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指農業生產的用地;耕種的田地。語出《禮記·王制》:“制農田百畝。”,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20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4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2020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4篇
【篇1】2020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土地整治作業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文獻綜述)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文獻綜述
1. 研究內容 1
2. 研究進展 1
2.1國內研究進展 1
2.2國外研究進展 2
3.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4
3.1高標準農田概念 4
3.2高標準農田劃分的標準 4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文獻綜述
1. 研究內容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在我國,由于部門分工等原因造成對高標準農田標準的認識不統一。現有的相關標準只是著重規定建設內容,并沒有說明經過建設后不同區域的高標準農田所應達到的狀態及其對作物生長的保障作用,所以難以指導科學高效的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工作(薛劍,2014)。
耕地是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生產資料,不僅為人類提供重要的必需品,同時能夠保護生態環境、保障糧食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產生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耕地數量逐漸減少,耕地質量逐漸下降,國家通過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實施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執行土地用途管制等措施保護耕地,但耕地總體質量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保護耕地對保障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目前耕地保護研究的重點(賈麗娟,2011)。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提高作物單產的有效途徑,更是緩解我國人地矛盾的重要措施王。經國務院批準正式頒布實施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 2011-2015)》提出了2015年建成2666.7萬hm2、2020年建成5333.3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目標(王欣蕊等人,2015)。
2.研究進展
2.1國內研究進展
改革開放后,由于國外土地評價理論與方法的引入,我國土地質量評價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等得到了較快發展(愧紹祥,2003)。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短缺,尤其是耕地呈現數量減少和質量下降狀態,土地質量問題已經成為政界和學界關注與研究的熱點。耕地是最重要的農業資源之一,耕地質量是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基礎。耕地質量是個多層次的概念,包含耕地的土壤質量、空間地理質量、管理質量和經濟質量四層涵義,評價指標包含自然和社會經濟兩大因素標準是從事各類建設活動的技術依據和準則,是政府運用技術手段宏觀調控建設活動、推動科技進步和提高建設水平的重要途徑。
目前,雖然專門針對高標準農田標準的理論方法研究甚少,但一些政府機構和學者在耕地質量建設標準、中低產田改良技術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制定了若干相關標準,值得參考和借鑒。
相關部門制定的標準:2012年3月,農業部發布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NY/T 2148—2012),規定了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內容、建設區選址和田間工程建設標準等內容,在良種應用、土壤墑情監測、科學施肥、農機作業等配套技術、設施的應用和建設方面也提出相應的標準。
另外,在《全國中低產田類型劃分與改良技術規范》(NY/r310-1996)中,將全國耕地的中低產田劃分為干旱灌溉、績辨潛育、鹽堿耕地、坡地梯改、漬費排水、沙化耕地、障礙層次、瘠薄培肥等八個類型,以《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NY/r309—1996)中的七個類型區為地域單元,根據土壤類型的不同特點,確定每個類型區中的主要中低產田類型及土壤障礙程度的等級指標,并作為推薦性標準由全國各地參照執行。農業部門制定的標準注重強調地形、地貌、成土母質特征、農田基礎設施及培肥水平、土壤理化性狀等,特別是農田水肥培養及相關配套工程的建設。
2012年6月,國土資源部發布實施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 1033—2012),明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標,制定了土地平整、灌排、田間道路及農田防護工程等方面的建設標準。2014年,由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聯合牽頭制定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 30600-2014),第一次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基本農田管制相結合,實現了耕地質量保護與土地利用規劃、管制的有機結合,有效推動了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耕地的數量保護和質量管護。但是,通則中僅提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般性規定,缺乏對不同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差異化管理和指導。
