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教學設計案例3篇
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現在就讓我們再次用心讀一讀課文第3自然段,看看哪些語句體現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邊讀課文邊用筆劃出相關句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顧茅廬教學設計案例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案例一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19個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喻體與本體)之間的關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點:
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教學難點:
學習寫“隆中美景”的寫法寫一處景色。
教具準備:
小黑板;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嗎?你能介紹介紹其中的主要人物嗎?
看來,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劉備的得力軍事,那么,他怎么會成為劉備的軍事的,他為什么會終于劉備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相關的新課文。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解題 顧:拜訪 ;茅廬:草房子
過渡:誰去拜訪?拜訪的又是誰?我們學了課文就明白了!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輕讀全文,補充課題,引導完整、準確地說說題意
2、再讀課文 “三顧茅廬”具體是怎樣一件事呢?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再讀讀課文,同時完成幾個任務。
(1)出示自讀要求,指名讀
(2)檢查自讀情況 a、抽讀生字詞卡片(指名讀 開火車讀 齊讀)
茅廬 諸葛亮 茅塞頓開 捆來 尊重 臥龍 恭恭敬敬 秀麗宜人 吩咐 討論 群雄紛爭 分析 半晌 時辰 輔助 潺潺 策略 疏疏朗朗 下榻
b、理解詞義:誰來當小老師說說你已經懂得的詞!
半晌:半天 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頓開:原來心里像被茅草塞著,現在忽然被打開,形容忽然領會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以“不添字減字、不回讀、不破詞破句”為標準,集體評議)
3、回到課題,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為的是什么?三顧茅廬的經過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細細地到課文中去看看!
三、細讀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輕聲讀課文 思考:這段告訴我們什么?劉備為什么要去拜訪諸葛亮?
2、 重點理解“兩次”“拜訪”“誠心誠意”
從幾個詞上你看出了什么?(劉備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誠態度)
3、指導朗讀:你能把劉備的急切與虔誠讀好嗎?
四、過渡
劉備為了能使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經去了兩次了,當他第三次再去茅廬的時候,見到諸葛亮了嗎?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五、作業
1、 抄詞
(1)、齊讀生詞
(2)、指導書寫:茅、諸、葛、捆、尊
(3)、完成描紅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上節課你知道了什么?
2、齊讀1節。
過渡:劉備兩次拜訪諸葛亮,都沒見著,他沒有就此罷休,這第三次,他們見到諸葛亮了嗎?
二、細讀第二到四自然段
1、 指名讀這三個自然段,思考:這三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具體經過)
其中每段各寫了什么?(出發之前、見面之前、見面以后)
2、學習第二自然段
劉備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了,不請出諸葛亮誓不罷休,冬去春來,他又要朝隆中出發了!可這次關羽和張飛卻不同意了,他們認為?為什么會這么認為呢?劉備的表現是這樣的?從這里看出劉備怎么樣?(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誰能用生氣的語氣讀劉備說的話?
齊讀 指導讀好張飛與劉備的對話
3、學習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來一路看,轉眼,隆中到了!
(1)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數數一共有幾句話?哪幾句寫了劉備看到的景象?那幾句寫劉備的動作?劃一劃,找一找。
(2)交流:a、齊讀一、二句,想象所描寫的畫面
出示: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象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說說把什么比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寫?(聯系諸葛亮)
b、過渡:這景正是諸葛亮剛毅高遠,不同凡響的寫照。劉備有沒有順利見到諸葛亮呢?我們接著看!
