風沙危害較重地區,主林帶帶間距250-300米,副林帶帶間距為600-800米,農田防護林網格200-350畝。
立地條件相對較好,風沙危害較輕的地區,主林帶帶間距300-400米,副林帶帶間距為800-1000米,農田防護林網格350-600畝。
北疆墾區農田防護林占耕地面積比率不低于8%,南疆墾區不低于10%。
6、苗木栽植。開溝栽植,可根據實際推廣采用深40-50cm一溝一行或一溝兩行進行栽植。
新建林帶或有條件的更新林帶沿噴、滴灌地埋管道方向布置,以便于灌水;不在管道處的林帶,在林帶上游處對應的干、支、斗渠修建放水閘門。
平畦栽植, 畦內全面翻耕,深25-30cm,要求畦面平整。
鹽漬化較重的林床需洗鹽壓堿,再行種植。
原則上要求先施基肥,再種植苗木。
(五)科技推廣措施
1、技術培訓。項目建設期間,加強對項目區受益農戶進行先進適用技術培訓2次以上;扶持團場農技服務體系,重點支持具有技術推廣服務功能的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基層干部、團場技術員、受益職工和科技示范戶進行4—5次先進適用技術和農業綜合開發政策方面的培訓,使其熟悉有關資金和項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項目建設任務。每個連隊有3名以上技術骨干,每10戶有2戶科技示范戶,每戶有1人掌握實用技術。
2、儀器設備。儀器設備指植保、良種、土化等設備,必須是正規生產廠家生產或者正規經銷商經銷的產品。
3、示范推廣。在項目建設期間,圍繞地域優勢或主導產業,推廣2項以上先進適用技術,在1萬畝高標準農田中應有不低于1000畝的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推廣。重點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生態可持續等技術;實施良種良法、模式化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化學除草、節水灌溉等技術;鼓勵采用經濟適用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提高工程建設質量。
第2篇: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容
.
**兵團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為切實加強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投資目標,達到
預期效益,參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結合**兵團農
業綜合開發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本建設標準。
凡國家立項投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 (以下簡稱“高標準農
田建設項目”),均須按照本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 施工建設和檢查驗收。
一、綜合標準
(一)高標準農田應達到田地肥沃、設施配套、道路暢通、林網適宜、
生態優良、科技先進、全面節水、旱澇保收,實現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的
總體目標。
通過項目建設,解除制約項目區農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抵御自然
災害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項目區產出
的糧食和其它農產品達到優質安全、高產穩產標準。
項目區因地制宜推行節水灌溉和其他節本增效技術,灌溉保證率達到
90%以上,總體經濟效益增加 12%以上,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項目區
須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農業科技貢獻率明顯提高,主要農
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顯著提升,特別是
單產達到較高水平(詳見表 1),實現團場增效、農工增收,為發展現代農
業和建設屯墾戍邊新型農場奠定堅實的基礎。
.
.
表1 高標準農田綜合生產能力 單位:公斤/畝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應遵循統籌規劃、綜合治理、集中連片、規模開
發、分步實施的原則。
項目按灌區或流域從源頭上籌劃,整體推進。采取水利、農業、林業
和科技等綜合配套措施,進行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項目區必須集中連片,
連片規模應不小于 350公頃,使其顯現規模效益,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開
發治理后,項目區與非項目區有明顯區別,平原地區達到田成方、林成網、
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丘陵山區基本實現園田化。
(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應通過嚴格篩選。
項目區應具備可持續穩定利用的水資源條件。干、支骨干渠系及相關
外部水利設施配套完善;水源水質符合灌溉水質標準;水源水量能夠滿足
.
.