總之,高標準農田建設往往與土地整治、農田水利建設等工程項目緊密相關。與工程建設任務的布置和實施相比,高標準農田標準與建設路徑方面的研究略顯不足。當前研究大多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實施與效果評價、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戰略思考和實施措施。
2.2國外研究進展
在耕地質量評價和等級劃分方面,大多數西方國家側重對耕地自然特征的詳細分析,如降雨或灌溉形成的田間持水量、種植適宜溫度、耕作季節、酸堿耐受程度、土壤鹽分含量、土壤透水透氣性、地形坡度、是否有較大石塊等土壤特性,以及不能夠長期存在侵燭、水淹、溫度驟變等外部不良因素。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Collins (1976)從土地利用規劃的角度研究農地保護問題,并正式提出了優質農田(Prime Farmland)的概念。繼而Raup (1976)又進一步對其內涵進行了剖析。美國農業部結合相關研究,立足于本國國情和資源稟賦,把耕地劃分為:優質耕地(Prime Farmland)、特種耕地(Unique Farmland)、州重要耕地(Farmland of StatewideImportance)和地方重要耕地(Farmland of Local Importance),以此確立了全國耕地質量評價和保護識別的標準(Ward, 1991)。隨著人們對生產便利、規模經營、綜合加工等經濟理念的認識提升,單一地以耕地生產力和糧食產量進行耕地質量劃分難以滿足從業人員的需求。區位成為西方社會劃分耕地質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若區位適當,即便是耕地質量中等或偏下,只要能與周圍未開發土地資源或耕地連片分布,也可視為優質耕地(Olsen and Jones,1989;Nelson,1990;Greene and Stager,2001)。另外,在資源區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傳統西方社會強調土地利用的分區管制,對于優質耕地的識別與評價停留在集中連片的農業用地地塊或分區上(Daniels, 1990; Greene,1997)。隨著都市農業的形成與發展,許多國家認識到在建成區內進行作物種植可以帶來經濟、生態和景觀等多方面的效益,因此逐步將優質耕地的界定與管理向城鎮區域延伸,結合周圍景觀、區位、采光、通風等條件,通過調節土地利用分區的管制規則對分區內的作物種類進行分類管理,以提高這些地塊的經濟利益、景觀效能和美學價值(Schiffman,1983;Wassmer, 2009)。
在國際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因受耕地資源相對豐富、政府財政佶據、市場經濟發達、土地產權均等因素的影響,偏重耕地保護的法律政策建設,以此對現狀優質耕地進行保護。例如,美國威斯康星州的華盛頓縣在編制本縣的耕地保護規劃時,基于對農戶家庭收入、就業情況、區域經濟環境、耕地地價、自然環境、文化因素、農產品價格等的系統分析,認為這是能夠真實反映從事農業主體的真實情況,通過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規劃和設計才能夠真正確保耕地保護服務于農業生產,農業生產能夠可持續開展(Oldenburg,1990; Dijk,2007;Thapa and Niroula,2008)。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雖然也進行土地整治,但主要從環境修復、生態建設的角度進行設計,較少涉及耕地面積增加和整治方面的內容(Archer,1994;Stanfield and Kukeli, 1995)。對于耕地資源緊缺的日本、以色列等國家,則強調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對破碎地塊進行整理,實現耕地地塊形狀規則、地面平整和集中連片等目標。在設施配套方面,采用灌排升級、立體種植等平臺建設維持和提升耕地生產力,實現農作物產量和經濟收益的最大化。
3.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3.1高標準農田概念
關于高標準農田的概念,薛劍在《高標準農田標準與建設路徑研究—以黑龍江省富集市為例》中提到:高標準農田就是滿足作物高產穩產生長需要,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可以持續利用的農田。王欣蕊、李雙異、蘇里、汪景寬在《東北黑土區漫崗臺地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標準研究》中認為,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耕地。賈麗娟在《重慶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及模式研究》中,將高標準農田定義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證,同時土地相對成片且肥力較高,排灌、交通等基礎設施完善的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耕地。
3.2高標準農田劃分的標準
薛劍在《高標準農田標準與建設路徑研究—以黑龍江省富集市為例》中還提到:高標準農田標準的制訂可以圍繞著作物高產穩產生長需求、適應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可以持續利用這3個準則選擇評價指標,作為衡量農田是否達到高標準的“尺子”。區域高標準農田標準的確定,首先要明確基于當地氣候適宜性的區域標準耕作制度的主要作物,以及這些作物高產穩產對土壤、水分和田間基礎設施條件的要求。再綜合有關農業區劃和農用地質量分等研究成果,將全國劃分為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江南區、華南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黃土高原區、四川盆地區、云貴高原區、西北區、橫斷山區、青藏高原區等12個高標準農田類型區,分析區域自然稟賦對耕地質量條件的影響,研究區域主要作物的高產穩產對土壤、水分和田間基礎設施條件的要求,提出了區域性的高標準農田標準。