C、指名讀3-8句,說說你覺得劉備是個怎么樣的人?(尊重人才,求賢誠心)你是從哪些詞句里看出來的?(下馬步行 輕輕敲門 輕輕地走 恭恭敬敬地站、等 快步走)
指導讀好這些句子。
(3)小結過渡:經過長長的等待,終于見面了!俗話說:“人杰地靈”,隆中這么美,人稱“臥龍先生”的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學習第四節。
4、學習第四自然段
(1)、 小組讀,說說諸葛亮才干如何。(分析形勢,提出策略)
(2)、 出示:劉備聽了茅塞頓開,想撥開云霧見了青天。
聯系上下文說說理解。
(3)、指導讀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4)、過渡:諸葛亮出山后,劉備和他相處怎樣呢?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讀,誰來當當小記者來向我們介紹一下他們的近況?
2、交流上述問題:(同桌 同榻 一起)(關系親密)
3、出示: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說說理解!
四、總結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知道劉備終于成功地請出了諸葛亮,也從中領略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劉備的求賢若渴,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回去,同學們可以把我們這個故事復述給爸爸媽媽聽,好嗎?
板書設計:
兩次拜見 沒見著
上路前
第三次拜見 見面前
見面后
親密友情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案例二
師:話說東漢末年,群雄紛爭,烽火四起,百姓苦不堪言。隆中有一奇人,熟知天下興亡之道,能解群雄紛爭之勢。自稱“臥龍”,世人皆言得之可安天下。劉備聽聞,誠心請之,一請不得,二請不見,方有今日之劉玄德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三顧茅廬選自《三國演義》的三十七回,那么你了解《三國演義》嗎?(指名回答)
師:真是一群小小三國星,可吉老師還是想考考你們。(平板推送題目)
師:厲害,厲害!老師服了。咱們接著回到課文。 師:這第三次,他請到諸葛亮了嗎? 生:請到了。
師:是劉備的什么打動了諸葛亮? 生:誠心誠意。
師:咱們一起來看看第三次拜訪諸葛亮前發生了什么?自己讀讀第二自然段。
出示: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師:從“嚷”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體會到張飛的魯莽與沖動。 師:還能從“嚷”體會到什么? 生:張飛心情很煩躁
師:張飛,你為什么會如此不耐煩,煩躁呢?(指名回答) 生:我和哥哥已經兩次請他,他卻避而不見他是個什么身份,倒不如直接捆來。
師:請你來當一回猛張飛呢讀一讀。
師: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你覺得該怎么讀?試試看?你為什么要大聲地讀張飛的話? 生:課文里有個嚷字。
師:是啊!聲音大得都喊起來了,就是嚷。要知道,張飛可是一員猛將。誰來當當猛張飛?
師評促:有一點猛。能更猛一些嗎?
師:老師也給大家請來一位猛張飛,一起來聽一聽。 師:讓我們一起來,加點動作會更有猛勁哦!
師:孩子們,你們對猛張飛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嗎?咱們來投票表態。 師:你們為什么都不贊同張飛。 生:張飛說要用繩把諸葛亮捆來。 師:“捆”繩子捆綁的都是些什么人? 生:。。。。。。。
師:由此看來,張飛對諸葛亮一點都不尊重。
師過渡:捆只能捆來人,卻捆不來人的心啊!猛張飛不懂這個道理,可劉備知道。教師引讀: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出示句子) 師:劉備這是在______ 生:責怪張飛
師:你知道劉備和張飛的關系嗎? 生:張飛是劉備的結拜兄弟。
師:是啊!《三國演義》中一個著名的情節就是——桃園三結義(出示圖),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拜成三兄弟,感情比親兄弟還要親。他竟因為這個還未見過面的諸葛亮而斥責張飛,由此看出他對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師:老師找找生氣的小劉備在哪里?哦,小劉備,老師看見你瞪了一眼張飛,生氣地說—— 生讀劉備的話。
師評促:老師聽出你有一點生氣,有沒有更生氣的劉備?
