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遠,李國鋒
(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是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三生”(生產、生活、生態)工程全面實施,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鄉村生態振興取得初步成效。然而,農村生態問題具有積累性、系統性和復雜性,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全面實施,仍是現階段的重點和難點任務。為此,必須剖析鄉村生態振興面臨的現實困境,著力構建鄉村生態振興的實踐路徑,穩步推進鄉村生態振興。
(一)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與支撐
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社會便將失去發展的根基。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振興包含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系統性工程,其中生態振興是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最大財富和希望,居于基礎性地位。鄉村生態惡化影響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生存,阻礙鄉村生態振興步伐。換言之,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振興便無法成功,即便能夠成功,也無法長時間維系下去。只有打牢生態基礎,才能持續推進鄉村振興。
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振興以良好生態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和組織振興提供重要支撐。生態振興能夠為產業振興打好生態基礎,促使農村產業之間產生良好鏈性關系,促進產業振興。生態振興能夠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良好的平臺機遇,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模式吸引人才上山下鄉,促進人才振興。生態振興能夠培育生態理念和生態文化,促進農村居民生活方式、消費理念等方面的綠色發展,實現從理念到行動的綠色轉型,促進文化振興。生態振興能夠為組織振興提出新的目標要求,推動政府部門重新統籌協調各方利益,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群眾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綠色生態組織機制,促進組織振興。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支撐,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堅持生態振興,能夠為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奠定生態基礎,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二)生態振興是充分發揮鄉村特有功能的內在要求
唯物史觀要求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在合理范圍內開發自然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960 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中,農村占比達97%以上①陳錫文.鄉村振興要突出鄉村特有功能[J].農業知識,2021(4):1.,鄉村常住人口占國家總人口的36.11%②國家統計局發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EB/OL].(2021 -05 -11). http:/ /www. stats. gov. 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6.html.,因此,農村承擔著重要的生態職能。廣大農村不僅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農產品,更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態產品,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生態屏障功能,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態需求的重要支撐。
充分發揮鄉村的生態功能,能夠更好地彰顯鄉村生產功能和文化功能。一方面,良好的鄉村生態能夠保障鄉村的生產功能。鄉村生態振興能夠提升農產品的產量質量,更能夠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保障鄉村生產功能,發揮好鄉村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才能讓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沒有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良好的鄉村生態能夠保障鄉村的文化功能。鄉村是傳承一個國家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鄉村生態振興能夠為更好地保存原始鄉村文化提供更優越的環境。鄉村文化體現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傳統,鄉村和村民在傳承文化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傳承優秀歷史文化,關鍵和重點在于鄉村。充分發揮鄉村的生態功能,能夠為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提供有力支撐,也能夠更好地彰顯鄉村的生產功能和文化功能,更好地服務農村,發展農村。
(三)鄉村生態振興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效保障