王欣蕊、李雙異、蘇里、汪景寬在《東北黑土區漫崗臺地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標準研究》中,從高標準農田的定義及內涵出發,依據依蘭縣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差異,遵循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全面性、代表性、區域差異性、可操作性和穩定性等原則,從自然條件及社會生態條件 2 個層面,構建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堅持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并重的原則,既要實現土地平整、農田基礎設施完善配套,更要實現土壤肥沃、生態良好、高產穩產。最終選取了適宜東北黑土區漫崗臺地的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的9個評價指標(分別是:坡度、耕層厚度、有機質含量、酸堿度、灌溉條件、排水條件、道路通達度、農田防護林和規整度),主要通過實地采樣、現場調研獲取和對依蘭縣30 m 數字高程圖( DEM) 分析獲得數據,運用層次分析法與熵權法確定指標綜合權重,結合不同指標的賦值得到耕地質量的綜合分值,劃分5 個分值級別。標準分值加權求和得到的綜合分值在80分以上的為高標準農田,既以研究區內評價單元的較優程度作為該區域內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的標準。例如東北黑土區漫崗臺地評價結果表明,評價單元屬于Ⅰ、Ⅱ、Ⅲ、Ⅳ、Ⅴ級的耕地分別占 12 % 、58 % 、18 % 、10 % 和 2 % ,并擬定Ⅰ級耕地為高標準農田。通過對各區域內的主要限制因素的分析,提出依蘭縣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標準。
賈麗娟在《重慶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及模式研究》中提出的標準: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類型區為渝西方山丘陵區(I)、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I工)、渝東南低、中山區(111)、渝東北中山區(W),在四大類型區內選取了四個典型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研究區,通過現場調研、實地采樣和ARCGIS數據平臺,獲得和處理基礎屬性數據,依據指標選取的原則選擇農舊質量的影響因素,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嫡權法,分析農田質量的影響因素,擬分析造成農田質量較差的障礙性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不同類型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本研究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和生態因素,按照綜合分析原則、主導因素原則、區域差異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自然質量指標選取了海拔、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土壤pH值、灌溉保證率、坡度、梯地狀況共8項指標,社會經濟因素指標選取:土地利用率、田塊規整度、田塊連片程度、排澇設施完善率、路網密度、農田防護林覆蓋率共6項指標,然后采用層次分析法與墑權法結合的方法來確定自然因素指標權重,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社會經濟因素指標權重。在選定的評價指標中,只有部分因素可以進行定量劃分,因此,各項指標分值的確定,主要通過參考已有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以及在對相關專家進行咨詢和己有文獻基礎上確定各項指標分值。重慶市地形多樣,不同地形區的部分指標分類不同,因此,根據指標類型的特性,對各等級的指標賦予[10一100]不等的分數。建設指標綜合分值計算公式為:
其中:F為建設指標的綜合分值;hi為指標權重值;ki為指標對應的分值。綜合分值的取值為[O一100],采用等間距法,按照20分作為等間距,劃分為5個分值級別,即I級的綜合分值為[80一100],11級的綜合分值為[60一80),111級的綜合分值為[40一60),工V級的綜合分值為[20一40),V級的綜合分值為[0一20)。不同級別的耕地質量不同,本研究將綜合分值為I級的耕地劃為優質耕地,Ⅱ、Ⅲ級耕地為中等耕地,IV、V級耕地為劣等耕地,其中I級優質耕地為高標準農田。
研究區建設指標綜合分值、級別表
從上表可知,四個研究區耕地質量均為中等耕地。也就是說耕地各項指標達到Ⅱ級耕地的要求(見下表),即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篇2】2020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土地整治作業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文獻綜述)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文獻綜述
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文獻綜述
1. 研究內容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在我國,由于部門分工等原因造成對高標準農田標準的認識不統一。現有的相關標準只是著重規定建設內容,并沒有說明經過建設后不同區域的高標準農田所應達到的狀態及其對作物生長的保障作用,所以難以指導科學高效的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工作(薛劍,2014)。