灌區農作物灌溉需水要求;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能顯著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設計建設達到國家排澇防洪標準。
項目區應選擇灌排條件較好、土層深厚、增產潛力大的區域,優先選
擇現有基本農田,項目建成后能夠保證工程設施至少 15年發揮效益,建成
后應保持30年內不被轉為非農業用地;交通便利,具備 10KV農業電網及
其他動力配備條件;農機具配套應滿足農業生產需要。
(四)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標識標牌設置應當統一、規范、實用。
項目標志牌應當是固定的、永久性的。標志牌公示內容應包含項目基
本情況、總投資、財政投資、工程建設內容,設計、施工、監理、管護單
位,監督舉報電話等基本信息。
二、主要措施標準
(一)水利措施
1、小型水庫。包括新建和擴建加固,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
范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
2、攔河壩。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
3、排灌站。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
要求。
4、機電井。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采補平衡。新打井和
修復配套機井應滿足《機井技術規范》 SL256-2000要求。機井和泵站水工
建筑物、機電設備、輸變電設施配套齊全,綜合裝置效率達到有關行業規
范標準。
.
.
5、輸變電線路配套。架設配套高壓線路應采用桿上變臺,無遮攔導電
部分距地面應不小于 3.5m。低壓線路采用低壓電纜,應有標志。地埋線應
敷設在凍土層以下,深度不小于 0.7m,符合電力行業技術規范。低壓線路
進入泵房需穿管通過,管徑應大于線徑的 1.5倍。
6、灌排渠系工程或坡面水系。包括開挖疏浚渠道、襯砌渠道、埋設管
道、渠系建筑物。
(1)開挖疏浚渠道。①防洪設計標準應符合行業規范。
②地下水位較高和土壤鹽堿化地區,排水渠道標準應符合《灌溉與排
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的規定。改造鹽堿地要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統,
在返鹽(堿)季節前將地下水位降到農作物生長的臨界深度以下。地下水埋
深小于2m時,應設農排,埋深小于 2.5m時,應設斗排。項目區及灌區的
排水(堿)渠應完全連通,按農、斗、支、干排成體系匯流鹽堿水排出項
目區。排渠棄土應整平或整修成農用道路。
(2)襯砌渠道。輸水渠系達到管道或混凝土防滲標準,渠道襯砌應堅固耐用,混凝土抗壓標號達到C20,抗凍標號達到F200,預制板厚度達到
6-8cm,砂石墊層厚度達到20-30cm,復合土工膜達到350g/m2,塑料薄膜厚度達到0.3mm以上,襯砌渠道頂部采用混凝土壓頂板,渠道襯砌使用年限達到15年以上。
支渠、斗渠進水口必須設計一定長度的測水測流斷面或設置量水設施,
滿足測水要求。
.
.
在有條件的項目區可采用工廠化生產,機械化施工的砼渠槽整體裝配的渠道防滲形式。
(3)埋設管道。輸水管道采用鋼筋混凝土、玻璃鋼、UPVC及新型管材,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
(4)渠系建筑物。渠系建筑物,主要包括橋、涵洞、閘門、跌水與陡坡、量水等設施,應符合《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1999)
的要求。橋、涵、閘等建筑物設施配套齊全,農橋寬度與所連接道路相適應,不超過8m;涵洞根據無壓或有壓要求確定拱形、圓形或矩形橫斷面形
式,承壓較大的涵洞洞頂填土不應小于1m,對于襯砌渠道則不應小于0.5m。渠系水利用系數、田間水利用系數和灌溉水利用系數應符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50363~2006)的要求。
7、噴灌。管道工作壓力達到 0.6Mpa以上,應符合GB/T50085-2007《噴
灌工程技術規范》。
8、微灌。各項指標應符合 GB/T50485-2009《微灌工程技術規范》。地
埋管埋設深度在當地凍土層以下,并滿足地面荷載和機耕要求。管道工作
壓力達到0.4Mpa,干、支兩級固定管道間距、長度合理設定,且能滿足今
后滴灌自動化設計的要求。有條件的地區采用滴灌自動化控制技術。
9、小型蓄排水工程。包括新建和擴建加固。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
規范。
10、其他水利措施。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11、泵站。泵站包括水泵、過濾器、啟動設備、變配電設備,泵房,
.
.
