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說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3篇(完整),供大家參考。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說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二、細讀賞析
1、課文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并說說這樣的環境描寫對表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么作用。
(1)有關鴨群的描寫:鴨群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群“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2)有關蘆葦蕩的描寫: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斗,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2、人物形象分析:
杜小康是一個______________人,根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體驗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感受。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2、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請你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師對學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適當給予點撥與提示。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體驗成長的感受。
2、學習小說的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學習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 體驗成長的感受。
⑵ 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2、難點:
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粗字的音:
嬉鬧(xī) 覓食(mì) 驅除(qū) 雍(yōng)
舊茬兒(chá) 戳破(chuō) 撩逗(liáo)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厚實:富裕。
嬉鬧:笑著鬧著。
覓食:尋找食物。
驅除:趕走,除掉。
回應: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3、閱讀全文,思考課后練習。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節選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軒。
2、導語:
同學們到了初三,身體長高了,都覺得自己長大了,但是你心理“長大”了嗎?這篇課文描述一個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到蘆葦蕩里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著他同時也錘煉著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后,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長大。你有這樣“長大”的體驗嗎?
三、正課
1、速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討論并歸納: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們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2、提問:找出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討論并歸納:
⑴ 小木船趕著鴨子,不知行駛了多久,當杜小康回頭一看,已經不見油麻地時,他居然對父親說:“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戀家。
⑵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現在,占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他盤腿坐在船頭上,望著一片茫茫的水。說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頭,開始展望未來。他對未來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⑶ 杜小康到達蘆葦蕩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蕩給人壓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軟弱。
⑷ 在蘆葦蕩中放鴨的孤獨感強烈地壓迫著他。“杜小康開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里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我要回家……”這是小說第二次寫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顯然有更深刻的內涵。第一次是剛離開家,便產生的一種失去依托的感覺;而第二次則是在感受到蘆葦蕩放鴨生活的艱辛和孤獨后在夢境中表現出來,這才是刻骨銘心地想家,雖也表現他的幼稚、軟弱,但他畢竟經過一段艱苦生活的磨煉,已成熟多了。
⑸ 在蘆葦蕩遇到暴風雨時,他沒有驚慌失措,而是跟父親一起撲上去,企圖修復鴨欄。當鴨子逃散時,他緊緊地跟隨著它們。不顧臉和腳受傷,一邊追,一邊呼喚著他的鴨子。到暴風雨將歇時,依然還有十幾只鴨子沒被找回來,他雖然“一臉的傷痕和烏得發紫的雙唇”,但堅持去找鴨子。這些描寫都表明杜小康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在關鍵時候能表現出鎮定、勇敢、堅強和負責精神,他已經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⑹ 當杜小康找到鴨子時,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覺到他已累極了,躺在蘆葦上。“他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只鴨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個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杜小康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傷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緒,可能是非常復雜的情緒,因此,連他自己也講不清。
⑺ “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母親就代表著家,任何游子都會想念家,因為家是自己的根,心靈的港灣。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這次沒有哭,他已經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有了更多的獨立性,能夠面對現實勇敢、堅強、負責地對待,這就是心靈的成熟。
總之。小說通過杜小康與父親離家到蘆葦蕩放鴨的經歷的敘述,描寫了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過程。
3、提問:你有過這種成長的經歷嗎?請與同學交流。
4、提問:找出小說環境描寫的段落,說說這樣的環境描寫對表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
⑴ 寫杜小康對遠逝的家的眺望和鴨群扇形水流的描寫,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和戀家。鴨群流水雖然美,但畢竟單調、永恒,并不好玩。這些更增添了對在家鄉生活的留戀。
⑵ 寫黃昏時炊煙和河面的熱氣,是那么的單調、虛無,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⑶ 寫蘆葦蕩的寬闊無邊,給人一種壓迫感,反襯出杜小康的膽怯、害怕和恐慌。雖有清香的氣味,螢火蟲的亮光和水鳥,但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除杜小康的恐慌。但這種壓迫感,孤獨感也是對杜小康的一種磨煉。
⑷ 寫蘆葦蕩的暴風雨的兇猛,把小說的情節推向高潮。更是對杜小康性格的考驗和鍛煉。在這場暴風雨中,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有責任心的男子漢。
四、小結
本文通過多處的細節描寫表現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長過程。寫得具體、生動,真實可信。文章還多次地進行環境描寫,不僅襯托了人物的心情,創造了氛圍,還通過環境描寫推動情節的發展,形成高潮,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說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1.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2.標題的含義。
教學建議:
1.在自讀中學會圈點勾畫,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讀中逐步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
3.在研讀中聯系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
4.教學方法可以小組討論、個人感悟為主。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提到“孤獨”二字,我們總會感到凄涼,酸苦,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該多好。可是小小少年總要長高,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我們而來。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孤獨的滋味。可以說孤獨隨時間而來,孤獨使生命更加燦爛。同學們,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默讀時注意在文中圈點勾畫出主要信息。
2.檢查預習字詞情況。
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嬉鬧、摻雜、給予、撩逗、凹地、膽怯
積累下列詞語:厚實、嬉鬧、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重點朗讀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誰讀得好。
(1)剛開始,杜小康想回家,父親則不肯,怕自己也會像兒子一樣突然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從“小木船趕著鴨子……杜雍和這才將船停下來”。
(2)到達蘆葦蕩后,父子感受不同,兒子“害怕”,父親也有些“慌張”,卻安慰自己的兒子。從“這才是真正的蘆蕩……并且遲遲不能入睡”。
(3)隨著時間的流逝,父子倆感到孤獨。從“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4)最惡劣的天氣中,杜小康經受了考驗。從“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最惡劣的天氣……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后那群鴨的羽毛上……”
學生朗讀時,注意體會人物心中的孤獨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4.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______________故事,表達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的主題。
(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2)本文雖是長篇小說的節選,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提示: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三、精讀課文,揣摩課文的語言
1.學生再次閱讀課文,選取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段高聲朗讀,并說說為什么寫得好。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的角度和歸納的方法。
2.學生提出探究討論的問題,四人小組討論后,提出自己的見解,全班師生互動,鼓勵獨創性見解。
如:可以讓學生給課文換一個標題,并比較自己所擬的標題與原標題哪個好,為什么。通過這一練習,進而讓學生理解課文標題的含義,并體會其妙處。
提示:
(1)失去交流環境。對于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干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入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如:課文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并說說這樣的環境描寫對表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關鴨群的描寫:鴨群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群“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關蘆葦蕩的描寫: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斗,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如:默讀課文中有關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關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思考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
提示:
出發時:茫然,恐懼
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
安頓之后:感到孤獨
時間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堅強。
總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獨生活中終于“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也可以給學生提供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描寫,讓學生根據課文情節先后的順序重新排列,或讓學生據此復述課文。
A想上學(我不去放鴨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
C開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哇哇大哭起來……
D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吧”,說完就又走了。
F望著異鄉的天空……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G現在,占據他心靈的全都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未知的。
H最大的敵人……它就是孤獨。
I在心里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經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獨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J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
K驚喜地發現鴨子下蛋了。
四、研讀課文,結合自己的體驗談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暢談自己的感受。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2.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請你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師對學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適當給予點撥與提示。
五、課外作業
學習本文后,讓學生明白,人物和環境總是互相依存的。離開了環境,人物便沒有活動的天地,人物性格的發展便失去了依據。請結合自己的成長歷程,寫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環境描寫。
推薦訪問:之旅 教學設計 九年級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3篇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1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100字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1-3 九年級《孤獨之旅》教學設計