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规则-虎牙直播-比利亚vs西班牙人-德国杯|www.cnyhmy.com

高等中醫藥院校專業建設現狀與發展路徑研究*

時間:2023-07-18 09:40:03 來源:網友投稿

李姍姍 邱智東

醫學教育質量是高水平衛生健康行業發展和高質量教育強國建設的雙向關涉。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中醫藥教育面對新時期醫學教育的創新發展要求,需要立足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以專業建設為質量切入,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審視專業建設短板,以有效措施提振高質量醫學教育建設的關鍵環節。

專業設置是國家控制高等教育規模、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提升高等教育專業質量的有效手段。它是現代大學的立學之本、教學之范,關系著人才培養的規劃與目標、學科組織與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問題[1]。中醫藥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專業建設格局與內涵會對醫學教育質量產生重要影響。以全國24 所中醫藥院校的78個本科招生專業作為研究對象。數據截至2022 年10 月。

在研究方法上,一是運用網絡搜集法,瀏覽全國24 所中醫藥院校官方網站的專業介紹,以定量研究查看專業總體設置情況,獲取專業建設的數量、層次、結構與規模。查詢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2016年~2021 年),獲取新增專業情況。二是運用文本研究法,以定性分析對專業建設的原則依據、理念內涵與發展面向等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梳理目前中醫藥院校專業建設現狀,分析專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專業發展的路徑。

2.1 醫學門類下的專業分布

醫學門類下的專業是高等中醫藥院校的特色凝結,目前24 所高等中醫藥院校共有35 個專業,中醫學類下設6個專業,中藥學類下設4 個專業,藥學類下設5 個專業,臨床醫學類下設4 個專業,口腔醫學類下設1 個專業,中西醫結合類下設1 個專業,醫學技術類下設10 個專業,護理學類下設2 個專業,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下設2 個專業。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護理學、藥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開設數量較多,是中醫藥院校的主流專業。一些院校在中醫學、針灸推拿學、臨床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中藥學、康復治療學、護理學、預防醫學專業加設了特定的專業方向。見圖1,表1。

圖1 24 所高等中醫藥院校開設醫學門類專業數量圖

表1 24 所高等中醫藥院校醫學門類加設特定專業方向數量一覽表

2.2 非醫學門類下的專業分布

24 所高等中醫藥院校非醫學門類下的專業共有43 個,涵蓋了工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理學、教育學、經濟學與藝術學8 個學科。其中工商管理類下設5 個專業,計算機類、公共管理類分別下設4 個專業,體育學類、外國語言文學類分別下設3 個專業,生物工程類、生物醫學工程類、生物科學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電子信息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中國語言文學類、金融學類分別下設2 個專業,化工與制藥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法學類、新聞傳播學類、統計學類、心理學類、經濟與貿易類、音樂與舞蹈學類分別下設1 個專業。非醫學專業中,公共事業管理、制藥工程、健康服務與管理、應用心理學專業開設數量較多。一些院校在生物醫學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市場營銷、公共事業管理與英語專業加設了特定的專業方向。見圖2,表2。

表2 24 所高等中醫藥院校非醫學門類加設特定專業方向一覽表

圖2 24 所高等中醫藥院校開設非醫學門類專業數量圖

2.3 新建專業分布情況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2015 年~2021 年),24 所高等中醫藥院校新增了13 個專業,主要集中在醫學、工學與管理學門類下,其中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康復學、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設置院校較多。見表3。

表3 24 所高等中醫藥院校新建專業一覽表

2.4 長學制專業建設情況

目前,高等中醫藥院校的長學制專業改革集中在醫學門類下。中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中藥學作為優勢專業,都在探索九年制本博一體化專業改革。21 所院校的中醫學專業開展了八年制本碩一體化的專業改革,7 所院校在八年制改革中,提前確定了中醫兒科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結合的專業培養面向。3 所院校在中醫兒科學專業中開展八年制本碩一體化改革,1 所院校創新性地開展中西醫臨床醫學的八年制本碩一體化專業改革。見表4。

表4 24 所高等中醫藥院校長學制專業建設一覽表

2.5 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分布

目前,高等中醫藥院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共有14 個,醫學門類下的中醫學、藥學、藥物制劑、臨床藥學、眼視光醫學、康復治療學、醫學影像技術、護理學共計8 個專業,與英國、美國、意大利等國家開展合作辦學。在非醫學專業中,管理學科下設公共事業管理、市場營銷2 個專業,工學學科下的生物制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制藥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共計4 個專業,也在開展專業建設的國際交流。藥學、護理學、生物制藥3 個專業合作辦學開展較為廣泛。與馬來西亞、英國、澳大利亞交流較多。見表5。