沉沙池。0
(1)揚排水泵站。符合國家水利行業規范。
(2)河水、井水滴灌泵站。水泵:河水灌溉時,采用離心式水泵,底閥防護從池底到水面以上30cm處的范圍內必須進行全面防護設置攔污柵;井水灌溉時,采用潛水泵。水泵配套動力采用外部輸入電力。
過濾器:采用自動反沖洗過濾器。啟動設備:采用變頻啟動設備。
泵房:河水滴灌泵房采用磚混墻體、彩鋼夾心(厚度不低于 10cm)屋
2
頂,泵房套間設計,面積不低于 50m;
2
井水滴灌泵房采用磚混結構,泵房套間設計,面積不低于 40m。
沉沙池、蓄水池:采用現澆混凝土結構,長度和橫截面的尺寸根據水
質要求規范計算確定,要求鋪設不低于 30cm寬的壓頂板,沉沙池必須設防
護欄,蓄水池必須設防護網、攔污柵 ,且需設安全警示牌。各項標準的設定
應符合《水利水電工程塵沙池設計規范》 (SL269—2001)的要求。
12、施工臨時工程。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13、其他工程。性能與指標達到水利行業規范。
(二)農業措施
1、改良土壤。
(1)通過秸稈還田、油渣還田、全程施肥、深松土壤、拉沙改土、增施農家肥及商品有機肥等多種措施,加快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在原有基礎上提
.
.
高0.1個百分點以上。項目區耕地全面進行測土平衡施肥,達到科學施肥。農家肥按22500~30000kg/hm2標準施用,商品有機肥按3000~4500kg/hm2
標準施用。土壤有機質提升措施至少應連續實施 3年以上,商品有機肥應
符合《有機肥料》(NY525~2011)的要求。
(2)改造瘠薄土地,有效土層厚度應達到 50cm以上,使耕作層達到
25cm以上。改造砂漿黑土或土壤中卵石多的地塊,要清除砂漿卵石并摻合
粘土。
2、良種繁育。建立優質良種繁育基地,修建種子晾曬曬場、倉庫,配
備必要的種子加工檢測設備。良種繁育能力設計或區域內已具備的繁育能
力,能夠滿足項目區優勢農產品的需要,具備優良品種的覆蓋率達到 100%
的基礎性條件。
項目區原有倉庫、曬場:項目團場倉庫已殘缺破損的,應改建或新建
2
相配套的良種倉庫,面積不低于 1000m;糧食曬場不達標的,每 5000畝以
2
上糧食作物種植連隊,應改建或新建曬場面積不低于 750m。性能與指標達
到規范標準。
3、購買良種。高標準農田除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外,還應引進適合當地
條件的優質良種,以滿足項目區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要。
4、購置設備。購置良種檢驗檢測設備以滿足項目區現代農業的發展需
要。性能與指標達到國家規范標準。
5、農業機械。平原地區主要作業環節具備基本實現機械化、丘陵山區
農業機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提高的基礎性條件。
.
.
大型掛接機具。作業幅寬 2.5m,深松深度≧ 25cm,需≧
5 大型深耕深松犁 臺
89KW動力機械(柴油機)
(1)購置農用動力機械。為提高高標準農田的生產效率,應合理購置
.
.
農用動力機械,提高高標準農田的機械化作用水平。
(2)配套農機具。為提高高標準農田的生產效率,應合理購置農用機
具,提高高標準農田的機械化作用水平。
(3)購置植保機械。為預防和降低高標準農田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
應合理購置植保機械,滿足高標準農田的植保要求。
6、其他農業措施。
(1)土地平整要以有林道路或較大溝渠為基準形成格田,以適應農業機械化和田間管理要求,條田大小要考慮灌排、機耕作業、風沙災害等因素,
條田方向考慮主風向、地形、地貌條件及作物光照要求,一般以南北向為
主。
土地平整包括田塊調整與田面平整。
田塊調整是將大小或形狀不符合標準要求的田塊進行合并或調整,以
滿足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經營、機械化作業、節水節能等農業科技的應用。
田面平整主要是控制田塊內田面高差保持在一定范圍內,盡可能滿足
精耕細作、灌溉與排水的技術要求。
(2)清除耕地白色污染。在耕地土壤內當年使用農膜的殘留量不能超
過10%,耕作層土壤還應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2008)的規
.
.