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三農”問題短板和生態文明建設短板亟需解決。實施鄉村生態振興,是解決“三農”問題短板和生態文明建設短板的客觀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補齊“三農”問題短板,鄉村生態振興是要點。“三農”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也是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現階段,我國仍有近5 億的農村常住人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要實現全民共同富裕,決不能只顧一頭不顧另一頭,決不能讓億萬農民掉隊。因此,“三農”問題的進展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鄉村生態振興是補齊“三農”問題短板的重要抓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都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實施鄉村生態振興,能夠助力農業產能提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各種痛點問題。因此,實施鄉村生態振興是補齊“三農”問題短板的客觀需要。
補齊生態文明建設短板,鄉村生態振興是關鍵。******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③***.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求是,2019(3):4 -19.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在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過程中,鄉村承擔著重要的生態職能,始終為群眾提供美麗清潔的人居環境及生態屏障。因此,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加強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成為補齊生態文明建設短板的必然選擇。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只有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建設有機結合,促進生態振興與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互融互補,才能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后援。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離不開鄉村生態振興,沒有鄉村生態振興,便無法實現一系列偉大目標。鄉村生態振興一頭連著生態,一頭連著鄉村。實施鄉村生態振興,關乎人民幸福和產業興旺,關乎文化傳承與民族未來;
實施鄉村生態振興,對于更好地彰顯鄉村特有功能、縱深推進鄉村振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等方面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意義,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新時代“兩山”理論為指引,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求,嚴格執行生態保護制度,在“美麗鄉村”“美麗中國”建設方面取得了矚目成就,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一)鄉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是農民對生活環境與居住環境的內在要求,是城鄉差距縮小的重要表現。因而在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過程中,應對改善生態環境給予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了對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導,尤其是對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領導,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的工作,鄉村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258 億元,支持15 萬個行政村完成環境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體系覆蓋90%以上的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和標準體系初步建立。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以上,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和農膜回收率分別達到75%和80%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促進鄉村生態振興[EB/OL].[2023 -04 -21].https:/ /www.mee.qov.cn/zcjd/202111/t20211115 -960409.shtml.。以上數據表明了我國各地政府不斷加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工作,合理進行鄉村環境整治,出色完成了各項任務目標,并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
(二)鄉村生態經濟快速發展
鄉村生態經濟是我國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支撐,對于鄉村生態振興戰略的成功實施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步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經濟不斷朝著現代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建設農業強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其中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與綠色農業轉型升級則是重要任務。近年來,我國在鄉村生態振興的道路上堅持打好“生態牌”,通過生態修復、生態補償、農業污染治理、對鄉村高污染產業的整治以及“小散亂”鄉村企業的關停來擦亮生態底色。通過改善鄉村居住環境,開發利用鄉村生態資源和田園風光資源,發掘自然和人文景觀,建立生態品牌,創建鄉村慢生活體驗區和高端民宿等,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通過“美麗鄉村+農業、旅游、文化”的發展模式,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實現“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村民變股東”的轉變。通過土地入股、環境入股和資產入股等方式,推動村莊經營,以達到投資企業盈利和村集體經濟增收的雙贏局面,并促進新型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實現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良性循環,穩步走向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三)村民生態意識不斷提高