表5 24 所高等中醫藥院校專業合作辦學一覽表

3.1 形成了以醫為主、多學科發展的專業格局

學科是人類在認識和研究活動中針對認識對象,而將自己的知識劃分出來的集合,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2]。作為專業發展的母體,24 所中醫藥院校專業學科門類涵蓋了14 個學科門類下的9 個,即醫學、工學、管理學、文學、理學、經濟學、教育學、法學與藝術類。從專業分布看,醫學學科下設35 個專業,專業設置數量最多。工學學科下設13 個專業,管理學科下設12 個專業,文學學科下設6個專業,專業設置數量較多。理學學科下設4 個專業,教育學、經濟學學科分別下設3 個專業,藝術學、文學分別下設1 個專業,專業設置數量較少。從總體發展趨勢看,中醫藥院校的專業發展呈現了以醫為主、多學科專業支撐的穩定發展態勢,新興專業不斷涌現。

3.2 契合了“新醫科”教育改革發展需求

2020 年9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34 號)明確提出了“以新醫科統領醫學教育創新”的改革原則,為新時期醫學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凹訌娦箩t科建設,一是理念新,實現從治療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全覆蓋;
二是背景新,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撲面而來;
三是專業新,醫工理文融通,對原有醫學專業提出新要求,發展精準醫學、轉化醫學、智能醫學等醫學新專業?!盵3]“新醫科”建設將醫學健康理念從疾病診療提升拓展為預防、診療和康養。18 所院校增設了中醫康復學,14 所院校增設了中醫養生學專業,高等中醫藥院校加大了對治未病、慢性病防治、疾病后康復等人才供給。17 所院校在工商管理類別下設立了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滿足人民群眾持續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培養具有健康風險監測、評估、干預以及健康維護、健康促進、健康管理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11 所院校增設了中醫兒科學專業,7 所院校開展了助產人才培養,緩解醫療衛生系統人才供求矛盾,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提升對衛生健康事業的支撐作用。另外“新醫科”建設主動接納新科技、新技術所帶來的變革,服務國家智慧醫療發展需求。4 所院校增設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2所院校增設了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1 所院校率先設立了人工智能專業,將大數據、云計算、機器學習等工程技術手段與中醫藥結合,滿足衛生健康領域智能化、智慧化發展需求。

3.3 以改革創新帶動專業內涵發展

高等中醫藥院校既注重專業數量與結構的持續優化,也以變革創新拉動專業內涵提升。一方面遵循中醫藥教育規律,開展長學制專業改革。24 所中醫藥院校的中醫學、中藥學都已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是長期辦學成就的體現,也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載體。中醫藥人才成長具有長周期性,九年制本博、八年制本碩的長學制專業建設有利于人才成長的連續性、系統性。中醫學八年制專業已覆蓋了21 所院校,中醫學九年制、中醫兒科學八年制專業改革試點也在不斷增加。此外,中藥學八年制、中藥學基地班與創新班等改革也在不斷探索。另一方面拓展專業建設資源,為專業發展提供保障。隨著中醫藥在健康促進、疾病診療等方面優勢凸顯,以及中醫藥國際化進程加快,高等中醫藥院校主動整合資源,依托專業特色、區域優勢,提升專業建設的國際化水平。目前高等中醫藥院校中的14 個專業在開展合作辦學,既有中醫學類、藥學類下優勢性專業強內涵的發展驅動,也有公共管理類、生物工程類下新建專業、緊缺專業增特色的內置需求。

3.4 專業發展的問題審視

一是新建專業中中醫學類專業不多,創新不足。2015年~2022 年,高等中醫藥院校共增設了13 個專業,其中中醫學類專業4 個,醫學技術類3 個,臨床醫學類、護理學類、電子信息類、工商管理類、計算機類、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各1 個。新增的13 個專業中,雖然9 個專業隸屬醫學門類,但具有中醫藥特質的專業僅有4 個,其他則多是護理學類、臨床醫學類或醫學技術類專業。從新建專業設置年份看,中醫兒科學、中醫養生學、中醫康復學是在2016 年增設的,中醫骨傷科學在2018 年。近三年,中醫學類專業尚無新建專業,專業發展的創新力不足。