師:讓我們一起再來過過癮,男生當猛張飛,女生做生氣的劉備,請大家起立,不要忘了加上表情和動作哦! 生表演。
師:嗯,從劉備們的語言中,老師聽出了劉備的誠心誠意。(板書:語言)
(3)師總結: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的態度截然不同,這一鮮明的對比,從側面更突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也感受到劉備對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師: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誠,其情到底有多真?現在就讓我們再次用心讀一讀課文第3自然段,看看哪些語句體現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邊讀課文邊用筆劃出相關句子,把你深有感觸的詞語圈出來,也可以在旁邊寫寫你的感受。(平板推送片段,學生圈畫并提交) 預設2:
生答: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前行。
師:你知道半里是多遠嗎?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250米,半里多就有兩三百米遠。隔了那么遠,劉備怎么就下馬步行了呢? 生:怕打擾諸葛亮;尊重諸葛亮。(如果他騎著馬大搖大擺地到諸葛亮面前,就會顯得不尊重。)
師評:你真是一個細心的劉備;你真是一個心思縝密的劉備。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其實半里下馬步行,諸葛亮也不會看到,而恰恰是他這樣的舉動,讓我們又一次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預設3:
生答: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 師:哪個詞最能體現他的誠心誠意? 生:輕輕敲門。
師:他輕輕敲門,生怕打擾了諸葛亮休息。也讓我們看出了他的誠心誠意。
生:小劉備們,讓我們也輕輕地讀好這句話,可不能打擾諸葛亮休息哦! 預設4: 生: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師:老師想請教你,劉備為什么要關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而不進去呢? 生:怕他們又一次魯莽地打擾到諸葛亮。
師:于是,他自己輕輕地走進去(老師做動作),怎么樣地等候? 生:恭恭敬敬地。
師:誰來用動作告訴我們什么是恭恭敬敬地等候? 生做動作,師生共評判。
師:“恭”可是個有故事的字,咱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PPT出示) 師:恭,肅也。從心從共,本意為對神龍的敬奉,后指態度肅敬。 師: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寫好這個字呢?咱們一起來觀察觀察它。 生:撇捺舒展...... 師:吉老師帶給大家一個口訣,咱們來讀一讀。 師:伸出你的小手咱一起跟著視頻書空。 (生寫)(評價)
師:劉備就這樣肅然恭敬的等候著。他是哪里等候? 生:在臺階下等候。
師:要知道,古時候,階下等候是晚輩尊敬長輩才有的一個禮儀。劉備是誰?劉備乃堂堂漢景帝的后代,人稱“劉皇叔”,是統帥千軍萬馬的大將軍,而諸葛亮呢,此時只是一介鄉野書生。劉備當時已經47歲了,而諸葛亮呢?只有27歲,只不過是一個未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地位的懸殊,年齡的懸殊,劉備全然不顧,就這樣“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我們再一次看出了劉備的——誠心誠意。 預設5:
師:他恭恭敬敬地等了多久? 生:半晌工夫加一個時辰。
師:半晌用我們的大白話說就是半天,大概4個小時一個時辰就是2個小時,這樣算起來,劉備最起碼恭恭敬敬地等了6個小時。如果你平時等人等了這么長的時間,你會怎樣?(生回答)
師: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東漢末年,看看劉備等候諸葛亮的情景。 播放視頻。(平板推送視頻) 預設6:
生答: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師:老師采訪一下小劉備,你剛剛還那么有耐心地等,怎么現在那么著急要快步走進草堂?