村民是我國進行鄉村生態振興的主體,是激活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內生動力。村民的生態文明素養對于鄉村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并直接影響著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程度。****曾多次強調:“要尊重廣大農民意愿,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②***.***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9。隨著鄉村生態振興的成果不斷凸顯,村民們因發展而受益,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并因此使其思維方式發生了改變。其具體表現為:第一,村民的環保意識明顯增強。村民們開始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運動中,如垃圾分類、植樹造林、水資源保護等。第二,生態農業的迅速發展。村民們開始運用生態農業的方式進行農作物的種植,減少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地的保護和利用效率。第三,生態旅游的興起。村民們開始將鄉村生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開展生態觀光園、生態漁莊、生態度假村等活動,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時也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第四,生態教育的普及逐漸增加。村民們開始關注生態教育,通過村委組織的生態教育培訓會、學習資料等方式來了解生態環境的保護知識,并將其應用到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之中。
隨著我國一系列“鄉村生態振興”戰略的提出和穩步實施,鄉村發展被擺放到了一個更高的位置,鄉村面貌也煥然一新。然而,基于歷史、經濟和現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方面仍存在亟需解決的生態難題。
(一)農業生產污染亟待解決
農藥的過量使用導致農藥污染。作為現代化農業中的重要農用物資,農藥在殺滅害蟲、鏟除雜草、保障農作物生長增產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對農藥的過量使用導致了嚴重的農藥污染,影響了農產品安全,威脅了村民身體健康。具體來看,農藥污染農作物、污染水土環境、污染空氣質量,還導致了物種多樣性的削弱、野生動物的死亡及病菌害蟲的抗藥性增強等惡果。據相關調查顯示,土壤中農藥含量普遍超標,各種有毒重金屬如鎘、汞、砷、銅、鉛、鉻、鋅、鎳8 種無機污染物點位超標率分別為7.0%、1.6%、2.7%、2.1%、1.5%、1.1%、0.9%、4.8%①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EB/OL].(2014 -04 -17). https:/ /www. mee. gov. cn/gkml/sthjbgw/qt/201404/t20140417_270670_wh.htm.。農藥的過量使用危害動植物、危害環境、危害人類生命健康,解決農藥污染問題刻不容緩。
化肥的過度使用導致農業污染。化肥在現代農業中已成為增產促產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但現代農業對化肥過度依賴導致了化肥的過量使用,對土壤肥力以及地下水質造成嚴重污染。具體來看,過度的化肥使用加重了土壤板結、削弱了土壤肥力及土壤本身的調節能力,破壞了土地生態結構,同時導致糧食質量大不如前。據有關資料報道,耕地面積與化肥使用比達到了400 千克/公頃,是世界警戒線的1.8 倍、歐美國家的4 倍以上。在東部平原地區甚至達到了600 千克/公頃。
測定病毒載量的常用方法有逆轉錄PCR (RT-PCR)、核酸序列依賴性擴增(NASBA)技術和實時熒光定量PCR擴增技術(Real-time PCR)。病毒載量測定的臨床意義為預測疾病進程、評估治療效果、指導治療方案調整,也可作為HIV感染診斷的補充試驗,用于急性期/窗口期診斷、晚期患者診斷、HIV感染診斷和小于18月齡的嬰幼兒HIV感染診斷。
工業產品的過度使用破壞了農村土壤結構,造成了土壤污染。一方面,國家環保部門和土地資源部門指出,目前的土壤污染情況不容樂觀,部分地區仍存在嚴重的土壤污染問題。不單單是化肥農藥的使用,工礦業的開采也對周圍土壤造成大量污染,許多有毒重金屬、炸藥殘留物被遺留并擴散至周圍土壤中。同時,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地膜作為一種不易降解的塑料薄膜,在農作物收獲后大多被遺棄在土壤中。2017年,農村地膜使用量141.93 萬噸,多年累積殘留量118.48 萬噸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EB/OL].(2020 -06 -16).https:/ /www.mee.gov.cn/home/ztbd/rdzl/wrypc.,也對土壤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污染。
焚燒秸稈造成大氣污染。部分農村地區仍存在焚燒秸稈的習慣。焚燒秸稈是一種錯誤的秸稈利用方式,破壞土壤結構,危害人體健康,造成大氣污染。2017年,秸稈產生量為8.05 億噸,秸稈可收集資源量6.74 億噸,秸稈利用量5.85 億噸③人民日報評論員.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N].人民日報,2018 -12 -29(01).。秸稈有多種回收利用途徑,但部分地區貪圖方便直接在田地里進行焚燒,導致空氣質量下降,造成空氣污染。
(二)農村生活條件有待改善