二是非醫學類部分專業學科建設基礎薄弱。隨著醫學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的深入,高等中醫藥院校專業建設步入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道路。已有的工學類、理學類、文學類下的專業覆蓋率在穩步增加,如公共事業管理、應用心理學、健康服務與管理等專業開設院校數量不斷攀升。并且隨著新醫科發展,醫+X專業不斷催化,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管理與應用、運動康復等專業不斷涌現。學科間的壁壘被打破,非醫學專業發展空間得到擴容,但由于中醫藥院校行業的強特色,非醫學類專業的工學、理學、文學等學科發展存在著先天不足,也導致部分專業存在著學科基礎薄弱、發展后勁不足等現象。

三是部分專業培養口徑窄化。高等中醫藥院校78 個招生專業中,13 個專業設置了方向。其中醫學類專業有8 個,非醫學類專業有5 個。醫學專業里的中醫學專業設置了美容與康復、婦產科學、骨傷科學、全科醫學方向,專業方向設置數量最多。對于醫學類專業而言,人才培養定位與服務面向有著清晰的行業發展規律,特別是隨著醫學新建專業的涌現,專業方向有著削弱人才崗位勝任力與適應度的可能。對于非醫學類專業而言,專業方向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明晰未來就業面向,但前置的專業方向,將會提前窄化“寬口徑”人才的知識結構,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流動與競爭。

4.1 秉承學科專業一體化的發展理念

依托學科優勢,加快中醫藥相關專業建設。學科是人們在認識客體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套系統有序的知識體系。當這套知識體系被完整地繼承、傳授并創新發展以后,學科就表現為一種學術制度、學術組織和教學科目,或表現為一種活動形態[4]。學術自治下的學科存在是專業成長發展的內在邏輯與承載母體。高水平的學科建設會顯著帶動輻射專業建設,為專業特色化發展提供學術滋養。中醫藥學科是高等中醫藥院校的特色與優勢所在,中醫學類、中藥學類下設10 個專業,新建專業中的中醫兒科學、中醫康復學、中醫養生學就業前景廣闊,社會需求較大。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專業建設應堅持“以醫為主”的專業本色,深描中醫藥的專業特色,立足健康管理、健康促進與健康服務,挖掘專業增長點,錨定新專業的生成路向。依據區域內行業發展現狀,加快對中醫、中藥、預防類相關專業的覆蓋,提高緊缺專業的建設速率,滿足群眾健康需求。

樹立學科發展先行意識,夯實非醫學專業基礎。學科與專業是融通共享的互惠性關系。高等中醫藥院校的非醫門類的專業,特別是醫工、醫理交叉學科下的專業存在著較大的擴張區間。醫學信息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專業發展較快,人工智能、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新興專業不斷出現,但支撐其專業發展的學科基礎卻較為薄弱?!半p一流”中醫藥院校中,醫學信息工程專業就業率為63.2%[5],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就業率為71.4%[6]。根據“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信息平臺”數據得知,24 所中醫藥院校中僅有11 所院校具有工學學位碩士授權點。9 所院校具有管理學學位碩士授權點。因此,對于非醫學類專業建設,高等中醫藥院校一方面要樹立學科發展的先行意識,加快教學團隊與學科團隊的轉化,落實高素質學生與創新人才培養的統一。在主動謀劃學科發展的前提下設置專業,為專業后續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發揮“雙一流”院校建設優勢,依托中醫藥學科優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的交叉研究機構或學術組織,以科學研究推動中醫藥院校整體專業建設結構、層次與規模的調整與優化,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如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交叉學科研究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藥大數據研究中心,都將會進一步引領帶動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的發展。

4.2 堅持發揮專業引領驅動作用的建設邏輯

加強專業設置的主動性。專業設置既要遵循學科知識發展圖式的內部規律,也要有效對接行業發展變革的外部需求。高等中醫藥院校專業建設要突破社會牽制性的路徑依賴,將專業建設的邏輯原點從被動“適應”向主動“引領”轉變,發揮教育“供給”作用。以6 所“雙一流”中醫藥大學為例,2020 年共新增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智能醫學工程與中西醫臨床醫學5 個本科專業。從專業設置的時間節點上,都滯后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的時間,既不能及時對接國家教育意志,更無法通過先手對社會產業發展產生影響。因此,高教強國下的中醫藥專業建設要提升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度,發揮中醫藥院校對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聚合優勢,主動對接健康中國戰略、中醫藥發展戰略需要,科學研判區域行業要素結構調整,前置性開展專業布局與人才培養,提升專業建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