耕地是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生產資料,不僅為人類提供重要的必需品,同時能夠保護生態環境、保障糧食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產生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耕地數量逐漸減少,耕地質量逐漸下降,國家通過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實施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執行土地用途管制等措施保護耕地,但耕地總體質量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保護耕地對保障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目前耕地保護研究的重點(賈麗娟,2011)。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提高作物單產的有效途徑,更是緩解我國人地矛盾的重要措施王。經國務院批準正式頒布實施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 2011-2015)》提出了2015年建成2666.7萬hm2、2020年建成5333.3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目標(王欣蕊等人,2015)。
2.研究進展
國內研究進展
改革開放后,由于國外土地評價理論與方法的引入,我國土地質量評價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等得到了較快發展(愧紹祥,2003)。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短缺,尤其是耕地呈現數量減少和質量下降狀態,土地質量問題已經成為政界和學界關注與研究的熱點。耕地是最重要的農業資源之一,耕地質量是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基礎。耕地質量是個多層次的概念,包含耕地的土壤質量、空間地理質量、管理質量和經濟質量四層涵義,評價指標包含自然和社會經濟兩大因素標準是從事各類建設活動的技術依據和準則,是政府運用技術手段宏觀調控建設活動、推動科技進步和提高建設水平的重要途徑。
目前,雖然專門針對高標準農田標準的理論方法研究甚少,但一些政府機構和學者在耕地質量建設標準、中低產田改良技術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制定了若干相關標準,值得參考和借鑒。
相關部門制定的標準:2012年3月,農業部發布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NY/T 2148—2012),規定了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內容、建設區選址和田間工程建設標準等內容,在良種應用、土壤墑情監測、科學施肥、農機作業等配套技術、設施的應用和建設方面也提出相應的標準。
另外,在《全國中低產田類型劃分與改良技術規范》(NY/r310-1996)中,將全國耕地的中低產田劃分為干旱灌溉、績辨潛育、鹽堿耕地、坡地梯改、漬費排水、沙化耕地、障礙層次、瘠薄培肥等八個類型,以《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NY/r309—1996)中的七個類型區為地域單元,根據土壤類型的不同特點,確定每個類型區中的主要中低產田類型及土壤障礙程度的等級指標,并作為推薦性標準由全國各地參照執行。農業部門制定的標準注重強調地形、地貌、成土母質特征、農田基礎設施及培肥水平、土壤理化性狀等,特別是農田水肥培養及相關配套工程的建設。
2012年6月,國土資源部發布實施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TD/T 1033—2012),明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目標,制定了土地平整、灌排、田間道路及農田防護工程等方面的建設標準。2014年,由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聯合牽頭制定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 30600-2014),第一次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基本農田管制相結合,實現了耕地質量保護與土地利用規劃、管制的有機結合,有效推動了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耕地的數量保護和質量管護。但是,通則中僅提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般性規定,缺乏對不同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差異化管理和指導。
總之,高標準農田建設往往與土地整治、農田水利建設等工程項目緊密相關。與工程建設任務的布置和實施相比,高標準農田標準與建設路徑方面的研究略顯不足。當前研究大多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實施與效果評價、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戰略思考和實施措施。
國外研究進展
在耕地質量評價和等級劃分方面,大多數西方國家側重對耕地自然特征的詳細分析,如降雨或灌溉形成的田間持水量、種植適宜溫度、耕作季節、酸堿耐受程度、土壤鹽分含量、土壤透水透氣性、地形坡度、是否有較大石塊等土壤特性,以及不能夠長期存在侵燭、水淹、溫度驟變等外部不良因素。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Collins (1976)從土地利用規劃的角度研究農地保護問題,并正式提出了優質農田(Prime Farmland)的概念。繼而Raup (1976)又進一步對其內涵進行了剖析。美國農業部結合相關研究,立足于本國國情和資源稟賦,把耕地劃分為:優質耕地(Prime Farmland)、特種耕地(Unique Farmland)、州重要耕地(Farmland of StatewideImportance)和地方重要耕地(Farmland of Local Importance),以此確立了全國耕地質量評價和保護識別的標準(Ward, 1991)。隨著人們對生產便利、規模經營、綜合加工等經濟理念的認識提升,單一地以耕地生產力和糧食產量進行耕地質量劃分難以滿足從業人員的需求。區位成為西方社會劃分耕地質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若區位適當,即便是耕地質量中等或偏下,只要能與周圍未開發土地資源或耕地連片分布,也可視為優質耕地(Olsen and Jones,1989;Nelson,1990;Greene and Stager,2001)。另外,在資源區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傳統西方社會強調土地利用的分區管制,對于優質耕地的識別與評價停留在集中連片的農業用地地塊或分區上(Daniels, 1990; Greene,1997)。隨著都市農業的形成與發展,許多國家認識到在建成區內進行作物種植可以帶來經濟、生態和景觀等多方面的效益,因此逐步將優質耕地的界定與管理向城鎮區域延伸,結合周圍景觀、區位、采光、通風等條件,通過調節土地利用分區的管制規則對分區內的作物種類進行分類管理,以提高這些地塊的經濟利益、景觀效能和美學價值(Schiffman,1983;Wassmer, 2009)。