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系統有待改善。我國農村人口基數龐大,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需要消耗大量物資。然而,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產生的生活垃圾卻難以得到妥善回收處理,隨意堆放、到處丟棄生活垃圾的亂象時有發生。據統計,有近1/4 的農村生活垃圾沒有得到收集和處理,80%的農村生活污水沒有得到處理。中部、西部為12%,東北地區僅為7.8%①方言.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EB/OL].(2019 -07 -08). http:/ /www. ddcpc. cn/sh/201907/t20190708_513724.shtml.。加之農村群眾環保意識較差,生活污水同樣直接排放。現階段農村的垃圾污水處理設施仍較稀少,導致垃圾污水隨意排放,產生嚴重污染。
傳統旱廁有待改善。近年來,鄉村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但部分地區仍存在一定問題。其中,旱廁污染是較為嚴重的問題之一。為改善旱廁污染,國家制定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并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旱廁改造,推行農村“廁所革命”。截至第八個世界廁所日,我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5%②央視新聞.世界廁所日:小廁所,大民生,我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5%[EB/OL].(2020 -11 -19).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 =1683767921620293359&wfr =spider&for =pc.。“廁所革命”極大改善了傳統旱廁糞便堆積、難于清潔、臭氣熏天、污染水土、滋生蚊蟲病菌等痛點。但截至目前,仍有一部分地區使用傳統旱廁,不僅影響村容村貌,更會危害村民健康,“廁所革命”仍需繼續推進。
村民身體健康狀況有待改善。近年來,部分農村居民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大病怪病頻發,且多發于落后鄉村地區。究其原因,落后鄉村地區的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問題嚴重,生態環境較為惡劣,對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產生了惡劣影響。自1954年起,我國開始陸續出現“癌癥村”,2011年底已增至351 個,2000 -2009年間新增186 個。據統計,我國“癌癥村”的產生95.16%為化學致癌因子所致,1.99%為病毒致癌因子所致,1.14%為物理致癌因子所致。環境污染,尤其是水體污染,是導致“癌癥村”的罪魁禍首③龔勝生,張濤.中國“癌癥村”時空分布變遷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9):156 -164.。
(三)農村人居環境亟需改善
村民環保意識較為匱乏。部分農村基層領導及群眾缺乏規劃意識、環保意識,在發展過程中對鄉村自然環境產生影響與破壞。村莊的合理規劃是鄉村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但部分鄉村缺乏合理規劃,房屋、旱廁四處亂建,對地形地貌、水源植被造成了破壞。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部分村民環保意識較差,在日常生活與農業生產中存在許多破壞環境的行為,在對鄉村改造過程中開山伐樹、填塘拆房、大拆大建,不僅破壞了原有的村容村貌,更導致鄉村生態環境受損。
部分農村基建設施較為落后。我國約1/3 行政村村內道路沒有實現硬化,多是泥濘坑洼的泥路土路,雨天泥濘不堪,晴天塵土飛揚,極為不便。還有一部分道路雖然實現了硬化,但也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道路過窄、質量堪憂、維護困難等問題都亟待解決。更有部分鄉村水利設施、電力設施都難以得到保障,村民的正常飲食起居受到嚴重困擾,正常生活難以維系。
農村常住人口流失。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導致農村人口大量流失。大量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涌入,部分鄉村常住人口迅速流失,產生了孤寡老人與留守兒童問題。人口的流失進一步導致鄉村的其他資源,如教育、醫療、購物等資源愈發衰落,鄉村吸引力再次降級,形成惡性循環,進而導致村莊的衰落,甚至消失。相關數據顯示,自然村在10年間減少了90 多萬個,每天都有大量蘊含悠久傳統歷史文化的古村落消失。除了在數量上不斷銳減,部分傳統村落毀壞現象也持續“上演”。④王晶.瀕臨消失的中國古村落:10年間減少了90多萬個[EB/OL].(2017 -12 -11).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 =1586459078353810551&wfr =spider&for =pc.農村人口流失問題已經嚴重破壞了鄉村的人口平衡與生態平衡,造成了惡劣影響,成為鄉村生態振興路上必須鏟除的棘手難題。
近年來,綠色發展理念愈發深入人心,美麗鄉村建設逐步走上正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工程穩步推進,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然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具有積累性、系統性、復雜性的特點,徹底解決鄉村生態振興仍需進一步明晰方向,培育綠色生態產業,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構建綠色生活環境,穩步推進鄉村生態振興。
(一)培育綠色生態產業
開發農村生態產品。在生態資源緊缺的現代社會,生態產品的價值日益凸顯。開發農村生態產品能夠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共贏。例如,在鄉村特有田園風光的基礎上,利用優美環境及多樣地貌開展觀光旅游、生態采摘;
種植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兼備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大力推廣生態產品的生態功能及養生保健功效等。在開發生態產品的同時深耕生態產品的市場價值,推進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的需要,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互惠共贏。