以專業群組效應發揮對新建專業驅動作用。專業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工作,目前高等中醫藥院校依托優勢與核心專業,帶動相關專業發展,形成了專業群組的發展格局。中醫類、臨床醫學類、醫學技術類、工商管理類下的專業,圍繞生命全過程、健康全周期的醫學理念,形成了涵蓋預防、養生、治療、康復等發展的專業組群。藥學類、中藥類、生物工程類與化工制藥類下的專業,實現了對藥品(食品)從種植、檢測、生產、研發全鏈條的專業覆蓋。但對于工學類、理學類、文學類的新建專業,由于學科建設的周期性,將在一段時間內仍處于點狀性設置,關聯性的群組或長鏈條發展趨勢難以凸顯。因此,非醫學類專業需要通過與醫藥專業的有機跨界,依托優勢專業群組效應,既可以實現新建專業的集約化發展,也可以促進傳統專業的內部知識范式變革,體現新建專業的增值性價值。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可以有效彌合中醫藥與信息技術的鴻溝,有助于提升中醫理論體系規范化、臨床診斷精確性、教學傳承標準性與科研科學性[7]。此外更能夠通過專業資源共享,豐富院校課程建設資源,促進醫藥類課程內容的融合與迭代,拓展學科視域,提升課程的前沿性。

4.3 促進專業寬口徑發展的實踐向度

破除“專業+方向”式的發展樣態。伴隨著新科技、新業態與新產業的出現,專業建設的自立性不斷被打破,對復雜性事物的解讀與探究需要多學科知識的合力,寬口徑的專業設置拓展了專業能力習得的區間與范圍。專業是對人才培養類型、素質結構與就業服務等方面的規定,“方向”則是在專業面向上對人才培養要求的進一步細化?!皩I+方向”的建設路徑,雖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的契合度,但隨著知識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的契合度,但隨著知識更新速率提升、產業結構變革加快,過于精細化的素養結構與能力導向,增加了人才被取代或淘汰的風險。目前,78 個本科專業中的13 個專業還在以“專業+方向”的方式表達著專業建設的理念內涵。以中醫學專業為例,目前一些學校在專業設置中添設了骨傷方向、婦產科學方向、美容與康復方向,不僅緊縮了人才培養口徑,也與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康復學等更加專業化人才培養存在交叉,削弱了專業發展優勢。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要去掉專業方向,為專業發展松綁。

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復合型人才是寬口徑專業建設的目標表達。它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具體而言就是有知識集成性、能力復合性和素養全面性的特征[8]。目前,高等中醫藥院校的公共管理類、電子信息類與計算機類別下的專業多明確了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指向,符合了新醫科發展對人才在知識、能力與素養的要求。對于中醫、中藥等傳統專業而言,在培養目標仍多強調專門型、應用型人才,雖然契合了行業服務面向的特質。但隨著信息技術、智慧醫療的發展,傳統優勢專業需要更新專業人才能力素質的內涵表達,對大健康理念、醫學大數據發展、人工智能等前沿性醫學理念形成合理的教育教學觀照,更新課程結構與內容,繼續探索長學制、大類招生、書院制的專業建設改革,培養學生多學科融合創新能力,更好地適應健康衛生事業的變革發展。

總之,專業建設是高質量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24 所高等中醫藥院校的專業樣態與內涵是中醫藥教育質量的重要表達,也是推動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的動力之源。高等中醫藥院校應進一步提高專業建設的重視程度,加大醫學教育專業建設研究,科學規劃專業發展路徑,盡快填補中醫藥主流學科專業發展空白點,積極擴容學科交叉創新空間,形成合理的專業發展象限,促進中醫藥院校專業建設整體的提質增效。

猜你喜歡醫學類中醫藥醫學本刊可直接使用的醫學縮略語(二)傳染病信息(2022年2期)2022-07-15中醫藥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應用現代臨床醫學(2021年3期)2021-07-16醫學的進步動漫星空(興趣百科)(2020年12期)2020-12-12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安徽醫學(2020年6期)2020-07-17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你必須知道的事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醫學類新聞的撰寫原則與技巧新聞傳播(2018年3期)2018-05-30醫學類論文中數字的用法現代臨床護理(2018年5期)2018-03-07從《中醫藥法》看直銷知識經濟·中國直銷(2017年7期)2017-07-24中醫藥立法:不是“管”而是“促”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對醫學類高職高專開設高等數學必要性的認識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年2期)2016-01-06

推薦訪問:中醫藥 路徑 現狀

最新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