定,影響作物生長的障礙因素應降到最低限度。
(三)田間道路
田間道路工程指為滿足農業物資運輸、農業耕作和其他農業生產活動
需要所采取的措施。田間道路建設分干道、支路兩級,其布局應合理,且
順直通暢。田間道路通達度平原區應達到 100%,丘陵區不應低于 90%。
1、干道。干道要與團場、連隊公路連接,需實現硬質化,路面可采用
瀝青、混凝土或砂石等材料硬化,應配套橋、涵和農機下田 (地)設施,田
間道路路面高出地面 30cm~50cm,鋪砂石厚度 30-35cm,路基寬度7米以
上,路面寬度 6米以上,保證雨天暢通,能滿足農產品運輸和大中型農業
機械的通行。
2、支路。支路需實現硬質化,路面采用砂石材料硬化,支路路基高于
地面20-30cm,鋪砂石厚度25-30cm,路基寬度6米以上,路面寬度5米以
上,應配套橋、涵和農機下田 (地)設施,便于農機進出田間作業和農產品
運輸。
田間道路設施使用年限不少于 15年。
(四)林業措施
1、樹種選擇。要因地制宜,以鄉土樹種為主,引進樹種必須經區試鑒
定認可后才能使用。南疆采用**楊、胡楊、灰楊、沙棗,以**楊、胡
楊為主栽樹種;北疆采用箭桿楊、俄羅斯楊、**白榆、白蠟、沙棗、胡
楊,以箭桿楊和俄羅斯楊為主栽樹種。
苗木胸徑到達 3cm以上,造林當年成活率達到 90%以上,三年后保存
率要達到85%以上。
.
.
2、林帶結構類型。條田林以 2-4行為主,有1個喬木樹種組成。道路
林、主干林、防風林以 4行及4行以上為主,其中:通風結構林帶為 4-6
行,有1-2個喬木樹種組成,適于配置在風沙危害較輕的地區和綠洲內部。
疏透結構林帶為 8-10行,由2個以上的樹種組成,邊行配置灌木,適
于配置于風沙危害嚴重地區或風沙危害較輕地區綠洲邊緣的 2-3個條田。
緊密結構林帶多在 10行以上,由3個以上喬灌木樹種組成,可作為風
沙危害嚴重地區和綠洲邊緣 2-3個條田的農田防護林。
3、造林密度。8行以上的林帶,宜采用寬窄行帶狀栽植,窄行株行距
為1-1.5×1-2m,寬行株行距為1-1.5×4-6米;4-6行的林帶,株行距采用
1.5-2×2-3.5m的株行距;4行以下林帶株行距采用 1-1.5×2-3.5m的株行
距。
4、林帶走向。農田防護林由主林帶和副林帶組成 ,主林帶應垂直于主
風方向或呈不大于 45度的偏角.副林帶應和主林帶相垂直 ,如遇地形、地物
限制,主、副林帶可有一定偏角,可采取林隨水走或林隨路走等方式形成
林網。主林帶和副林帶的交叉處,只留一處 20米的出口,以利于交通。
5、林網規格和占地比例。風沙危害嚴重地區,主林帶帶間距 150-200
米,副林帶帶間距為 400-600米,農田防護林網格 100-200畝。
風沙危害較重地區,主林帶帶間距 250-300米,副林帶帶間距為
600-800米,農田防護林網格 200-350畝。
立地條件相對較好,風沙危害較輕的地區,主林帶帶間距300-400米,
副林帶帶間距為 800-1000米,農田防護林網格 350-600畝。
北疆墾區農田防護林占耕地面積比率不低于 8%,南疆墾區不低于 10%。
6、苗木栽植。開溝栽植,可根據實際推廣采用深 40-50cm一溝一行或
一溝兩行進行栽植。
.
.