生:急切地渴求見到諸葛亮;不想讓諸葛亮等太久。
師:是啊,他恭敬耐心地等候就是為了見到諸葛亮,知道諸葛亮醒來,當然是快步進堂。讓我們急切地讀一下這句話。
師小結:同學們,看,下馬步行、輕輕敲門、階下等候、快步進堂都是劉備的——動作,由他的一連串動作,我們感受到了他的誠心誠意。讓我們再在朗讀中來重溫他的誠心。
師:劉備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處處流露出他對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因此留下一段佳話。同學們,讓我們也來做一回劉備,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吧。齊讀 師:總結寫法:同學們你們看,作者通過人物的語言、神態和動作,把一個“尊重人才”的劉備的形象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我們在寫作時也可以借鑒這樣的寫法。
師:劉備如此求賢若渴,那么諸葛亮真的值得劉備如此誠心誠意地去請嗎?見面以后的諸葛亮向劉備展示了怎樣的才華?又是什么樣的水土養育了這樣一個奇人,欲知詳情,請聽下回講解。
三顧茅廬教學設計案例三
師:同學們,做好上課準備了嗎?上課 師生問好
師:同學們,聽我們張老師說,我們班的孩子都喜歡和書做朋友,讀書多的人就是自信,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看讀過這本書嗎? 生:讀過
師:這是一本章回小說,全書共一百二十回,里面有很多經典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生:我知道有三顧茅廬。
師:你真了不起,你是第一個舉手的,說明你很勇敢。 生:我知道有諸葛亮草船借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師:你真了不起,一口氣說了兩個。讓我們打開這本書,來讀一讀。請讀讀第一回的題目。 生讀
師:我們所熟悉的桃園三結義就是出自這一回。第四十六回,誰來讀讀。 生讀
師:剛才同學們說的草船借箭就出自這一回。
師:同學們,你發現了么,每一回的題目,就告訴了我們這一回要寫的主要內容,這是這類章回小說的一個特點,我們知道了這個特點,便于我們快速了解整本書的內容。
【僅僅一個課題的導入,教師做足了功夫,由課外閱讀的引入,讓學生了解了本課的出處、背景及章回體小說的特點。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量,檢查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又給予了學生課外閱讀的動力。】
隨文識寫會題意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個故事,它是根據“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改編的,我們齊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先來看老師寫這兩個字,茅廬的茅,上面是草字頭,說明這個字和草有關,下面是矛,這種草葉子長得又尖又長,像矛那樣。橫鉤要寫得長一些上,豎鉤寫在豎中線上,撇要舒展。請同學們在田格本上認真寫這個字。 生寫字(學生提醒身正 肩平 臂開 足安)。 師:一起讀讀這個詞 生:茅廬
師:知道什么是茅廬嗎 生:茅廬的意思就是茅草房
師:用茅草蓋的房子就是茅廬,這里的茅廬可不是修建在一般的房子,那它修建在什么地方呢?閉上眼睛聽老師讀,一邊聽一邊想象。
師:配樂范讀“諸葛亮出山??”配樂讀。你覺得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生:這是一個景色秀麗的地方。 師:山青水秀啊
生:這是一個隱蔽的地方。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 生:幾片竹林,隱居 生:景色優美的地方 師:有山有水 生:美不勝收的地方
就是這個美不勝收的地方隱居著曠世奇才諸葛亮,才引得劉備三顧茅廬。(板書三顧),說顧是一個生字,顧左右結構,是左右同寬的字,這里的豎提和右邊的頁的一撇注意穿插,這樣的字才緊湊美觀。
師:顧在字典里有三個意思(課件出示)這里的顧的意思在這里應選擇哪一個解釋?
生:第三個選擇拜訪
師:對,請同學們把這個顧也寫一下(學生寫字姿勢提醒) 生寫字
師:誰能連起來說一說三顧茅廬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拜訪茅草房子。
師:孩子,是拜訪草房子,還是拜訪住在里面的諸葛亮 生:三次拜訪住在茅草房子里的諸葛亮 師:誰拜訪
生:劉備三次去拜訪住在茅草房里的諸葛亮
師:這次說清楚了,我們現在用三顧茅廬這個詞是指誠心誠意地一再邀請,這三還是指三次嗎? 生:不是,很多次。
師:三表示多次的意思,再讀課題 。 生齊讀課題。
【教師充分挖掘出了課題的教學價值,適時把握課題中的生字教學,做到音、形、義結合。教師很注重寫字這一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在課題釋義中,教師循循善誘,聯系課文內容,將題意理解到位,從而利用好章回體小說的特點:知題意,即知課文主要內容。】
默讀課文知層次
師: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歷史故事,對于故事類的文章,你對故事中的什么最感興趣?