扶持農業碳中和產業。當今世界全球氣候異常,溫度不斷攀升,物種多樣性受到極大威脅,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空前挑戰。面對溫室效應導致的世界性危機,中國充分展現了大國精神和大國擔當,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30·60”雙碳目標)。農業內生的生態屬性(主要指林業、草業、種植業在生長過程中的碳匯功能)使其在碳中和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利用好市場機制扶持農業碳中和產業發展、實現農業碳匯功能價值將成為碳中和工程中的重要環節,農業碳中和產業也必將成為未來的一大發展趨勢。
構建農村產業鏈性關系。現代產業體系的高度分工決定了彼此之間的高度關聯性和依賴性,在農業產業中具體表現為農業生態、農業生產、農業產品和農業價值之間的緊密銜接。培育綠色生態產業,必須充分利用這一特性,構建農村產業之間的鏈性關系,打造良性生態經濟體系。例如依托鄉村優美生態環境及季節性作物開發旅游業、采摘業,帶動服務業及第三產業,進而實現產業融合發展,充分展示鄉村的地域優勢和生態優勢,合理利用市場機制不斷激發鄉村產業的內在價值,促使價值鏈條不斷延伸,并最終形成生態產業鏈與價值鏈互融互補、高效運行的鄉村產業鏈經濟系統。
(二)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倡導農業生產方式綠色化。當前農業生產污染嚴重,農村生態環境不容樂觀。究其原因,粗放式的農業生產方式是導致農村生態問題的罪魁禍首。倡導農業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建設“兩型農業”成為解決農業生產污染的必然選擇。為此,應當加快農業綠色發展,限制農藥化肥的使用,開展全方位測土施肥,推進養殖畜牧業糞便無害化處理、秸稈無煙化處理;
建立生態導向的綠色農業政策體系,積極引導農業綠色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搭建科學高效的農業生態環境系統;
引導搭建節水型農業生產,構建長效節水機制及政策體系,節約農業生產用水等,逐步夯實農業綠色生產的生態基礎。
倡導農村生活方式綠色化。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奠定良好鄉村生活環境的必然選擇,這不僅是對自然的保護,更是對人類自身的保護。為此,應在廣大農村地區培植低碳環保的綠色生活方式及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系列獎懲機制激發村民的環保主體意識,使其主動參與到農村生活的綠化美化工作中來,將綠色生活方式打造成人們自覺踐行的基本準則。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綠色化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構建科學高效的農業生態環境系統,為鄉村生態振興夯實基礎。
倡導農村消費方式綠色化。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我國人民在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然而,部分農村地區存在過度消費、超前消費、攀比消費等消費亂象。奢侈的高消費生活產生了大量生活消費垃圾,對農村垃圾治理和環境保護帶來了嚴峻挑戰。長此以往,農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必然受到侵害。為此,必須從內在心理機制建設入手,培育綠色消費理念,引導綠色消費行為,構建綠色消費氛圍。例如,鼓勵村民使用綠色節能產品,倡導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發展農村垃圾處理回收機構等,維護好美麗鄉村環境。
(三)構建綠色生態環境
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問題。近年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穩步提升,但在垃圾分類回收方面仍有待加強。部分偏遠地區村落治理水平較為滯后,地域隔閡仍然存在。面對這種現象,就需要從外部條件和內部理念出發制定科學有效的治理措施。從外部條件來看,可以在農村修建垃圾回收和處理裝置,由政府牽頭對廢棄資源進行回收利用。從內部理念出發,則需要對農村群眾進行生態理念培育,幫助村民形成良好環保意識,逐步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問題。
改善農村污水治理條件。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導致農村地下水資源迅速惡化,農村居民身體健康受到極大威脅,改善農村污水治理條件迫在眉睫。為此,應將農村污水治理納入鄉鎮整體規劃中,加大農村污水處理硬件投入,把改善農村污水治理條件落到實處;
結合各區域實際狀況因地制宜地制定污水處理方案,采用高性價比的污水處理設備和處理技術;
推動城鄉污水治理一體化,構建簡潔高效的污水處理機制;
培育節水意識,減少生活污水和農業用水,及時清理河塘溝渠,恢復農村水體生態;
制定有關農村污水處理的政策體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設立獎懲機制,使農村污水治理體系化、規范化,切實提升農村污水治理水平。
實施農村綠化凈化工程。美麗清潔的生存環境是群眾的合理訴求,更是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要求。實施農村綠化凈化工程不僅能夠鞏固鄉村生態治理成果,更為鄉村生態振興設下堅實基礎。具體來看,可以利用農村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對農村電路水路以及排污管道進行改造,加強農村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植樹造林、管道鋪設、道路硬化等一系列手段改善農村人居條件,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充分滿足農村居民在物質層面、精神層面以及生態層面的需求,讓農村居民享受幸福的鄉村生活。
猜你喜歡 綠色農業生態 國內農業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國內農業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國內農業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綠色低碳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生態養生”娛晚年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住進呆萌生態房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態之旅小學科學(學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生態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