新建林帶或有條件的更新林帶沿噴、滴灌地埋管道方向布置,以便于
灌水;不在管道處的林帶,在林帶上游處對應的干、支、斗渠修建放水閘
門。
平畦栽植, 畦內全面翻耕,深25-30cm,要求畦面平整。
鹽漬化較重的林床需洗鹽壓堿,再行種植。
原則上要求先施基肥,再種植苗木。
(五)科技推廣措施
1、技術培訓。項目建設期間,加強對項目區受益農戶進行先進適用技
術培訓2次以上;扶持團場農技服務體系,重點支持具有技術推廣服務功
能的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基層干部、團場技術員、受益職工和科技
示范戶進行4—5次先進適用技術和農業綜合開發政策方面的培訓, 使其熟
悉有關資金和項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項目建設任務。每個連隊
有3名以上技術骨干,每10戶有2戶科技示范戶,每戶有1人掌握實用技術。
2、儀器設備。儀器設備指植保、良種、土化等設備,必須是正規生產廠家生產或者正規經銷商經銷的產品。
3、示范推廣。在項目建設期間,圍繞地域優勢或主導產業,推廣 2項以上
先進適用技術,在1萬畝高標準農田中應有不低于 1000畝的優良品種和先
進實用技術推廣。重點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生態可持續等技
術;實施良種良法、模式化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化學除草、節水灌溉
等技術;鼓勵采用經濟適用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提高工程建設質
量。單純的課本內容,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通過補充,達到內容的完善
.
.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
.
第3篇: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容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說,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到要懲處違法違規侵占耕地行為,新建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而這正是自己今年重點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對于當前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吳德建議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進一步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投入,著力解決項目資金與建設任務不匹配的問題。要建成“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的高標準農田,建議提請財政部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中央財政預算,鼓勵發行專項債券,引導更多資金投入到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進一步理順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體制,著力解決職能人員劃轉落實存在“中阻梗”的問題。建議提請中央編辦牽頭,全面落實農田建設管理機構的職能劃轉、人員配置以及資金渠道;加快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立法。建議提請全國人大加快推動《農田建設條例》的頒布,進一步明確地方政府在農田建設和管理上的主體責任、支出責任,規范建設標準,強化過程管理和建后管護,明確高標準農田的征收條款,防止占優補劣。
高標準農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年來,各地、各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要求,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田抗災減災能力,夯實了國家糧食安全基礎,取得明顯成效。但也要看到,當前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部門間專項規劃和資金安排統籌銜接不夠、建設內容不配套、建設管理不到位、建后管護機制不健全等,需要在統籌規劃、整合資金、規范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為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盡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和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目標,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主線,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主產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建立健全協調推進機制,加強資金整合,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加強建后管護,切實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理,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改造中低產田、推進農業機械化和節水灌溉緊密結合,同步推進。整合完善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高標準農田,著力提高口糧生產能力。
健全機制,強化監管。探索資金整合、工程建設和建后管護新機制,統籌使用建設資金,實現工程建設全過程監管,落實工程建后管護責任,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分工負責,協同推進。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要求,地方政府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理負總責。國務院有關部門加強工作指導、政策和資金支持。
多元投資,社會參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調動廣大農民群眾、新型經營主體和集體經濟組織的積極性,參與工程建設和管理。
(三)主要任務。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
二、加強規劃和資金統籌,形成工作合力
(四)統籌推進規劃實施。各省(區、市)發展改革部門要會同財政、國土資源、水利、農業等部門,根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銜接本省(區、市)的新增糧食產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等有關規劃,完善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結合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將本省(區、市)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縣,細化相關配套政策,建立部門聯動、上下銜接、省負總責的工作機制,明確縣級政府責任。地方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年)》,加快編制“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土地整治規劃體系,分解落實建設任務,明確重點區域,確定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其中縣級土地整治規劃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落實到項目、地塊和圖上。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完善工作和省級“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要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
(五)加快工程建設步伐。各省(區、市)要按照集中連片、整體推進的要求,整合各方面資源,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合理確定建設優先順序,圍繞鞏固和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安排已劃為永久基本農田、水土資源條件較好、開發潛力較大的地塊,優先安排干部群眾積極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強的地區,積極支持貧困地區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切實提高農田集中連片程度和產出能力。積極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設高標準農田,優先將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的土地納入規劃范圍和年度建設計劃,增加資金投入,充實建設內容,實行連片治理,推進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和機械化生產,提高土地產出率,促進土地有序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