在國際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因受耕地資源相對豐富、政府財政佶據、市場經濟發達、土地產權均等因素的影響,偏重耕地保護的法律政策建設,以此對現狀優質耕地進行保護。例如,美國威斯康星州的華盛頓縣在編制本縣的耕地保護規劃時,基于對農戶家庭收入、就業情況、區域經濟環境、耕地地價、自然環境、文化因素、農產品價格等的系統分析,認為這是能夠真實反映從事農業主體的真實情況,通過對這些因素進行分析、規劃和設計才能夠真正確保耕地保護服務于農業生產,農業生產能夠可持續開展(Oldenburg,1990; Dijk,2007;Thapa and Niroula,2008)。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雖然也進行土地整治,但主要從環境修復、生態建設的角度進行設計,較少涉及耕地面積增加和整治方面的內容(Archer,1994;Stanfield and Kukeli, 1995)。對于耕地資源緊缺的日本、以色列等國家,則強調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對破碎地塊進行整理,實現耕地地塊形狀規則、地面平整和集中連片等目標。在設施配套方面,采用灌排升級、立體種植等平臺建設維持和提升耕地生產力,實現農作物產量和經濟收益的最大化。
3.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高標準農田概念
關于高標準農田的概念,薛劍在《高標準農田標準與建設路徑研究—以黑龍江省富集市為例》中提到:高標準農田就是滿足作物高產穩產生長需要,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可以持續利用的農田。王欣蕊、李雙異、蘇里、汪景寬在《東北黑土區漫崗臺地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標準研究》中認為,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耕地。賈麗娟在《重慶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及模式研究》中,將高標準農田定義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證,同時土地相對成片且肥力較高,排灌、交通等基礎設施完善的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耕地。
高標準農田劃分的標準
薛劍在《高標準農田標準與建設路徑研究—以黑龍江省富集市為例》中還提到:高標準農田標準的制訂可以圍繞著作物高產穩產生長需求、適應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可以持續利用這3個準則選擇評價指標,作為衡量農田是否達到高標準的“尺子”。區域高標準農田標準的確定,首先要明確基于當地氣候適宜性的區域標準耕作制度的主要作物,以及這些作物高產穩產對土壤、水分和田間基礎設施條件的要求。再綜合有關農業區劃和農用地質量分等研究成果,將全國劃分為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江南區、華南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黃土高原區、四川盆地區、云貴高原區、西北區、橫斷山區、青藏高原區等12個高標準農田類型區,分析區域自然稟賦對耕地質量條件的影響,研究區域主要作物的高產穩產對土壤、水分和田間基礎設施條件的要求,提出了區域性的高標準農田標準。
王欣蕊、李雙異、蘇里、汪景寬在《東北黑土區漫崗臺地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標準研究》中,從高標準農田的定義及內涵出發,依據依蘭縣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差異,遵循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全面性、代表性、區域差異性、可操作性和穩定性等原則,從自然條件及社會生態條件 2 個層面,構建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堅持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并重的原則,既要實現土地平整、農田基礎設施完善配套,更要實現土壤肥沃、生態良好、高產穩產。最終選取了適宜東北黑土區漫崗臺地的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的9個評價指標(分別是:坡度、耕層厚度、有機質含量、酸堿度、灌溉條件、排水條件、道路通達度、農田防護林和規整度),主要通過實地采樣、現場調研獲取和對依蘭縣30 m 數字高程圖( DEM) 分析獲得數據,運用層次分析法與熵權法確定指標綜合權重,結合不同指標的賦值得到耕地質量的綜合分值,劃分5 個分值級別。標準分值加權求和得到的綜合分值在80分以上的為高標準農田,既以研究區內評價單元的較優程度作為該區域內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的標準。例如東北黑土區漫崗臺地評價結果表明,評價單元屬于Ⅰ、Ⅱ、Ⅲ、Ⅳ、Ⅴ級的耕地分別占 12 % 、58 % 、18 % 、10 % 和 2 % ,并擬定Ⅰ級耕地為高標準農田。通過對各區域內的主要限制因素的分析,提出依蘭縣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標準。