生:我對情節最感興趣。
師:所謂故事的情節就是圍繞著人物故事發展的過程,包括了 生:起因、經過、結果
師:看課文哪里是起因、哪里是經過、哪里是結果 生默讀,找
師:課文中哪一個自然段寫的是故事的起因呢,女孩你說 生:第一自然段。
師:你的眼睛真亮,故事的起因寫得很明了,捧起書,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課文當中什么地方寫的又是故事的結果呢? 生:課文中的四五小節寫的是故事的結尾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認為是第五小節
師:大家看看是不是最后一個自然段,第二三四自然段寫的是故事的經過。 同學們看,這樣我們就把課文很明顯地分成這樣三部分。
【這是本課的第一次通讀課文,教師要求學生采用快速默讀的形式,根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將課文分為三個部分。這種目的明確的閱讀,使學生通過自主思考,集體交流,理清了課文的層次。】
圈圈畫畫理脈絡
師:一個故事吸引人,往往在于故事的經過一波三折,像這樣先寫起因,再寫經過,最后寫結果,這樣的故事,按照敘述方法的不同,又被分為這樣三種情況,讀一讀。
生:1按時間先后,2按地點轉換 ,3按事情發展。 師: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經過,就是按第二種地點轉換的順序來敘述的。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圈畫出表示地點轉換的詞語。 生邊默讀邊畫
師:同桌兩個相互地說一說,看你們兩個找的一樣嗎? 生同桌交流 師: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我找到了冬去春來是時間轉換的詞語 師:老師要找表示地點轉換的詞語 生:我找到了隆中
師:你跑得太快了,一下子就跑到了隆中,看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個詞語,清清楚楚告訴了我們。
生:我找的是上路,然后是來到隆中,然后是半里多路,草堂前,最后到了草堂
師:我們抓住了這些表示地點轉換的詞語,我們就理清了故事的脈搏,其實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是這樣按地點轉換來講的。如關羽辭別曹操后,首先來到??(出示關云長千里走單騎中表示地點的詞,引讀。)
師:同學們看,這個故事雖然情節曲折,人物眾多,但我們抓住了地點轉換的詞語很快就理清故事的脈絡,這種方法在以后的閱讀中要注意運用。 【學生再讀課文,抓住重點段落,邊讀邊圈,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明確默讀要求,自學之后先同桌交流互學,再集體交流,教師點撥。這個環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相得益彰。】
隨文識字知人物
師:除了對情節感興趣,還對什么感興趣? 生:我還對人物感興趣
師:他還關注了故事中的人物(板書人物)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人物都有誰?
生:諸葛亮、劉備(師板書)
師:葛是一個復姓,也是兩個生字,諸字要寫好,言字旁要寫小,注意諸的撇要長,要穿插,這個字才緊湊。與顧相比,諸和它都是左右結構的字,但諸是左窄右寬。葛,原來人的捺改成了點。(師范寫)對于這個生字葛,你有什么好辦法記?
生:換偏旁,把渴換成草字頭。 生:我也是用換偏旁,喝水的喝換成草字頭。
師:老師的方法是:有口就想喝,有水就不渴,頭上有草就讀葛,記住這個葛,你能賽諸葛。 生讀,生練寫。
師:課后田字格里有這些生字,你認為自己寫得比較滿意的字,自己畫個五角星,和例字對比一下。
師:放下筆,在三國演義當中一共描寫了一千一百九十一個人物,個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下節課我們就結合文中具體的語言再來細細感悟劉備、諸葛亮這兩個人物。
【本課人物眾多,教師在引導學生找到了主要人物的同時,也隨文進行了識字寫字的教學,在書寫教學中,教師提示字形及規范美觀的書寫方法,編寫了朗朗上口的兒歌,幫助學生記憶。實在、實用,足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