(六)加強建設資金整合。湖南省要按照《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關于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開展涉農資金整合試點的意見》(財農〔2015〕247號)要求,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整合試點工作,積累經驗,完善政策,建立健全統籌安排建設資金的長效機制,為在全國更大范圍內開展資金整合試點提供借鑒。各地要結合實際,以縣為單位,探索多種形式的資金整合模式,可以按照統籌規劃、分部門實施進行整合,也可以突破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使用部門界限推進資金整合。
三、規范項目管理,科學推進工程建設
(七)科學設計建設內容。各省(區、市)要按照《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2014)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設計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組織開展田、水、路、林綜合治理。以暢通骨干灌排渠系為基礎,協調推進土地平整、灌排溝渠、田間道路、農田林網與生態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重視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大力推廣土地深耕和節水灌溉,同步采取農藝和工程技術措施。
(八)強化工程建設監管。各省(區、市)要進一步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理制度,梳理和規范項目申報、勘察設計、招標投標、工程施工、工程監理、竣工驗收、監督檢查等各個環節的操作規程,實現項目建設管理精細化。項目建設地點、建設內容和規模、項目批復文件、竣工驗收報告等相關信息,要及時公開、公示,接受社會監督。依托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利用農村土地整治監測監管等有關部門的管理系統,建立信息化管理機制,對高標準農田實現全程監控、精準管理。國土資源部門要升級完善監測監管系統,統一數據要求,開放數據接口,公開統計結果,為相關部門共享系統提供便利。各有關部門要完善本部門負責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拐點坐標、主要工程量等信息,做好數據匯總和提交,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九)健全建后管護機制。按照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的原則,推動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長效機制。高標準農田建設竣工驗收后,要及時移交使用人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做好登記造冊。通過簽訂協議等方式,明確工程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責任主體和管護經費,確保管護到位。強化用途管控,及時將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優先用于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種植,防止高標準農田非農化。在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時,要優先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納入范圍。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把建后管護機制落實情況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考核范圍。
四、增加建設投入,確保質量進度
(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支農投入的重點,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合理制訂不同類型區的畝均投資標準。各地要調整優化本級財政支出結構,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重點支持范圍。
(十一)積極吸引社會投資。探索將通過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指標,并適當安排補充耕地指標調劑收益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調動社會力量積極性,共同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各地可探索實行委托代建、特許經營和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和工商資本投資建設高標準農田。對于利用社會資金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地區,國務院有關部門將按照各地承擔的規劃任務,繼續安排年度建設資金,確保國家投入力度不減,進一步擴大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和水平。
(十二)創新投融資模式。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先建后補等方式,支持地方和社會資本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鼓勵和引導商業性、政策性、開發性等各類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信貸支持等金融服務。各地要通過發展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搭建投融資平臺等方式,培育符合要求的貸款主體,為高標準農田建設融資提供便利。
五、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監督檢查
(十三)落實地方責任。各地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由發展改革、財政、國土資源、水利、農業(農機)、人民銀行、林業、銀監以及農業綜合開發、標準化管理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協調機制,強化部門分工協作和協調溝通。要研究制定本地區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逐級落實建設任務和工作責任,做好建設情況自查和總結,全面客觀反映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落實情況。
(十四)加強部門協作。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指導、協調和監督檢查,密切跟蹤掌握建設情況,不斷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地方政府做好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要牽頭做好協調和統籌規劃,適時組織第三方評估;財政部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資金統籌整合和使用監管,落實建設資金;國土資源部要會同有關部門督促各地及時將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和國家標準委要按職責分工做好技術指導和服務,完善標準體系。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要指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信貸支持。
(十五)強化評價與考核。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規范》(GB/T33130-2016),開展建設任務、質量、成效、管理和社會影響等方面的評價工作。依據規劃及確定的年度安排,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辦法》(國辦發〔2015〕80號)要求和相應的評價規范,國土資源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水利部、農業部,對各省(區、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年度考核,考核結果與下一年度中央財政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安排掛鉤,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