賈麗娟在《重慶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及模式研究》中提出的標準: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類型區為渝西方山丘陵區(I)、渝中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I工)、渝東南低、中山區(111)、渝東北中山區(W),在四大類型區內選取了四個典型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研究區,通過現場調研、實地采樣和ARCGIS數據平臺,獲得和處理基礎屬性數據,依據指標選取的原則選擇農舊質量的影響因素,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嫡權法,分析農田質量的影響因素,擬分析造成農田質量較差的障礙性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不同類型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本研究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和生態因素,按照綜合分析原則、主導因素原則、區域差異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自然質量指標選取了海拔、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土壤pH值、灌溉保證率、坡度、梯地狀況共8項指標,社會經濟因素指標選取:土地利用率、田塊規整度、田塊連片程度、排澇設施完善率、路網密度、農田防護林覆蓋率共6項指標,然后采用層次分析法與墑權法結合的方法來確定自然因素指標權重,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社會經濟因素指標權重。在選定的評價指標中,只有部分因素可以進行定量劃分,因此,各項指標分值的確定,主要通過參考已有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以及在對相關專家進行咨詢和己有文獻基礎上確定各項指標分值。重慶市地形多樣,不同地形區的部分指標分類不同,因此,根據指標類型的特性,對各等級的指標賦予[10一100]不等的分數。建設指標綜合分值計算公式為:
其中:F為建設指標的綜合分值;hi為指標權重值;ki為指標對應的分值。綜合分值的取值為[O一100],采用等間距法,按照20分作為等間距,劃分為5個分值級別,即I級的綜合分值為[80一100],11級的綜合分值為[60一80),111級的綜合分值為[40一60),工V級的綜合分值為[20一40),V級的綜合分值為[0一20)。不同級別的耕地質量不同,本研究將綜合分值為I級的耕地劃為優質耕地,Ⅱ、Ⅲ級耕地為中等耕地,IV、V級耕地為劣等耕地,其中I級優質耕地為高標準農田。
研究區建設指標綜合分值、級別表
建設指標
建設指標綜合分值
大足縣萬古鎮升斗村
豐都縣崇興鄉先鋒村等三個村
黔江區新華鄉艾子村
巫山縣大昌鎮雙勝村
自然因素
海拔A1
土壤有機質含量A2
有效土層厚度A3
表層土壤質地A4
土壤pH值A5
灌溉保證率A6
坡度A7
梯地狀況A8
小計
社會經濟因素
土地利用率B1
山塊規整度B2
山塊破碎化程度B3
排澇設施通達指數B4
田間道路通達指數B5
農田防護林覆蓋率B6
小計
合計
級別類型
Ⅱ
Ⅱ
Ⅱ
Ⅱ
從上表可知,四個研究區耕地質量均為中等耕地。也就是說耕地各項指標達到Ⅱ級耕地的要求(見下表),即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篇3】2020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水平作者:邢國良來源:《實踐·思想理論版》2015年第05期
????????高標準農田是指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是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是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務實舉措。從2008年至2014年,巴彥淖爾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開發項目實施了7年,完成350萬畝改造任務,項目總投資30.1億元。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只有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強項目管理,抓住重點,突出優勢,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水平,使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邁上新臺階。
????????一、堅持規劃先行,加強組織保障
????????一是加強項目規劃設計。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設計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項目和資金效益的發揮。巴彥淖爾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設計遵循“因地制宜、大破大立、科學合理”的原則。“因地制宜”,就是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規劃結合本地的優勢特色農畜產品如小麥、番茄、葵花、羊肉、牛奶等的發展,為特色產業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打下基礎。“大破大立”,就是高標準農田規劃對項目區不合理的渠、溝、路,從長遠科學角度進行破舊立新、重新規劃。“科學合理”,就是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規劃由設計公司專業人員進行初步設計,然后深入實地,廣泛征求項目區農民、鄉鎮和旗縣區開發辦相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反復論證,修改完善,真正做到規劃科學合理可行、符合農民意愿、開發效益最佳。在這一原則下,巴彥淖爾市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有效地實現了“三增”,即增加耕地面積,通過項目區渠、溝、路截彎取直,清理田間積土,鹽堿地改良,廢棄地重新利用,耕地面積增加了10%左右;增加糧食產量,項目區比非項目區糧食增產10%左右,糧食畝均產量增加100公斤左右;增加農民收入,農民畝均收入增加了100元左右。
【篇4】2020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作者:;
作者機構:;
來源:農家致富
ISSN:1672-6456
年:2016
卷:000
期:013
頁碼:P.53-53
頁數:1
中圖分類:TV675
正文語種:CHI
關鍵詞:中央一號文件;江蘇省沛縣;旱澇;田間工程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國土整治;國土資源;生態友好;國家發改委
摘要:江蘇省沛縣敬安鎮讀者祝某來電:本地近年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農業高效。請問:高標準農田建設今年有何扶持政策?答: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